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內容運營,最大的福利是能夠觸達到公司幾乎所有資源,而在這過程中,與優秀的人交流最讓人著迷。在我所工作過的公司中,睿意德對培養年輕人的熱情遠超通常,我也一直在見證年輕同學在公司的飛速成長,并且在與這些獨立思考的年輕人交流時也常常被觸動。今天征得同意后,將他們對于工作、成長和生活的部分觀點做了梳理并分享出來。
剛入門不意味著低勢和失敗
我的專業與商業地產不相關,在我剛加入RET的時候,項目風暴會、項目評審等環節,在方法論和方向探討上我常常沒有思路,會焦慮于自己是個對項目和團隊沒有貢獻的隱形人。感覺沒有周圍的高年級同學優秀,自視也沒有任何天賦。但是,我不會感覺自己失敗,也不會以低勢者的心態就不發問。我告訴自己:“這個階段我可以埋頭苦干、少說多做,友好的對待身邊的人,保持好的情緒和性情”。我覺得獲得幫助并不可恥,可恥的是認為理所應當的不感激和習慣性依賴;可恥的是自己不思考就發問和獲得方法卻懶于付諸行動。其實,我心里總想“因為還不行,才有空間成長啊,人是會變的,成長和變化只要發生就好。
不做抱怨的loser
我喜歡籃球,著名的籃球教練約翰·伍登(John Wooden)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在開始責怪他人以前,你并不是個失敗者”。思考和正視自己的錯誤,才是有價值的。過分關注外因是一種思維慣性,就像市場競爭一樣,成長也是一種競爭,過分強調外因,也就逃避了深入思考和反省自己的可能,從而阻礙自己的成長。比如在總結復盤時往往伴隨著爭辯,但大多數人的大部分思維都是外在潛意識水平,沒有將思考的細節提升到詞語水平,而且人在場景中的表達只是他思考模式、過往積累和當時情緒匯總在一起的表露,不代表他的全部和事物的全貌,所以也要把爭議當成交流的一種形式,不受自己情緒的干擾以及給對方貼上標簽去阻礙彼此探究達成共識的辦法。
知道努力也會失敗
去找到正確的方法
我學的是理工科,所以習慣思考事物間的關系,我認為努力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找對方法才可以事半功倍,所以多思考和與前輩交流是很有效率獲得方法的途徑。巴菲特建議投資初學最好的投資學習方法是模仿大師:“我一直認為,對于剛開始起步的投資人來說,應該尋找已經被證明長期成功有效的投資方法,然后依葫蘆畫瓢照著做就行了。令人吃驚的是,這樣做的人實在太少了。”是的,很多同學會感覺照搬高年級同學的經驗總結和想法不大好意思,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最基本的一種習得。一個人20年的積累交流給你聽,這是很寶貴的分享,吸收它們再通過實踐、質疑和反思就可能形成自己的判斷和總結。
做倉鼠
要長期積累
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事可分為兩種:一種可為自己增加“錢利”,能直接而快速地體現在自己收益上,另一種是能為自己增加“潛力”,是指有助于自身能力提升,可為未來創造更大價值積累能量的工作。“錢利”雖是作為職業人不可忽視的,但過于看重可能會令你失去未來,有目標的職業人應該更重視自己工作過程中“潛力”的積累。我曾經想過所謂專家1萬小時定律,單靠自己是否或成為專家,肯定的答案一定伴隨著邊界條件,所謂專家也是指為客戶和更多的客戶創造價值,那么勢必是走向團隊協同創值的道路,而不是所謂自由插拔的緩存器一樣的獨行俠。
想想一個人在組織中3年建立信任,3年養成思維和積累方法,再3年于工作和管理實踐中穩定的創造價值。如果著急將自己的短時積累去市場上兌現,在我看來是向市場“出售半成品自己”的短視行為。如果說事物的本質與思維的底層邏輯是做任何事的根本,最容易獲得它們的方式就是在開放的信任環境下努力在事中磨煉自己的思維,那么我們是以行業為環境、企業為背景、做事中修煉自己,而不是以職業經理人的心態交差,要以凡事都是自己的事的心態。為自己成長,難道不需要及早的進行更長期的思考和積累么?
關注思維模式的鍛煉
和進行本質的思考
我非常贊同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維模式的差異才是人生的分水嶺。顧問擁有信息優勢和分析優勢,在此基礎上的第二層思維,也就是洞見和觀點就尤為重要。建立思維的框架和對模式的思考就需要就現象一直追問下去,而這種追問需要在目標和達成目標的衡量標準下去進行。
要收獲信任
顧問真正有價值的能力:傾聽、論證、解疑和想象。向客戶介紹RET時有一句話非常讓我驕傲:我們的核心團隊共事近20年,至今老客戶持續委托和介紹的業務仍然超過75%。我也在思考,這僅僅是我們的品控和注重口碑么,這其中其實也有我們自己作為咨詢企業的需要而從中獲益。就像律師和醫生一樣,顧問與客戶是在自己解決不了,需要依賴信任來創造價值的合作關系。如果沒有建立這種信任關系,勢必合作雙方要花費大量精力保護自己和規避責任上,而無法毫無保留的分享彼此的真實全力去解決問題而無法獲得最終價值。
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確認往往來自于外界而不會自詡,獲得信任才可能獲得真實的反饋和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所以在做項目和與客戶交往的過程,也會被我視為很珍貴的建立關系和信任的過程。
不做搭不好積木
就推倒還鬧脾氣的小孩
很多人在工作失意或煩躁時會說:“大不了不做這工作了,我又不缺這份錢。”其實這是一種不成熟的逃避姿態,而不是在就事論事。我們進入一個工作角色,其實就代表自己的一個承諾,像自愿加入一場“游戲”,進入玩家角色后我們都需力爭玩好,不做失敗者。在“游戲者”的心態下,追求工作中的成績并不是因為功利心,而是努力得到游戲過關、成長收獲的成就感,不可遇到困難就像小孩子一樣雙手一撇說不玩了。進入喜歡的“游戲”,愉悅地深入角色,享受收獲的喜悅,是高質量存在的表現,所以人不應隨意找到一個職業去拚命,而是應該尋找喜歡的,爾后全心投入。
一件事沒有做好,很多人會感到氣餒,感到自己沒用或是抱怨他人不支持,我通常不會有這種失敗感,只是認為是在學習,去思考為什么沒有成功,自己還有哪些沒有做到、做好,理解外因的客觀存在,但不要完全歸因,外界不可控,最終還是依靠自己控制和管理外部資源和因素做成事,所以更重要的是自己從中學到的和復盤的總結。
別在意職位名稱
很多同學在自己職位低的時候,無論在與客戶交流還是匯報的時候走神,他們感覺自己職位低,和客戶對話與匯報都輪不到自己發言,所以就在這些場景時容易懈怠。和他們交流、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最終往往都發現只是心理上在做怪。在我看來,職位名稱”是一個人在某一范疇內的工作分類符號,是一個人過往的成功,而不意味著當下或未來永遠的正確,個人不應賦予職位什么復雜意義。
人應追求的是別人心理上對自己的認同,而不應在意怎么稱呼你,無論稱呼什么你都還是你自己,若不具備令別人倚仗或認可的能力價值,怎樣你都難以得到別人內心的尊重,反而越大的稱謂對你而言卻像越重的耳光。在解決問題和達成目標上沒有職級與高低之分,只要抱著建設性的心態貢獻思考都是對目標有意義的,我自己的經驗是真誠與客戶探討和解決問題時,也特別能獲得真正的價值和合作伙伴的尊重。
珍惜和你講真話的人
花時間去掩飾不足,就沒有機會去改變他們,想要發現自己的不足就要聽聽別人的反饋。當面贊揚你的人,說的可能是假話,當面給予你批評意見的人,說的可能都是真話。人在潛意識中往往認為順著自己的就是正確的,所以聽到不符合自己認知和觀點的就會起意反駁,情緒起來就一味的堅持自己而忘了目的。詩人羅伯特·彭斯說“沒有什么比‘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更有益處的了”,要創造第三視角,開通第三對耳朵,發現別人眼中的自己,那個會更真實一些的自己,聽錄音,求伙伴的真實反饋。
我發現了閱讀的三重價值
我的很多朋友和同學畢業后就不再保持閱讀的習慣了,和他們不同,我還保持一年至少20本書的閱讀習慣。這是因為一開始我只是希望自己不是知識的鉆井人,而是思考的礦工,只有多元的信息和知識,才能構建出更完整的思考維度。但后來我漸漸發現,這些成為我與客戶和RET高年級同學探討問題的必要,RET的老客戶基本都是行業的資深人士,他們不僅視野廣博,而且在解決問題上極盡思考,所以在探討問題時,我們都需要來開尺度,調用更多的知識儲備來交流。比如空間美學、建筑哲學、空間與人、模式的本質、經濟學視角下的杠桿……再后來,我發現持續的閱讀經典書籍給我塑造了不同領域的知識框架,相比知識平臺和網絡的二手知識會更系統和穩定。而這些體系化和穩定的知識留存,也成為與新信息和新思想產生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我會更理解抽象的概念與描述,從而也更理解客戶對需求的描述,與他們探討和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設。
我總結了閱讀的三重價值:
第一重,思考和學習的素材與多元知識儲備,好像在培養等待種子的多養分土壤;
第二重,幫助構建系統的思維框架和正確的思考路徑,為積累方法論做基礎準備;
第三重,幫助我們獲得術的層面外,更高維度理念和概念化溝通與思考的能力。
長期與這些優秀的同學共事,這個分享的梳理可以說是一氣呵成,寫得過癮,也希望對大家有用。空間的構筑與產品的搭建都不如人才培養更需要時間,如果說優秀的人知道成長的方式和方向,那么找到優秀的人,給他們成長的氛圍和設計好機制,就是組織最重要的工作。盡早把管理聚焦到人才,也許是當下最要緊的事。
來源: RET睿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