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的公共空間,過去多是給消費者小憩的空間。這些年,購物中心開始注重在公共空間上“打主意”,它加入藝術的元素,觸摸時尚的脈搏、打造互動的體驗,不斷加強商場—商家—顧客三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間的“傳感器”效應,其能調和、深化品牌與顧客之間的關系,同時,好的公共空間也能為購物中心賺取可觀的利潤價值。
現在的購物中心保留大面積用做藝術展覽、優惠促銷、新品發布、品牌推廣等,這些看似浪費的中庭面積、活動區域的租金價格能讓商場日進斗金,活動拼來的高人氣也讓中庭成為品牌商的必爭之地。據推算,中心城區的購物中心中庭一旦全年365天無休,最高年收益可過千萬元。
我們通常說的購物中心的公共空間包括廣場、中庭、走道、前廳等,簡單說,就是項目內,沒有安放固定商家長期使用的面積空間。
面對商業品牌同質化嚴重的當下,購物中心需要打造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因此公共空間承擔的角色越發重要。本文盤點玩轉公共空間的幾個創新方法,希望為大家提供更多思路。
創意空間,要允許創意發生
創意空間并不局限于建筑的范疇,除了建筑本身有創意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的運用上,它是否允許多種“創意”的發生。更直接一點——很多集中商業在建設完之后,是一個固定空間,怎么讓它在一個固定的框架內不停地變化?在明年、后年,甚至今天、明天都給人不一樣的感覺?
對此,有四點值得注意:
① 強大的包容性,這個空間的形式和容量足夠發揮不同的主題創意;
② 室內有舒服怡人的陽光,由于購物中心大都封閉,陽光能產生戶外、公共、自由的感覺;
③ 立體層次性,樓層之間要實現立體相融的互動;
④ 參與互動性,主要指顧客能體驗到空間創意的樂趣。購物中心要讓顧客來,吸引他們的不一定和商業消費有關,往往是一些藝術或者別的有趣的東西。
創意越純粹,越令人舒服
據調研顯示,未來購物中心的公共空間,并不會刻意附加商業價值,首先要讓消費者覺得很舒服。
新加坡金沙購物廣場,有一處公共空間設計如漏斗盆一樣,蓄水裝水,在整點的時候打開,水就集中在漏斗口處往下傾瀉,這樣場景就活了,可見舒服的購物中心和客人之間是沒有距離的,它用最簡單的原理做出最有趣的創意,東西做得很純粹,小孩子看了都會喜歡。
如何做好公共空間的創意發揮:
① 要強調這個購物中心獨有的“DNA”。除了商業租賃面積外的公共空間,例如連廊、通道、中庭、公共洗手間前廳、電梯前廳、空中吊飾,都可以來去被一個購物中心的經營者很好的利用,來強化這個場的“DNA”。顧客明白這個DNA是屬于商場的而不是屬于某個店鋪的;
② 與店鋪風格相區別。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在公共空間做“天”和“地”的呼應,例如南寧萬象城,每個公共區域的天花都不一樣,相呼應的每個區域的地面也不一樣,客人有明顯的感受和識別;
③ 公共空間可以被加載,互動科技都可用上;
④ 提升聚人氣的能力。看一個場人氣旺不旺,要看這個場的公共空間人氣的聚集。
公共空間是商場的傳感場
公共空間要具有包容性,歐洲商業體的空間足夠大,可以做任何東西。如果沒有這樣空間前提,做創意會受到限制。因此,項目前期定位時就要思考,最終項目是要成為城市級的,還是區域級的。
其次,商業地產的公共空間是為80%的人服務,但只有20%人屬于核心人群,由他們來提供商業消費價值貢獻。商業最大的區別就是經營,經營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
公共空間活動應該是體驗感的最佳“傳感場”,在商業內容、品牌重合度高的市場環境下,商業公共空間完全做出與別人完全不同,實際就是抓到一個氧的元素,化學上的氧和任何東西在一起都會變化成新的東西,商業的公共空間也應該具備這樣的特性,這樣才可以給商場帶來豐富的可變空間。
另外,公共空間是項目定位和品牌核心的外在體現。好的公共空間應該實現包容性、景觀性、休閑性、引流性和實用性五特點的融合。
設計著眼市場,消費者認可才算牛
做創意空間,不是迎合開發商,而是迎合消費者的市場,無論做什么樣的設計和創作,都要關注客戶所關心的問題,而不是為開發商設計的作品。
care you care,換位思考做商業整合推廣;
未來商業主題化、個性化進程;
強化美術陳列設計對商業的裝飾性、引導性和互動性。
一開始就要明白自己商場的定位是什么,定位會直接影響接下來的整體設計配套,業態比例,后期經營思路。
多考慮城市需求會引來更多顧客
把公共空間留給市民,并不是為了商業利益,這樣才能贏得商場與顧客之間更好的持續性關系。其實,什么是品牌,品牌就是各種關系——商家與顧客之間的關系、商場與商家的關系、商場與顧客的關系,這些關系的梳理,往往通過公共空間來調和。
比如說去星巴克,最早基本都沖著星巴克這個品牌去到那個購物中心的,那么作為購物中心,跟消費者的關系怎樣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公共空間就有了自己的價值,它可以重新梳理商場與商家之間的關系,人們最終變成去那個商場,只是具體在星巴克消費。
可見,公共空間往往有兩個層面:
一個是“基本邏輯”,也就是常規性的功能;
其次,是主題性表達,這就關乎到“創意”的開展。每個樓層的主題性,空間只能起到聚焦作用,與之相應要做好的是“業態”與空間布置的有機結合。
讓空間持續不斷地制造出事件
與特定的社群結合,創造熟人社會的“持續性日常生活事件”公共空間。
現代社會本質上是陌生人社會,基于陌生人相遇的“觸媒式”公共活動,往往零散、隨機,很難產生“持續性日常公共事件”。與傳統商業靠消費劃分社會階層不同,現代商業靠消費劃分共情社群。這些基于共同消費需求聚合在一起的人群,往往也是選擇了相似生活方式的人群,以此為基礎,一種持續性、日常性的公共性就有可能被創造出來。
“商業體,不是冰冷的建筑體”。未來實體商業會更傾向于場景化消費,它所側重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有溫度的消費場景,購物中心與消費者的情感橋梁。例如,5月底上海解封后,上海圈子攜手上海50+商場,在商業的公共空間打造了“好久不見”的聯動事件,引來了眾多消費者打卡留念。讓空間持續不斷地制造出事件,才有持續不斷的關注。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