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態化以來,社區這個社會基本單元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承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生活在社區、防疫在社區、教育在社區、養老在社區、休閑在社區,甚至業余文化生活也離不開以社區為中心。
隨之而來的是更受重視的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革新與打造。近年來,有不少社區更新案例發生,在這個過程中,做好功能定位、保留在地文化、實現居游共享,顯得尤為重要。
上海在這樣的的社區公共空間創新中,就實踐了“樓道美術館”“故事商店”等微改造方案,將文旅的“遠方”融入日常生活,將人文歷史的美好種子深刻地“種植”在社區空間,構建起有溫度、高認同、再生型的社區。
家門口的博物館
上海浦東新區的東昌新村是離陸家嘴金融區最近的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社區,在以前,這里的“星夢停車棚”亂臟差,社區居民們怨聲載道。
而去年1月,這里完成了”大變身”。一旦走進社區內的停車棚,就會被內部景象所震驚:太陽神鳥金飾、銅獸面、石璧、銅瑗、玉璋……燈箱照明下,4000多年前輝煌燦爛的三星堆文化圖片赫然呈現在眼前。
這一展覽是上海大學博物館“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的公共教育活動,把“同款”展示內容帶到了陸家嘴的社區居民身邊,舉手投足間就能夠得到歷史文化的浸染。由于疫情等原因,這個三星堆特展原本只能對校內師生開放,普通城市居民無法進入博物館,因此策展團隊就別出心裁地把展覽“帶了出來”。
這里的展架燈箱專門定制,可以與停車區域擋板有機結合起來,既不影響停取車輛,還能為出行提供照明。此外,車位號碼牌也更換為統一的白色亞克力立體字號牌,再加上室外布置的展覽海報,停車棚頓時擁有了博物館的典雅氣質。
停車棚改造為博物館微展覽展是陸家嘴社區微更新的一部分,是將文化旅游元素融入生活的創新實踐,為社區居民帶來了藝術盛宴,也在無形中參與到了在地生活,密切了博物館主體與城市居民的聯系。
星夢停車棚迎來龍門石窟特展
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在距離“星夢停車棚”幾分鐘路程的東昌大樓7層,也啟動了一個“樓道美術館”。這個利用公共樓道的布展,面積不大卻內涵豐富,通過模型、照片、視頻等多種方式,為來客展示了這個街區周邊的變遷史。
這個50平方米左右的樓道空間,是專門邀請的專業布展團隊來策劃,樓道的天花板全部鋪設電路軌道,裝上了射燈、電子屏,完全按照標準美術館的要求來打造。由于這棟樓本身就經歷了歷史變遷,樓道美術館的靈感來源正是抓住這一點,通過一棟樓反映浦東的飛速發展,重溫、喚起居民的共同記憶。
步行可游的文旅生活圈
2021年,在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舉辦期間,曹楊社區作為重點樣本社區之一,以“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五大板塊,以文旅元素賦能社區,通過系列活動、展覽、論壇、雕塑及公共作品等,展示了普陀城市空間魅力,打造了步行可達的社區文旅生活圈。
曾成鋼《蓮說》,曹楊公園茶室東側綠地
在這里新打造的上海首座“高線公園”——百禧公園,其前身是曹楊鐵路農貿市場,2021年這里被重新規劃,建成一個全新的、多層級、復合型步行體驗式社區公園綠地。同時,該項目也成為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展場之一,通過半地下藝術展廊、地面休閑活動廊、和架空的云上廊的多層次多功能概念將文旅休閑融入在地社區。
頂層步道選用拱形遮陽棚,從設計形態上,保留了居民們對曹楊鐵路市場的集體記憶;半地下空間和開放的休閑活動廊,設置了籃球場、休閑驛站等活動空間,擴充了居民公共活動與休憩場所;各式展覽、沙龍和先鋒藝術裝置,把更豐富的文化藝術體驗傳遞給在地居民,并成為熱門打卡地,吸引游客。
曹楊公園入口的管道小品具有強烈的街頭藝術氣息,作品采用鮮艷色彩和周圍環境形成反差的同時產生一種超現實的感覺,以小博大激活整個社區空間,增添了幾分趣味。
除了社區內部的改造,越來越多的上海街巷正在“植入”微文旅藝術氛圍,在城市更新與周邊居民的獲得感間尋找更好的連接,甚至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餃子館變身“故事商店”
在上海愚園路(長寧段)正在進行的城市更新中,一家原來開著東北餃子館的門面,變身為充滿人文氣息的“故事商店”,備受追捧。
這家店名副其實,里面密密麻麻掛滿了故事。不少老夫婦、年輕人特意驅車前來,在這家店留下自己當年在愚園路的往事回憶,被網友們稱為現實版的“解憂雜貨鋪”,短短兩個多月,9平方米的小天地就被2000多則故事填得滿滿當當。
這樣的“故事商店”讓普通的街巷承載了人文情結,讓城市微更新和社區文旅創新更有溫度。
綠地死角變身文藝之家
上海寶山廟行鎮一處公共綠地,是當地居民的健身場所。綠地一側有處精致的眾文空間,室內米白色系的原木書柜和閱讀桌,營造出溫馨的閱讀氛圍;室外綠色網格鋼板模仿拱門庭院,半開放式地圍合出一個室外活動場地,不僅融入公共綠地本身的設計,也延伸了活動空間。
讓人意外的是,這個眾文空間的前身,竟是廢棄的公共廁所,改造之前一直無人問津,實屬綠地的“死角”。在專業設計師的介入下,這里最終成了現在的寶山眾文空間,院落圍合之間滿足了村民的基本社交和文化交流需求,成為百姓家門口的“文藝之家”。近年來,這里室內外還承辦起了多項藝術展覽,用公共藝術的方法聯動整個文化板塊,形成一個區域性的文藝地帶,吸引了外地游客流量。
陳春妃、顧奔馳的《莫比烏斯·光譜廟行》
面對疫情的反復和常態化,外出休閑的不確定因素突出,出行半徑收縮之下,步行可達的微文旅空間吸引著人們的腳步,人們走不到“遠方”,或許“遠方”可以向人們“走”來。盤活城市存量,把藝術場館、人文景觀等植入街頭巷尾,重構文旅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通過多樣化小場景構建,創新打造文旅化的生活體驗,打造居游共享的新社區。
文章來源:大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