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模式增加、消費時間拉長等驅動下,夜游已成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分支,根據數據監測,春節期間243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客流量5212.2萬人次,平均每個集聚區每夜3.06萬人次。
發展夜游不僅是促進居民就業的重要途徑,更能極大促進經濟增長,據相關機構測算,過夜游客的消費約為日游游客的3倍,游客停留時間每增加1晚,當地旅游收入就能增加3成左右。《“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全面促進文化消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發展夜間經濟”,當下全國已有近百座城市布局夜游經濟。
夜游市場
到底有多熱
春節假期,四川旅游接待人數全國第一,夜游市場功不可沒。
四川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數據全國第一,為了吸引客流,拉動消費,春節期間四川各市縣景區推出了諸多夜游活動,像夜游錦江、成都燈會、夜游西嶺、篝火狂歡節、光影節、火花節等,其中夜游錦江在節日期間推出“天府文化年、東游在錦江”系列活動,成都東門碼頭每天接待游客上萬人,正月初一和初二等每日消費游客近2000人次,是平時5倍多。
說到夜游,不得不提到長沙這座真正的“不夜城”,24小時不打烊。每逢節假日,凌晨期間時長沙的熱門商圈總是車水馬龍,有多夸張呢?其他城市堵車不是早高峰,就是晚高峰,而在長沙,旅游高峰期間凌晨一兩點堵車是常事。春節期間,長沙文和友平均每天取號1萬8000多個,為滿足火爆的夜消費,文和友將營業時間從凌晨兩點延長到凌晨3點,有游客表示,凌晨兩點的時候想要吃一碗粉,居然還要排隊半小時。
不僅長沙的熱門商圈這樣火熱,普通夜市同樣是“星光璀璨”,這些地方也是拉動長沙經濟增長的引擎。例如去年被評為長沙夜間消費示范點位于芙蓉區的揚帆夜市,攤位總長1050米,別看面積不大,但是能量驚人,該匯聚370余家特色小店,從小年夜到元宵節,揚帆夜市共接待游客120萬人次,年均營業額約8億元,帶動盤活周邊330多個食品加工間。在長沙,類似揚帆夜市這樣的夜間消費示范點已有140多個。
夜游雖好
入場需謹慎
首先要提及一點,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發展夜游的,發展夜游市場不僅要多元業態、要有活力,更要有可持續性。對于可持續性這一點,不是取決于外地客流,而是取決于本地客流,從城市范圍來看,不論是成都還是長沙,那些在夜游市場取得成效的城市大都是經濟綜合實力強、人口數量龐大、居民消費力強勁的地方。
就如中國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力鳴曾提及長沙的夜經濟,“長沙有錢、有閑、有心情、有好的營商環境和休閑消費環境,這樣的‘四有’讓長沙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夜經濟的條件。”
怎么點燃
夜游經濟這把火?
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夜游經濟不僅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更是成為提振國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復蘇增長的重要突破口,各地該如何點燃夜游經濟這把火呢?
◆ 多元業態 體驗為王
雖說名為夜游,實際上“游”只是其中之一,曾經簡單的看光影、逛夜市、吃夜宵的模式已經不契合當下市場,想要推動夜游市場的活力,城市需要由以往單一業態的消費模式逐漸進階成多元業態、場景融合的模式。
還是以成都為例,據美團大數據顯示,成都位居春節“夜間游玩”搜索熱度全國城市第二位。當地以“游”為支點,打造了夜購、夜讀、夜覽、夜動、夜食、夜色、夜趣、夜游、夜靚、夜覽十大夜生活體驗。而在長沙,夜經濟從早期夜市地攤升級為夜食、夜游、夜購、夜娛、夜行等多元并存的“消費2.0版”,夜消費人數年增幅高達40%。
◆ 文化為根 創意制勝
我們常常說文旅融合,但實際上一些業內人士在研發、打造旅游產品的時候對于文化并不重視,認為只要把旅游產品做出新意、做出特色,符合游客喜好就行,是否融合文化并不重要,其實并非如此。
為何要重視文化、豐滿夜游產品的文化厚度?從游客角度來看,融入文化可以豐富旅游產品給大家的體驗感受,舉個例子,今年各地都有一些關于兔子的雕塑、彩燈,如果僅是簡單的兔子,不論做得多么獨特、出彩,游客對此的評價最多就是好看,不會帶來情感上更多的觸動,但是假如融入了嫦娥奔月和玉兔的故事,同樣的產品給游客帶來的感受差別極大。
對于景區自身而言也很重要,依托文化打造的IP人物、內容產品可成為景區核心競爭力,因為科技技術的產品容易被同行效仿,而植入文化以后,雖同樣被模仿,但是效果完全不同,就像我們提到玻璃棧道,每個人想到的景區大都不一樣,而提到“不倒翁小姐姐”,雖然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大唐不夜城。
如果簡單將文化生搬硬套到旅游產品中,顯然不行,所以還需要創意加持。
此外,夜游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配套支持。像“不夜城”長沙,早在2017年就出臺政策鼓勵引導夜市消費,在夜經濟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稅收、交通、衛生、物價、環保、就業保障、治安管理、夜間停車、夜間公共交通、夜間營業時間、夜間消防衛生等多方面給予相關政策優惠和制度傾斜。
毋庸置疑,夜游需求市場潛力巨大,并且還將持續旺盛,而想要點燃夜游經濟這把火,還需要從多個方面下功夫。
文章來源:CTDU中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