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中提出,203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3.5億,占比25%。據有關人士介紹,“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目前老齡化比例高,再過幾年,不到3人就有一個老人。養老產業是朝陽產業,養老業的春天來了。”
老年人利用不動產應對未來養老正成為養老手段之一。事實上,處于起步期的中國養老產業,橫跨了金融、醫療、房地產、社會保障等多個行業,但目前市面上出現的“以房養老”等模式接受度還不高。而上海、廣州等地則開始顯現“存房+養老”的新模式。
9月,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上海申養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養老產業合作協議》,創新推出“存房+養老”一站式綜合服務,為老年人盤活存量房產,安居晚年生活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10月,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分行、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廣東建融住房與廣州越秀養老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6家養老機構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在廣東地區推出“存房+養老”的養老新模式。由建設銀行與其他單位合作共建的“住房養老金融產品實驗室”和“建信安心養老基地”也揭牌成立。
“存房+養老”模式是建設銀行將“存房”業務融入養老市場、專注養老事業打造的新模式。老人或子女可以將房子存在建行,獲得一次性或分期資金。而建設銀行則會給存房老人推薦符合條件的合作機構養老公寓,利用“存房”資金及資產管理收益支付養老公寓費用。而養老機構會為長者提供養老規劃、旅居養老、健康管理、醫療服務、養老金融管理等,確保老年生活改善。在后端引入專業租賃公司開展住房租賃運營。
養老問題不僅是中國面臨的一大社會問題,更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百姓福祉。近年來,社會對利用房屋來構建養老生活保障已經做了許多探索,形成倒按揭養老等多種以房養老模式。
建設銀行廣州分行相關人士表示:“存房+養老”模式通過把金融機構、養老機構、租賃企業的優勢相結合,彌補了傳統以房養老模式的缺陷。
與傳統的倒按揭養老、保險養老等以房養老模式相比,“存房+養老”不會使房屋所有權轉移,既保全了老人的養老退路,還能繼續享受房產增值收益。與租房入院養老模式相比,“存房+養老”提升了金融機構的參與度,能更好地實現租賃收益的保值增值。
“存房+養老”業務的推出及推廣,將進一步撬動社會冗余住房使用權從所有者轉移至需求者,提高整個社會商品房的使用效率;也將進一步豐富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強化民生兜底保障的實踐,緩解社會的養老問題,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實現養老事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