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色小鎮快速發展,成為一些地方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在小鎮建設中,定位不準、盲目發展、簡單效仿等苗頭時有出現,一些房地產企業還以建設特色小鎮之名變相搞房地產開發,不僅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很多小鎮都以旅游、養老為主題,缺乏創意,未能形成獨特的產業優勢,也沒有高端要素的集聚和產業鏈的延伸,導致很多地方的所謂特色小鎮存在“千鎮一面”、走形變味等傾向。
有道是,特色的才是自己。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科學發展、長遠發展、高質量發展。特色小鎮,重在特色、贏在特色,也難在特色。而一些地方特色小鎮建設之所以出現“千鎮一面”、缺乏特色,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當地官員的思想深處,沒有完全把握特色小鎮的精準內涵,在“特色”的尋找和挖掘上下的功夫不夠,說到底,還是發展觀不科學、政績觀不正確。因此,要想真正讓特色小鎮“特色”鮮明,必須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踐行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和行為。
成功之路,規劃先行。發展特色小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統籌安排,并且要“規劃長遠”,既注重頂層設計和模式創新,更加強制度安排,擦亮法治底色,確保在土地使用、產業發展、市場培育、功能完善、社會治理等各方面按章辦事、依法行事,切忌盲目決策、拍腦袋決策,更不能違規違法,破壞公平正義。要避免以發展特色小鎮的名義盲目擴張,突破規劃空間,嚴防特色小鎮建設觸碰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要優化用地結構,嚴格執行土地出讓有關規定,不得將特色小鎮用地低價、打包出讓給房地產開發企業。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不能政府一換屆、干部一調整,特色小鎮的建設規劃就旋即更改或另起爐灶,必須一屆接著一屆干、一錘接著一錘敲,真正按照規劃讓愿景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產業強,則經濟強。發展特色小鎮,產業是根基。只有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獨特產業生態,才能防止特色小鎮“千鎮一面”。產業選擇是開發特色小鎮的前提,在規劃建設特色小鎮時,應盡量選擇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和比較優勢的產業;同時,要深入挖掘、不斷培育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產業品牌,統一管理小鎮產品商標、原產地標識和產品溯源系統,有效增強小鎮的不可復制性。要牢固樹立產業立鎮、產業興鎮、產業強鎮的思路,精準聚焦優勢主導產業,深挖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又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不能也不允許拋開產業支撐搞特色小鎮建設,使其成為“中看不中用”、沒有發展前景的“水中花”。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業發展,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建設特色小鎮,同樣必須尊重規律、尊重科學、尊重市場、尊重群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縱觀那些“沒人煙”“無人氣”的特色小鎮,在尋找特色產業時,以領導偏好替代市場規律;在項目融資時,以政府包攬替代市場化運作;在生態構建時,以行政命令替代群眾意愿。促進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必須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基本路徑。政府要“引導”不要“主導”,可以“選苗助長”,但不能“自種自養”,可以多組織學習培訓,用新發展理念武裝干部頭腦、指導特色小鎮建設實踐;也可以在規劃理念、創建目標、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等方面把關定向;還可以運用標桿引導,制定共性評價標準,遴選成功典型實例示范,及時總結交流經驗。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發動群眾參與到特色小鎮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將特色小鎮打造成順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是,發展必須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上,要堅持正確的定位、明確的目標,不偏不倚,不折騰不亂來。當然,特色不是自然而然就會來的。這就需要各級各地黨政官員拿出精氣神來,以更大勇氣、更大擔當種好符合地方實際、具有區域特色的“試驗田”,真正釋放出城鄉融合發展和內需增長新空間,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科學持續高質量發展,使特色小鎮成為叫得響、立得住、不褪色的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