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背景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保定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承擔著服務北京、保障雄安的重要使命,承接了北京非首都職能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為此,保定市提出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的總體目標,并啟動一系列規劃編制及更新行動,公園城市規劃是其中之一。
二、項目構思
公園城市是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城市發展新路徑與高品質的城市建設模式,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公園城市規劃緊抓保定市開展城市更新行動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窗口期,需要應對城市快速增長和無序擴張所引發的生態破壞和公共活力不足等大量現實問題,提出具有定制化與在地性的綜合解決方案。
規劃充分依托城市資源與發展方向,傾聽市民的意愿,通過超前規劃、增量、提質并重的方式,優化結構性藍綠空間,將保定豐富的藍綠空間資源與城市建設充分融合,打造品質生活的魅力空間,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實現跨越式發展。
建設思路
三、規劃內容與特色
(1)科學評估——基于時空大數據與人本需求開展精細化摸底評估,提供數據底座。
規劃在現有調查分析基礎上,引入遙感影像判別、地理時空大數據、街景圖像、社交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疊加城改機遇用地,從城市生態網絡分布、公共綠地服務能力評價,人群活動特征判別與公共空間服務評價等方面,提出定量與定性結合的評估與建議,為后續規劃建設提供數據底座與科學支撐。
科學評估框架
(2)結構優化——構筑服務京雄保協同發展的藍綠空間框架,筑牢城市生態基底。
在生態協同發展體系下構建層層遞進的藍綠空間保護與發展框架。區域層面,圍繞北京、雄安構筑生態協同發展體系,保障太行山、環京、環雄的生態協同發展;市域層面錨固生態格局,建立“分區+網絡”的生態保護與發展路徑;市區層面融匯文化與自然資源,形成“三環、四楔、多廊、多園”的結構性城市魅力空間格局,塑造保定公園城市空間形態。
市區藍綠空間結構
(3)模式創新——創新城鄉藍綠網絡與建設空間有機協同的融合模式,推動城綠融合發展。
挖潛、盤活存量低效用地,以“公園+”、“+公園”融合城市空間與功能,實現藍綠空間與城市功能片區有機融合,形成城園融合、城水融合、城野融合的三類特色空間形態。并以家園中心與社區公園相結合的模式,提出了與十五分鐘生活圈緊密結合的最小實施單元“公園社區”與“鄉村社區”,實現藍綠空間與城鄉功能片區有機融合,并對單元的規劃建設運營方面提出相應的引導要求。
城綠融合模式
公園社區建設示意
(4)以人為本——構建與生活圈匹配的全域游憩體系,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形成“自然、郊野—城市—社區—口袋”四級公園體系,“連山通淀,林田相間、穿城繞水”的兩級四類綠道網絡,提供多種游憩產品、功能設施與活動,滿足全齡、全時的游憩與社交需求,讓人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 ,享受高品質的公共綠色服務。
全域游憩體系
四、規劃實施情況
規劃面向實施,構建“1+1+N”的成果體系,與國空總規銜接、與詳細規劃協同、與相關專規互為支撐,落實項目建設意向、挖潛城改拆違、非建設空間等機遇用地,形成一張作戰總圖,一套實施清單,一個結合運營的規劃導則和七個行動計劃的實施體系,確保近、遠期建設實施可行有效。
規劃成果體系
公園城市規劃作為非法定規劃成果,及時有效地支撐了同期編制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及主城區控規優化,重點項目列入保定市園林十四五規劃,并為保定一系列重點建設片區的規劃建設提供引導。
規劃結構性藍綠空間初步建成,公園城市面貌初顯,市民幸福指數顯著提升。環城水系所在的濱水活力環已經初步貫通,朝陽北大街公園帶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沿環城水系和環路100余公里的綠道網絡已經實現了搭接,3個主題綜合公園、6個主題公園、179個口袋公園、96處的運動場地相繼建成。沿環城水系及周邊開展了保定馬拉松、旅發大會等大型活動、賽事,彰顯保定的城市魅力,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影響力和市民認同感。
文章來源:清華同衡規劃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