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咖啡、寺廟奶茶、寺廟火鍋……寺廟這門生意,從今年年頭火到了年尾。而且估計2024還會一直火下去。
今年一開年,杭州靈隱寺熱到爆了,看看這架勢,佛門清凈?不存在的。
到處是年輕人,早上7點就已經要排大長隊了。
這股熱度一直持續到了5月,更有趣的是,財神殿前,本屆年輕人絡繹不絕,給諸天神佛平添了數倍于往年的KPI壓力。但求姻緣的殿前卻無人問津。
據相關平臺數據顯示,今年寺廟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且年輕人占到近50%。坊間開始流行起“在上班和上進之間,年輕人選擇了上香“的梗。
3月中旬,北京雍和宮每日客流量至少在4萬人次。在小紅書輸入“雍和宮”,筆記超過11萬篇。那會兒,北京雍和宮限流了,杭州靈隱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購了,西安廣仁寺門口也排出了一公里長隊……
然后爆火的是寺廟咖啡。
這兩年,各地寺廟紛紛賣起咖啡,包括杭州永福寺、上海玉佛寺、臺州龍興寺、廈門南普陀寺……吸引了如潮水般涌來打卡的年輕人。
現在買一杯寺廟咖啡,也要等上半天。由于太過火爆,有的寺廟還呼吁:請媒體和網紅不要再宣傳了。
當你在寺廟喝咖啡,你喝的哪里是咖啡,那分明是得到了高僧的加持,沐浴在無邊佛法和晨鐘暮鼓里的咖啡。
而且在寺廟喝杯咖啡,你都不好意思嫌貴,也不好意思嫌棄咖啡豆不好,味道不正宗。
寺廟咖啡,總是自帶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比如,永福寺的“慈杯”咖啡,處處透露著禪機,一炮而紅。
“慈杯”即“慈悲”,還是寺里的月真大和尚親自題的字。
所有的咖啡,全部都有了全新的高雅名字。
美式怎么能叫美式呢,應該叫“滌煩”,拿鐵的名字也太俗了,叫“停雪”,摩卡叫“歡喜”,抹茶拿鐵叫“聽山語”......
每一款咖啡,都如此清麗婉約,仿佛不食人間煙火的處子,你一杯咖啡下去,頓覺觸達靈魂,放下萬般俗念,格局和境界都不一樣了。(編不下去了)
而就在最近,杭州法喜寺5元一位的齋飯自助,讓年輕人上了頭。各種平臺又忽然流行起了,到寺廟去吃素齋素面的潮流。
現在好像所有人都愛去寺廟,但又好像每一個人都不是正兒八經去虔誠禮佛的。
實際上,寺廟創業在今年明顯活躍起來,其中尤以餐飲賽道熱鬧,除了咖啡和奶茶,還有寺廟火鍋等,如珠海普陀寺自助素食火鍋,每位40元,基本涵蓋所有素菜。
比海底撈都火爆。
而且,現在每家寺廟都有了自己的爆款產品,比如上海龍華寺、杭州靈隱寺的素面,上海玉佛寺的素蟹粉,成都文殊院的仿葷菜.....構成了寺廟的美食地圖。一些香客也并不急著求神拜佛,而是先填飽肚子。
進靈隱寺右轉就是十方苑,店里素面有 吉祥面、如意面等,最有名的是羅漢面,配菜有筍、青菜、腌菜、蘑菇,配料會根據時節而隨機改變。
另外,還有素燒鵝、豆干、腐竹、海帶等小菜,吃慣了濃油赤醬的杭幫面,來一碗清淡的素面反而會更加落胃。
靈隱寺的素面20元錢,但要品嘗這一美味,需要先期支付40元靈隱寺飛來峰景區的門票和30元靈隱寺門票。同一景區中,永福寺、韜光寺的素面也廣受歡迎。
“龍華素齋”在上海龍華寺的最深處。
這家店被大眾點評收錄了18年,也登上了2023年的必吃榜。龍華寺素面的售賣方式,已經是時下鮮見的“先吃面、后付款”。香客掃桌面上的二維碼字支付,全程無人監督,主打一個信任。
杭州徑山寺的齋堂在出口處的妙香堂,一碗看上去樸實無華的素面,實則料頭特別多,蘑菇、竹筍、青菜油汪汪地堆在面上,好看又好吃。
如果來的時間正好,還能吃到熱氣騰騰的現烤酥餅、蔥包燴,10塊錢就有三菜一湯,比許多館子還要好吃開胃。
在吃的領域香積寺真的很有發言權,因為寺里供奉的是灶神。
15元一碗的素面,澆頭卻十足,有胡蘿卜、黑木耳、素雞、春筍、四季豆,面條的口感軟硬度也恰好。
更出名的是素點心,每到每月的初一、十五和菩薩誕辰,香積寺出口處便會支起小攤子。
限定發售素粽、素燒鵝、福餅、豆腐干,一定要早早去排隊,不然就被阿姨們搶光了。
蘇州西園寺是本地人最喜愛的寺廟,不僅是拒絕4A級景區的榮譽稱號,免收門票,更多是這里的素齋太好吃了!
寺內香火旺盛,來來往往的人群不斷,有趣的是,香眾之間的對話卻是“吃面了嗎?”
從天王殿旁的如意門進去,左側便是素齋館,里面有被譽為蘇州美食榜榜首的素面。
價格也便宜,一碗面10元起,隨便哪種都不踩雷。
每天食客都絡繹不絕,很多人甚至還要連吃帶拿,走的時候都拎著至少五六個素包子。
龍華寺,大概是上海最以好吃出名的寺廟了。
每天供應的面不同,最出名的是羅漢面與福緣面,價格15元起步,還有辣白菜和素鴨條,吃完了還可以免費無限量加。
除了素面,這的月餅也是榜上必吃的美食。
非遺綠豆糕,鳳梨酥、桂花條頭糕等,很多人都買作伴手禮,苔條果仁更一直是公認的中秋必吃。
成都文殊院,是吃素的但又真不是“吃素”的。
文殊院正殿旁邊的香園,便是這的齋堂了,天氣好的時候院子里全都是坐著竹椅喝著蓋碗茶的成都人,相當安逸。
這里的菜品并沒有想象中清淡,餐桌上的甜燒白、夫妻肺片、松鼠茄子、豆瓣魚,全是“葷菜素做”的經典改良版川菜,一看就是“重口味”,令人食欲大增。
作為成都的寺廟,這里還有50元一位的素菜自助火鍋,喜歡的也可以一試。
比起江浙滬的齋堂,成都文殊院新奇的是吃飯時的形式。
飯前必是坐禪、念佛,開飯伴著鐘聲,飯后的餐具自己清洗自不必說,正宗之處是不得用洗滌劑,而要用溫水把食物殘渣泡起。
近幾年,寺廟附近的高端餐飲也在逐漸起勢。京兆尹依靠比鄰雍和宮優勢,打出素食招牌,玩轉高端餐飲。人均2000多全吃素,也多次拿下北京米其林三星。
靈隱寺飛來峰景區之外,是名為“隱市”的商業街區,在打車前往售票處的必經之路上。雖然叫做“隱市”,但街區人流量大且喧鬧嘈雜。
而此前登上熱搜,被冠上“靈隱寺”奶茶之名的“桑茶”其實并不在靈隱寺中,甚至不在主干道上,位置也不好找,是媒體的誤植。
桑茶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家店就是兩個九零后姑娘,用東拼西湊的錢開起來,并沒有營銷費用。他們在小紅書積極澄清自己與靈隱寺無關,但也確實吃到了流量紅利。
景區附近的靈隱東公交站,是年輕人的打卡點,因為這里會開來1314路公交車。在去往公交站的天竺路上,也有許多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餐飲小店。
這些小店經營素食、茶咖、梅酒等,新中式色彩濃厚、造景能力突出,不少也榮登必吃榜。
為什么寺廟今年那么火?為什么年輕人蜂擁去寺廟打卡?
說白了,還是內卷壓力太大,總想找個地方躺平。
但對于年輕人來說,寺廟傳統的聽佛經、敲木魚是沒有耐心的,但是喝咖啡、吃素齋,讓他們在佛門凈地和俗世紅塵中找到了結合點,滿足口腹之欲,終于有了一個很雅致很脫俗的理由。
轉眼又到冬季,建議各寺廟,圍爐煮茶應該盡快搞、迅速上。
很快,又將有無數年輕人在佛門里烤著年糕吃了紅薯的打卡照,蜂擁出現在社交媒體上。
佛門清凈,還是算了吧!
文章來源:民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