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產業地產從事非園區開發的套路

來源:園區在線       作者:飆馬中國       時間:2020-10-29 17:03

不遮掩的說,每個產業地產商,都有個房地產夢。

產業地產是受房地產影響最深的行業之一。兩者本是一脈同宗,從某種意義上講,產業地產甚至更高明一些(業內常言:做住宅的是高中生、做產業地產的是研究生)。但學歷并不等同于財富,貌似高端的「研究生」,上有政策紅線無法逾越,下有政府幻想溝壑難填,一直在政府與企業間反復橫跳,最終鬧了個賠本賺吆喝;而房地產雖不似「研究生」般面面俱到,但抱著土地,守著政策,又總能賺得盆滿缽滿,活成了「研究生」夢想中的樣子。

筆者相信,每個產業地產商在入行之初都曾豪情萬丈,但迫于生存壓力,其中的大多數都選擇了「妥協」,與房地產、商業地產頻繁產生交集,以求在規則的邊緣,謀得一條生存之道。

筆者總結幾個產業地產從事非產業地產開發的幾種套路,其中多數套路目前已被地方政府明令禁止,有些甚至已經觸碰了法律底線,這里只做科普,不提倡大家效仿。

產業勾地

產業勾地,「雅稱」產城融合。所謂勾地,就是政府與開發商在產業導入、產值、稅收、項目規劃指標、地價、開發建設等條件上進行「勾兌」。雙方達成一致意向后,對外則設置許多排他門檻,然后走一個公開程序獲取土地。

這里的勾地,主要有三個主體:

第一種,開發商親自下場勾地。

這種多見于剛入行的地產商,所謂「無知者無畏」,在房地產業大殺四方的開發商,對產業地產這一同宗兄弟并沒有過多的重視,把房地產那一套直接搬來,高喊口號:三年布局全國,五年做到行業TOP1!殊不知,在產業地產行業深耕數十年的老炮兒們,哪個不是謹小慎微,見人就喊日子苦,一塊錢掰成兩半花。

開發商親自下場,結果只有一個——碰壁。哪怕是在勾地最瘋狂的幾年,政府領導一聽到XX地產,連忙擺手,我們是管產業的,開發的事兒今天咱們不談哈。更有甚者直接給你來個將計就計,你不是搞產業嗎?先給一塊不能賣的科研用地把你套住,其他的事情再說,開發商一沒套路、二沒資源,項目自然做不下去。

開發商親自勾地不靠譜,于是衍生出了第二種模式:「開發商+產業集團」。

政府在與開發商的博弈中占絕對的主導權;但和產業集團打交道就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開發商抓住政府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急切心理,拉上產業集團,以雄厚的產業資源為誘餌,「逼迫」政府在供地上做出讓步,在產業用地中「勾兌」住宅或商業用地。拿到地后,再由開發商進行開發與銷售,產業集團從中獲取高額增值差價。

至于產業是不是能發展起來,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只能說,站在開發商的角度,肯定是把能賣的先賣了,產業部分,能拖則拖,實在拖不下去,就交給產業集團處理,要求也不高,只要面子上過去即可。

第三種,就是由產業地產商直接勾地。

產業地產商有沒有嘴上說得那么「純粹」,政府肯定有自己的判斷,但無論如何,產業地產商對政府「需求」的理解更透徹,也有一定的產業資源和招商運營能力,終歸要比房地產商適合得多;更重要的是,產業地產圈子就這么大,企業必須靠口碑吃飯,如果產業不做或者做得差,騙一家兩家還有可能,長此以往,相當于砸掉了自己的飯碗。

產業地產商直接勾地,具體做法是:以產業地產之名低價拿地,并配以一定比例的住宅,先賣住宅回籠資金,再反哺產業園開發,同時向政府收取一定的招商服務費、咨詢費等。

不過,這一模式目前越來越難走,近兩年,包括深圳、杭州、濟南、東莞、鄭州等多地都出臺文件,禁止產業用地與住宅捆綁,以遏制產業勾地現象。

M0

產業勾地越來越難,一些開發商開始把目光轉移到M0(新型產業用地)上,因為M0允許配比20-30%左右的配套,可以做成公寓散售。

不過話說回來,M0的門檻不低,這事兒開發商做不了、產業地產商也很難,只有手握資源的產業集團可以勉強嘗試一下。

M0要分兩類說,一是原有工業用地變性,二是通過定向招拍掛取得土地。第一種土地變性,園區在線(ID:YQZXGZH)之前就說過,這事兒挺難,因為工改M0政府是沒有財政收入的,沒有財政收入,政府就沒有積極性,政府沒積極性,事情就很難推進。更何況,這兩年各地都在壓縮M0用地的指標,賣還不夠賣,怎么會讓你白白占用指標?另一種就是與政府約定,以招拍掛形式拿地,成本上,M0略高于工業用地,但遠低于商服用地。不過產業入駐門檻不低,至少要是當地的大項目 / 重點項目 ,而且必須通過政府考核,(住宅部分)才可以分割銷售,未達到要求的土地可能被收回。

總部基地模式

理論上,工業用地有一條7%的紅線,即用于行政辦公及生活配套的土地,不得超過總用地面積的7%。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一些產業地產商會打「擦邊球」,比如把大量辦公和研發寫成廠房,按廠房來報批,實際上做成總部基地使用;只把生活配套做在那7%里。

事實上,這種總部基地模式,更多是利用了工業與商業用地間的「灰色空間」,在工業用地上做一些大平層的寫字樓或獨棟辦公,項目建成后,僅用于自用與出租,也不對外銷售,從政府的角度看,企業的確在做產業,稅收也有,高品質的總部基地還能給地方增色不少,看似沒什么損失;但對于整個行業,這樣的總部基地在功能上與商業用地上的寫字樓功能上完全相同,成本卻低了很多,是赤裸裸的不公平競爭。

工 改

如果上述幾種套路和產業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那接下來的幾種就是徹頭徹尾的房地產化行為了。

首先是「工改」

「工改」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官方層面的「工改」在可以追溯到1999年,《揚子晚報》在當年的報道中稱:「南京長虹無線電廠1995年停產后歷經艱難,1998年起改為學生公寓」,有效緩解了企業生存壓力。

進入21世紀,城市更新的步伐逼迫政府加快推行「退二進三」、「騰籠換鳥」,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深圳、廣州等多地政府發文,積極引導工業用地功能轉換,俗稱「工改」。但當時「工改」專項政策很少,規范的監管體系尚未形成。開發商們敏銳地嗅到了商機,大舉涌進「工改」市場,借「工改」之名,低價買入廠房進行改造開發,買賣配套的住宅產品以獲取高額利潤,「以租代售」、「研發用房改公寓」、「宿舍改豪宅」,都是那個時期的「常規操作」。

不過,如今「工改」的紅利期早已過去,在現行政策下,之前尚未完成立項的「工改」項目已完全無法符合立項標準;符合標準的項目,基本都是苦累還沒錢賺的活。市場對「工改」的態度,也從趨之若鶩到棄之如敝履。

私自改變土地用途

如果說「工改」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還有跡可循的話(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確實賺了個盆滿缽滿),在沒有任何政策依據的情況下私自改變土地用途,就是徹頭徹尾的違法了。

按理說,私自變性這種明顯的違法行為應該只是個案,不應在今天的討論范疇之內。然而事實上卻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類似「XX小區工業用地建住宅違法銷售」這樣的新聞爆出,仿佛成了一種常態。其中一些開發商有通天本領,可以先斬后奏,建完房子再變性,對他們的手段和人脈,筆者只能說真的高明;但更多的開發商并沒有這樣的本事,東窗事發后,開發商不是拖欠房款不還,就是一跑了之,購房者畢生積蓄打了水漂,苦不堪言。

土地置換

眾所周知,土地直接變性難度極大,一般人很難搞定;因此,一些開發商另辟蹊徑,通過股權收購、土地作價入股方式,變相取得企業的工業用地,再以此為籌碼,與地方政府談判,置換等價的住宅 / 商業用地。

這種做法,算是一種比較「溫和」的處置方式。對政府而言,大片的工業用地是稀缺資源,用等價的住宅 / 商業置換血賺不虧;企業把全部資產在「高位」變現,完成轉型;開發商獲得土地,享受土地可能的增值收益。

當然,不是所有政府都能接受這一提議,需做好充分溝通,以免被套牢。

如今,產業地產逐漸回歸服務屬性,靠房地產賺錢,操作空間越來越小,對純粹想勾地然后開發住宅的房企,無疑是一個噩耗;但對深耕產業的企業來說絕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文章來源:園區在線

上一篇:產業地產開發及運營框架 下一篇:沒有了
Copyright © 2008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QQ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