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回望過去的一年,新冠疫情打亂了公眾正常的生活軌跡也對文旅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旅游業從幾近停滯的“至暗時刻”到逐步復蘇的這一年來,隨著消費的復蘇和政策的激勵,市場逐漸回歸。同時我們也看到,即使沒有疫情,消費理念和行為模式的升級也讓整個行業的升級迭代站在了一個新節點上。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將撬動國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將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數字化、產品供給升級、新消費、新業態等將成為行業發展重點的關鍵詞,整個產業發展的重心從數量向質量轉移。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文旅產業紛紛繪制藍圖、重構格局,提出未來五年的方向性戰略規劃。戰略確定方向,實施決定結果。值此開年之時,我們將參照這一年文旅產業供給及需求端的現狀,對2021年的發展趨勢提出我們的幾點建議,希望我們能在未來明確趨勢、把握重點、危中尋機、明道優術。
1
文旅經濟持續復蘇
高質量發展迎來加速期
2021年國際形勢變幻依舊無常,出境游受阻、入境游擱淺、疫情防控常態化也將持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擴內需促消費將成為國家重要發展任務,文旅業作為擴內需的主力軍、文化強國的重要抓手,2021年的發展將持續穩步復蘇。同時面臨我國經濟以從高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央提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新目標、新要求,對文旅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齊頭并進”,實現文旅業供需兩端雙贏。
我們必須清晰的認識到當前需求端市場的現狀,回答“誰來玩”的問題。比如幾組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結構分層化,4億中等收入人群、4億8090后群體、2.56億Z世代[1]、3億60歲以上老齡人口等,背后反應在消費需求對品質化、定制化、深度化、健康化、潮流化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牽引供給,對文旅的新要求體現在產品多元化、消費場景化、產業數字化、服務品質化、秩序規范化,加速傳統業態的轉型升級、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的培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旅游精品,真正逐步實現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
2
文旅融合縱深發展
重視內容轉換新格局
我國正面臨從文化大國轉向文化強國與文明中國的目標轉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關系到能否建設成為一個文明的中國,需要將文旅融合落到實處,打造一批世界級產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融合將進入縱深發展階段,將不只是一種表面化的合并,而是深度的產品與內容的結合。只有用先進文化澆注旅游文明,用先進文化引領人文活動,使先進文化成為旅游之魂,才能實現文旅真融合、深融合。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等文博場所也由市民的日常文化消費空間向市民和游客共享的文化空間轉變。
3
旅行方式的轉變從概念變成現實
文化型目的地成為未來最大的市場熱點
鄉村振興、康養成為未來五年最大的機遇點
當前的公眾旅游正由發展之初的觀光旅游向深度體驗、休閑、度假旅游轉變。游客也正由早期走馬觀花式的景區游覽,向城鄉生活空間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游覽和深度體驗轉變。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也迫切需要深挖資源的文化內涵,借助文化創意,不斷創新旅游產品,讓公眾在旅游中獲取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和感悟,同時借助文化創意加快文化和旅游品牌塑造,不斷增強競爭力。未來的康養文旅項目,康養也將不僅僅是概念,必須能夠創新康養生活方式、輸出一系列康養產品體系,并能夠依托本地獨特康養文化、差異化康養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健康生活基地。
4
機制改革進入深水區
政策推進“城景鄉”旅游側重發展
2020這一年,養子溝、野山坡、狼牙山等相繼申請破產,長期高息負債,疫情加劇現金流危機,同時背負重重的政府機制等都讓這些景區無力承受,最終在面臨新變革時期被洗牌和淘汰。機制創新一直是持續的話題,新時期同樣需要加強改革的力度,以文化和旅游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改革方向,催生破冰解題的全新動能。
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支持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推進一批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和休閑農業精品點”政策中高質量回歸,將自然與本土文化結合。景區旅游則將在“持續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持續推進A級景區創建中”穩步發展,并主動作為、突破改革創新。城市旅游則圍繞“建設一批文化和消費試點城市和示范城市”“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更富內涵,將成為旅游發展新高地。其中,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補短板成為拉動投資和消費的集中平臺。健全醫療衛生設施、完善教育設施、改善養老托育設施等內容極大提升了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品質。
旅游從觀光游為主導“看風景” 1.0的時代,到以深度游復合游為主導“懂風情”的3.0 階段,不能主動變革、跟上變化的,就只能在變化中掉隊。
5
數智文旅蔚然成風
順應數字化大趨勢
新基建給文旅大數據帶來新的產業機會
新生代在互聯網大潮中乘風破浪,傳統文化機構也隨機應變,紛紛上云、用數、賦智,加大新媒體、年輕化傳播。疫情同時也加速了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倒逼傳統文化產業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云展覽、云演出、云論壇層出不窮。隨著文化和科技融合成為大趨勢,豐富的文化資源構成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支撐,科技進步也推動著文化形態和內容更新。
今年上半年的“新基建”發布,下半年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及推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等,導向性政策一個接著一個。新基建作為一個概括創新、技術、應用、融合、理念于一體的綜合概念。其中的5G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與文旅融合將重塑旅游產業,形成很多突破發展的領域。如旅游業中的大數據技術應用,將數據資源轉化為更強的洞察力、決策力和流程優化能力,對旅游需求預測和營銷推廣效果都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物聯網在景區中的智慧應用,實現一部移動終端滿足滿足預約參觀、游線推薦、智慧導覽等多種需求,提高旅游管理與旅游服務的智能化水平;“5G+AR文物修復”、 “5G互動體驗”“5G文旅直播”等更多領域的探索都將在文旅產業有落地的場景。
如何讓沉浸式體驗更有文化感,讓智慧服務更有關懷感,讓文旅科技更有未來感,以優化文旅體驗為初心的應用進化才是王道。
聯合國此前對2021-2024年進行研判,認為盡管2021年下半年旅游業將出現回升趨勢,但是要恢復到疫情之前2019年的水平,還需要兩年半到四年的時間。這可以作為我國出境游回流轉化為國內游“窗口期”的參考,同樣,也意味著新需求的承接轉化、新供給體系的打造、新市場格局的重塑。
面對機會與挑戰并存,目的地和旅游企業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