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暑期旅游旺季,都會出現“酒店刺客”“機票刺客”“駱駝堵在沙漠”等熱議話題,今年暑期旅游依然火熱,據攜程數據顯示,東北、西南地區旅游訂單同比分別增長40%、25%,暑期熱門曠野游西北地區旅游訂單同比也增長超20%,不過許多旅企商家卻高興不起來。
郵輪市場遇冷
票價“打骨折”
隨著暑期的到來,預想中的郵輪旺季并沒有如期而至,最急的莫過于郵輪代理們,他們的朋友圈充斥著“1999元撿漏郵輪海景房”“日韓郵輪白菜價”等郵輪低價產品。
據媒體報道,近期多艘郵輪出現尾單甩賣情況,且部分航線價格下跌幅度甚至達到了60%。以7月某郵輪航線為例,初上架時雙人間的均價在5000元/人左右,但臨近發船期,該航線內艙雙人間價格僅需2500元/人左右,大幅降價也是無奈之舉,據悉,中國母港市場的主要銷售渠道仍為代理切艙,占比約70%,“切艙”即由代理商提前買斷郵輪部分艙位資源,再對外進行銷售,郵輪代理商要分一杯羹,就得提前投入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郵輪旅客運輸量近50萬人次,顯著超過去年同期,正是上半年郵輪市場銷量情況不錯,一些代理商以為暑期郵輪市場熱度會再度攀升,不曾想到市場遇冷,如果代理商們與郵輪公司無法協商回收部分倉位,臨期階段只能甩賣止損。
郵輪遇冷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是郵輪自身的原因,目前郵輪旅游市場中的航線相對單一,如“日韓游”航線較為普遍,缺乏更多的創新和多樣性,難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加之管理服務的負面消息不斷,例如郵輪上下船排隊時間過長、餐飲秩序混亂、港口接駁混亂等,其次是消費者的旅游偏好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更為靈活、個性化的旅游方式,并且市場上旅游產品供給豐富,郵輪游在旅游體驗方面的優勢并不突出。
酒店供應量增加
告別“價格刺客”
近期,“三亞酒店價格暴跌”的話題登上了熱搜,實際上只有部分三亞酒店7月的價格與去年下跌了30%~50%,并且這輪所謂的“暴跌”只能叫價格回歸正常,因為此前由于疫情原因出境游受限,三亞承接此部分客流,酒店價格水漲船高,今年出境游恢復非常快,很多游客分流到海外旅游市場,三家酒店價格只是恢復到2019年暑期正常水平。
降價的并非只有三亞的酒店,去哪兒數據顯示,除了部分度假型、特色型的稀缺酒店有底氣在旺季漲價,更多酒店選擇了穩價甚至降價以提高入住率,截至目前,去年暑假價格“高不可攀”的中端酒店平均價格下降8%。
酒店價格下跌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則是縣域旅游的崛起,以往游客主要集中在熱門旅游目的地,這些城市酒店因為供不應求價格瘋漲,此次暑期五線城市旅游訂單同比增長34%,縣域旅游訂單同比增長22%,客流分流自然減輕了一些熱門旅游目的地酒店的供應壓力,并且縣域酒店的平均價格顯著低于一二線城市的價格。
二則是酒店供應量的增加,去年旅游需求快速釋放,由于國內酒店供給恢復周期較長,旅游供應鏈的修復進度跟不上,暑假旅游旺季酒店價格上漲在所難免,而今年一季度,全國新開業酒店門店量1.14萬家,供給基本恢復,酒店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實屬正常。
高峰期機票“跳水”
四大航司一虧再虧
為了避免機票價格上漲,小張提前一個多月就定好了暑期機票行程,結果臨近出發前幾天看機票,價格居然下跌了幾百塊。今年暑假,像小張這樣遇到機票跳水的游客不在少數,據航旅縱橫大數據顯示,暑期國內航線機票均價同比下降約8%。
航空公司飛機票價格變化因素主要是受市場供需變化的影響,難道是搭乘飛機的旅客變少了?并非如此,據民航局數據顯示,暑運期間,民航市場預計將延續旺季市場態勢,旅客運輸總量有望達到1.33億人次,日均旅客運輸量215萬人次,比2019年增長10%,比2023年增長5%。
機票回落的原因在于航空供應量增加,根據航班管家的統計,暑運期間境內40家航司中,有36家航司同比2023年暑運運力投放增長,暑期國內機場預計起降航班達108萬班次,同比增長13%,相比2019年暑運增長14%。與此同時,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航空公司紛紛推出低價策略,使得機票價格一降再降。
暑假市場也是各大航司上半年現狀的縮影,根據四大航空公司公告顯示,中國國航、東航、南航和海南預計2024年半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分別約為23億元到30億元、24億元至29億元、10.6億元至15.8億元、6億-6.7億元。虧損原因也大致一樣,都是“國際航線整體恢復進程低于預期、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國際市場的運力尚未完全恢復,國內客運市場競爭加劇”,“國內市場供過于求,國際市場恢復面臨挑戰”。
此次暑期旅游市場的熱度并未完全轉化為郵輪、酒店和航空公司的業績增長,這既有行業自身的問題,也有市場環境變化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因素。說明無論旅游行業多么火熱,旅企想要分一杯羹,都得不斷適應市場變化,注重產品創新和服務提升,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文章來源:CTDU中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