追求真實的 BeReal,
為何廣受歡迎?
社交媒體發展到現在,已經將品類多元化、細分化發揮到了極致。那么,這些追求真實、鼓勵用戶做自己、甚至回歸線下的社交應用,為什么頻頻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以 BeReal 為例,筆者認為它之所以受到歡迎,在于打破了三重焦慮:影響力焦慮、審美焦慮和社交焦慮。
1. 打破影響力焦慮,回歸日常與分享
以 Facebook、Instagram 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具有更強的媒體屬性,更多是頭部用戶在發揮影響力,關注者眾多的大 V 和 KOL 具備比普通用戶更大的話語權。
雖然大多數用戶并不追求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影響者,但發出一條消息后,往往還是不自覺渴望被“轉贊評”——這是產品設計刺激的結果,通過紅點、彈框、數據等暗示用戶不斷互動、刷新,以提升平臺整體的活躍度。這些中性化的產品功能設計,其實很容易導向一種從頭部到底部所有用戶的“影響力焦慮”。
而 BeReal 削弱了這一點。它在開屏引導頁上即明確告訴用戶"BeReal 不會讓你出名,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你可以使用其他產品"。這樣的導向直接影響了用戶分享的內容風格,打開 BeReal,明顯能感覺內容更接地氣,以日常生活為主,也很少有博眼球的內容,整體氛圍比較放松。
事實上,BeReal 不是第一個意識到“影響力焦慮”的 APP。2019 年,Snapchat 做過一次重大更新,將名人、網紅和品牌的動態與好友動態分開,移到了一個單獨的 Discover 版塊中。這一做法使其流失了大量的網紅明星用戶,但最后的結果證明,對平臺的整體活躍度并沒有造成太大影響,普通用戶的留存、使用時長和公司的廣告收入反而有所提升。
2. 反美學風潮,接受不完美
以 Instagram 為代表的精致生活展示平臺,為用戶營造了一種審美焦慮。冷色調、綠植、幾何圖形,都構成小資情調的符號,但這種精致越來越被認為是流于表面的、架空于真實世界之上的。圖片與真實生活的巨大反差,往往會給用戶心理帶來強烈的不平衡感。
而在 BeReal 上,用戶不再逼著自己精致、完美,甚至帶起了一股反美學風潮,不僅自拍毫不在乎形象,甚至故意 po 一些無意義的丑照,比如一些對焦模糊的物品、烹飪失敗的食物等。當一個環境里的大多數人都在暴露自己的缺陷,其他人也會更有膽量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方面,“豆瓣”上也有一個很好的對比案例——下廚房組和炸廚房組。
前者內容是標準的“ins 風”,各種完美食物照片合集,評論也基本都是商業互吹的夸捧;比較起來,后者簡直慘不忍睹,各種黑暗料理堪稱獵奇,下廚失敗者聚在一起互相嘲諷。
兩個小組的人數分別為 147 萬和 30 萬,但后者明顯歸屬感更強,帖子的評論和點贊數量更多,評論經常還會互相稱呼家人——顯然,失敗的經歷更容易受到共情,比起精心擺盤、調參拍攝的食物,一團焦糊看起來更加真實可信,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同理心,同時也能激起更強烈的表達欲。畢竟這屆年輕人里擅長做飯可能只是少數。
3. 盡可能少打擾用戶,簡化社會關系
亞里士多德曾言,“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們總需要一個與社會聯系的渠道。但是大部分普通用戶對社交媒體的需求比較基礎,發言不用太在意反饋,曬圖不用管美不美,有一個表達的地方就夠了。
說回 BeReal,用戶相互之間的寒暄似乎更隨意,設計上只有“好友”和“發現”兩個模塊,沒有分組、權限那么多條條框框,唯一的特色是可以發自拍(如點贊、白眼等)作為表情回復給對方。而在另一款社交產品 Poparazzi 上,用戶甚至不能留言,只能回復 emoji 表情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交焦慮。
社交媒體所追求的“真實性”,
可能是個偽概念
分析了這么多好處,然而,像 BeReal 這樣通過產品設計,拋開影響力、審美與社會關系這些令人焦慮的因素,所謂回歸“真實”的社交媒體,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可能沒那么簡單。在現實中,社交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需要情商、話術,需要你來我往,某種意義上和應酬的性質接近,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會自稱“社交恐懼癥”。互聯網或許可以幫人遮掩一二,它所具備的時空不同步性,允許每個人通過“表演”,呈現出一個自己想呈現出的形象。
但是,雖然我們期待社交這件事轉移到網絡上,會變得簡單一些,但不要忘了社交的本質即是“表演”。無論現實還是網絡,每個人表現出的自己,其實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自我。在這個層面,以 BeReal 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所追求的“真實性”,可能是個偽概念。
每個人都有多面性
就像朋友圈發吐槽要分組一樣,現實中的每個人也一定是多面的。
你在朋友面前搞怪做鬼臉,會被認為是可愛的表現,但如果被父母或老板看到,可能會被認為不夠穩重。無論現實還是網絡中的關系,人們都在努力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形象。而那些想要打破穩定,聲稱希望獲得真實社交關系的用戶,或許更希望的是滿足自己的窺私欲。就像普通人希望通過社交媒體、綜藝節目了解明星的真實生活,其實只能看到一層更深的偽裝,結果難免一次次“塌房”。
“反美學”也是為了表達美
社交媒體的內容表達從崇尚精致到追求隨意,這種趨勢早在 BeReal 出現之前就已經初現端倪。正如“與素顏和解”挑戰中那些的美妝博主,敢于素顏的前提是自己素顏也很美,那么——在 BeReal 上不用濾鏡的前提是我的生活豐富多彩,隨手拍的照片就很有趣,這是一種更高級的偽裝。用戶對美和有趣的追求從來都是自發自覺的,不會因為 App 功能的限制就有所改變。
社交網絡并沒有真正接受“真實”
從表達“精心炮制”過的美麗,到隨手扔出“看似不經意”的美麗,人們似乎從未停止追求美的步伐,實則是從來只追求單調的美麗。“美”的定義始終在被固化:精致、慵懶、復古、潮流……獨獨沒有真實。而已經接受了這種定義的用戶,因得不到期待中的肯定和成就,轉戰到打著“非主流”噱頭的產品上,企圖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共情,除了得到片刻的新鮮感之外,可能并不會長久。
所以,像 BeReal 一樣主打真實的社交產品,到底能走多遠?
結語
過去幾年,不斷有新的社交 App 出現,每個新應用上線都會打出“非主流模式”的宣傳,事實上具有微創新的 App 也確實不在少數,不過最終多歸于沉寂,或走向小眾。Dispo 的社交屬性越來越弱化,被大眾吐槽已經成為了一個照片分類工具;Poparazzi 在發布當天登頂 iOS 美區免費總榜后,下載量不斷下滑,已經榜上無名。
原因無它,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用戶之間一定會分化出不同層級,難免會激發出攀比欲,并打破平臺設置的軌道,總有人能為了兩分鐘的任務偽裝一整天,這種心態是任何產品功能也限制不了的。當然,對這些社交產品來說,更糟糕的情況是初始新鮮感消失后,用戶產出的內容越來越無趣,最后沒有人愿意留下。
另一方面,主流社交產品當然也不甘心一次次被當做靶子,它們也在不斷做出改變。例如我們在之前文章中分析過的,Facebook 曾嘗試取消點贊功能,Instagram 上的一些網紅也開始發布無濾鏡圖片,以及 Snapchat 的去中心化更新,等等。這意味著主流社交產品也開始注意到用戶的呼聲,并嘗試作出一些改善體驗的改變,或許這才是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