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越來越多的新品牌以“網紅”頭銜出道,通過顏值、營銷等方式成為打卡地,然而“濾鏡“一旦消失,現有的業務模式卻無法支撐起品牌的可持續發展,也為招商工作帶來風險。今天,小編從最近關店新聞中進行總結,以便參考。
網紅書店
1月29日,言幾又上海虹橋天地店貼出通知稱將“暫停營業”,原因為春節期間運營壓力過大,現節后做店鋪調整,線路檢修。1月31日,虹橋天地相關客服人員表示,“目前我們收到的通知是(書店)暫停營業,因為他們內部在做調整。目前言幾又還并未給商場透露任何閉店信息。”
據了解,上海虹橋店是言幾又在上海地區唯一一家營業的門店,未來如果閉店信息得到確認,則意味著,言幾又將全面退出上海市場。
言幾又從曾經的流量明星到閉店欠薪,也折射出網紅書店背后的困境。事實上,言幾又也并不是傳統意義的“書店”,而是將日本蔦屋書店的模式—提供“生活方式提案“搬到了國內,構建“書+x“場景。
不幸的是,即使蔦屋書店本尊,目前在華的表現已出現種種“水土不服”。小紅書上,蔦屋西安店被吐槽“一進門兩大新書展臺,擺的全是成功學”;而備受好評日式元素的植入也被指“生搬硬套”。“在國內沒有特別精細化的運作”的蔦屋,要在中國復制日本神話,快速完成“千店計劃”,也同樣是一件難事。
因此,對于實體書店而言,一方面需要回歸閱讀本質,另一方面還需做好管理和運營,管理和運營,才能在電商等的沖擊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歐美快時尚撤退,玩法升級
去年12月5日,杭州延安路國大城市廣場旁的GDA大廈ZARA門店已悄然關閉。原門頭ZARA品牌logo已被拆除,店內貨品也已被清空,門店外部并未張貼任何公告。
據悉,ZARA GDA大廈店于2007年11月開業,作為杭州首店,有著約1500平方米的超大面積,開業后,便成為當時該商場里人氣最旺的品牌。
事實上,從2021年初,ZARA母公司Inditex宣布關閉旗下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三大快時尚品牌所有實體門店,僅保留官網和天貓旗艦店等線上電商渠道;到2022年7月,再次宣布停止上述三大品牌中國市場線上電商渠道在線訂單服務,徹底退出中國市場......無不透露出Inditex集團正在加速收縮中國市場。
其實Zara“失寵”的真相不難窺探:款式、質量問題頻頻被吐槽,坊間傳聞:“沒有一件ZARA能完整地走出洗衣機”!還有數據顯示,Zara屢登質量“黑榜”。
此外,除Zara外,H&M、優衣庫、Gap等快時尚品牌近兩年的日子也不好過。優衣庫母公司同樣在2022財年中報披露稱,中國市場的銷售收益下降,在大中華區暫時關閉133家門店。2022年11月期間,美國快時尚品牌Gap出售大中華區業務,退出中國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1月初ZARA中國首店關閉公告中提到,品牌將在同一時尚地標區域積極籌備開設一家全新概念店。無疑為快時尚品牌打開了新的解題思路:
△全國首家Nike style潮流體驗店
相較于傳統門店,概念店在展示品牌美學主張、搭建與消費者的溝通橋梁和塑造全新體驗上,擁有更突出的優勢。尤其在文化灌輸與購物體驗的雙重升級下,概念店將為目標消費群體帶來更多潮流創新玩法!
兒童早教
去年8月14日,知名早教機構“七田真”關閉了北京地區的11家門店,七田真總部稱,部分七田真中心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維權糾紛,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因此決定暫停課程服務。
據贏商大數據統計,2022上半年,早教開關店比為0.19,超7成品牌未開新店,收縮劇烈。
自疫情以來,一些像七田真一樣的連鎖早教機構接連閉店,如金寶貝、美吉姆、紐約國際等品牌都相繼出現維權事件。兒童早教的爆雷也并不是去年特有的現象,很多早教機構經營不下去,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疫情的影響、預付費模式的弊端、資本離場、運營不善等。
然而,據行業報告指出,各年齡段嬰幼兒都出現了對早教的需求,早教以兒童知識技能培養為主,線下門店仍為主流趨勢。我國早教行業相比國外仍有較大差距,市場發展潛力依然巨大。
只是在現階段,早教市場依然魚龍混雜,品牌需要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帶給孩子和家長品質化的課程體驗,才能幫助行業走上健康、成熟的發展方向。
韓妝撤退
去年1月,悅詩風吟(Innisfree)傳出大規模關閉的消息,將從巔峰期的600多家門店,縮減至140家左右,撤店率高達77%。
緊接著,赫妍對外宣布已陸續關閉中國線下門店;ETUDE HOUSE伊蒂之屋關停中國所有線下門店,萬億級的中國美妝市場,韓妝卻開始銷聲匿跡。
韓妝品牌有著特定的宣傳“秘笈”—通過綁定韓流文化,頻繁在韓劇、綜藝中植入廣告,并邀請當紅韓星擔任品牌代言人。快刀財經指出:“正是由于極度依賴韓流紅利的模式,讓韓妝品牌無法真正傳遞出產品精神,品牌故事單薄,影視作品熱度一過,消費群體對品牌的粘性和忠誠度便直線下降。“
此外,屢見不鮮的質量問題,也讓韓妝品牌的“濾鏡“破碎,韓妝在中低端市場失去絕對優勢已成定局。
相反,“國貨”、“國潮”正成為新的主流趨勢。完美日記、花西子等國貨美妝品牌,加緊布局線下市場。去年12月底,花西子首家旗艦店—隱園,落子西子湖畔,引來消費者的瘋狂探店。
傳統超市
春節期間,多地消費者反饋家樂福購物卡支付仍然受限,且北京、沈陽、昆明等地的門店出現了部分貨架空置的情況。
據蘇寧易購2022年三季報數據,前三季度,家樂福無新開門店,閉店數量達到54家,門店數量驟減26%。其中已經經營了18年,在開業時曾被稱為“亞洲最大超市”的家樂福北京中關村店也在去年3月關閉。
無獨有偶,永輝超市也迎來“閉店潮”,3年閉店近400家。永輝超市雖先后進行了“超級物種”“永輝mini店”和“倉儲店”等新業態探索,但均以慘淡收場。
從眾多傳統大品牌接連閉店不難看出,傳統大賣場所強調的低價、一站式購齊等核心價值優勢已不再明顯。新零售專家鮑躍忠認為,“整個大賣場行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未來大賣場業態很有可能在新業態出現以后被蠶食殆盡,整個零售行業都將面臨轉型。”
隨著消費者對于品質化商品、良好體驗感的需求不斷提升,傳統超市在諸多方面不能滿足日漸提高的消費期待,倉儲會員超市則迎來規模化發展。
據艾媒咨詢認為,中產階級家庭對全品類、高品質、高性價比商品和優質服務體驗有強烈需求,對比傳統超市和電商平臺,倉儲會員超市在上述方面有著突出優勢。
因此,多家零售巨頭早已紛紛入局,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更多品牌加入競爭。如何開展差異化競爭、構建起自己的后臺供應鏈以及服務能力,也是倉儲會員超市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文章來源:加得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