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移動發布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宣言一周年的日子里,特別策劃本次專題,面對風起云涌的時代洪流,記錄中國移動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布局探索、深耕細作,期待中國移動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城市化難題逐漸顯現。城市的發展客觀上需要優良的公共環境,要求經濟發展與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同步,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選擇主體產業,讓生產消費和科技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于是城市運營的概念應運而生。20世紀末,我國的大連、青島等城市首先引入城市運營的概念。后來,廣州、上海、北京等一批大中城市,紛紛將這一理念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現在,城市運營這一理念在我國已經普遍流行,成為各地城市建設的理論基礎,并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
1 脫胎于地產商的傳統城市運營商
任何一個城市的組成都可以歸結到三個層面上:
一是城市的建筑形態,即城市的硬件、基礎設施;
二是經濟形態;
三是城市的文化形態。城市運營就是將城市的各種資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產品或者服務以現代市場營銷的方法在其市場上兜售的過程。
一直以來,土地是城市運營的核心資源。城市運營商在充分理解政府宏觀意圖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和手段,通過開發成片大面積的土地,來帶動城市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既以自身經濟利益為導向,又注意兼顧長遠的社會效益。在城市的構成中,城市運營商著重于“城 ”的建設,對社會的參與也越來越廣泛。除了傳統的地產開發與建設外,還涉足物業管理、社區教育、社區文化等領域。優秀城市運營商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對社會起著示范和導向作用。
在傳統城市運營的模式下,地產運營商把觸角伸向社會的各個層面,力圖從建筑規劃、物業管理、社會文化等方面對城市的整體格局直接產生影響。隨著地產市場向規模化與集約化方向發展,城市運營商的規劃意識、操作能力、社會責任感遠遠超過一般開發商。從這個層面來講,優秀的地產運營商在完成向城市運營商角色轉換的同時,已經擔綱起一個城區“執行官 ”的重任,直接協助市長們管理、經營一座城市。城市運營商是全新的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與傳統開發商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更多地參與區域的規劃和組織,對社會貢獻明顯高于后者。
2 土地財政亟待轉型,傳統城市運營商面臨困境
城市土地運營的特點是基于低廉地價的大盤開發,并通過品牌注入、產業導入、配套先行等方式,創造價格優勢和規模效益。房地產企業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和運作經驗,已形成了一些具有鮮明特征的經典模式。
一是基于商業地產的城市運營。如萬達憑借萬達廣場及其百貨、院線的商圈再造能力,在城區和新區開發商鋪、寫字樓、公寓等組合業態,利用住宅快速銷售回籠資金用于項目建設,持有部分商業收取穩定租金。
二是基于工業地產的城市運營。如華夏幸福以主題產業園開發為主,并提供招商、孵化、物業等服務,依靠地產開發增值支持項目運轉。
三是基于旅游地產的城市運營。如華僑城以文化旅游為載體,在遠郊低價圈地并開發主體公園景區,借助土地升值和住宅銷售回籠資金,反哺旅游項目建設,持有并獲取旅游項目收益。四是基于郊區城鎮化的城市運營。如碧桂園郊區化大盤模式,選址二三線城市郊區,開發住宅為主并配建學校、酒店、醫院等公共設施,利用低價快銷模式實現高周轉。
但土地運營如今面臨兩方面的困境。
一方面,電商爆發式增長對商業地產盈利能力的侵蝕正逐步顯現,這種行業性的顛覆在國內外的進程幾乎是同步的,其影響力尚無前車之鑒。一般地,傳統商業項目中零售業占比在60%以上,如今零售業實體店門可羅雀的現象極其普遍,商業地產出租率將大幅下降,原有的折現估值模型將不再適用,持有物業估值下跌和商業地產結構性過剩將是大部分開發商即將面臨的重大難題。
另一方面,商業住宅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清華大學教授、博導孫立平孫立平教授表示,在中期意義上看,以房子為中心的時代即將結束。所謂房子為中心的時代將要結束了是指整個社會圍著房子轉那樣一個時代的結束。即人們把掙來的錢基本都用在房子上,其它方面的需求,能壓縮壓縮,能湊合湊合。他解釋說,這一結論主要是是來自兩方面考慮。第一,現有的住房已經基本可以滿足城鎮居民的住房需求。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約為36.6平米。而現有庫存,按照戶均面積來算,大約每個家庭擁有1.1套住房。第二,廣義的庫存可以大體滿足未來城鎮化的需求。雖然目前對于住房庫存的測算數據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平均來看,考慮已建、在建和用地已獲批的情況后,庫存總量大約為130億平米左右。按照我國城鎮居民最新人均居住面積(2018年數據)為36.6平米來測算,現有庫存完全可以滿足城鎮居民的居住需求。現在中國已經把后幾代人的房子都蓋完了,但是現在房企依舊在積極地拿地,準備開發。
深究這種情況背后的原因,一是這些傳統城市運營商忽略了土地增值背后“人”的因素。無論是商業用地還是居住用地,土地的增值的根本原因都是人。以商業用地為例,城市運營商除了需要考慮如何增加這塊地的人流量之外,還需要考慮租用這些地的商家該如何盈利,他們賣什么,顧客為什么選擇在這家店消費……這雖然是租地的商家應該思考的問題,但當大多數商家在租用這塊地之后都無法實現盈利的時候,這就是城市運營商需要考慮的問題了。正是由于對這些問題的忽視,導致許多商品街在電商的沖擊下不堪一擊。在電商的沖擊下,利益受損的不止是零售業實體店,還有這些實體店所在地段的運營商。此外,城市運營商沒有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住宅用地周邊設施的增加固然可以增強這塊地對居民的吸引力,但商品房的銷售不應變成不同運營商比較誰將自己那塊地建設得更宜居的角逐。運營商需要跳出區域,從更廣闊的眼光來看待整個城市的建設,思考這座城市對居住用地的需求到底是多少,是否有必要繼續建設。
3 智慧城市運營商
正是由于以土地為中心的城市運營出現種種問題,近年來,城市運營的重心也正在轉變。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據資源在城市運營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出來。在數字化領域,城市是更大的舞臺,城市是由人、物、事件組成的復雜系統,比工廠更加豐富多彩。城市發展至今,面臨嚴重的問題,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失效,以信息化為引擎的數字城市、智慧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在城市數字化建設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一個個數字平臺的建立,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政務等平臺,將城市的數據搜集起來,進行集中化處理,從而達到便民利民、清潔高效的目的。
但信息化并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全部內涵。正如房地產商與城市運營商的區別一樣,這些平臺只是將物理的信息轉化為數字的信息,卻沒有將這些數據統籌起來,也沒有考慮將不同模塊的數據加以整合,開發出新的用法,從而實現數據的增值。
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時,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路在處理數據,哪里需要數字化,就著手采集哪里的數字信息。在這樣的模式下,形成了一座座的“信息孤島”,各個系統的數據相互隔離,重復采集。既存在嚴重的浪費問題,又大大降低了數據處理的效率。同時這些數據又難以利用,無法利用這些數據對一個城市的整體面貌進行分析,也無法利用這些數據對整個城市的發展作出規劃。
4 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
針對上述存在的“信息孤島”現象,中國移動提出要建立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平臺。我們的平臺理念正在從“城市超腦”進化到“One City”。以自上而下的眼光進行思考,將城市看成一個整體,關注數據之間的聯結,以整體的思維進行規劃和運營。
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以提升運行效率和提高資源價值,實現資源精準配套,達到優政、惠民、 興業為主要目的,圍繞基礎設施、數據、業務、垂直產業、城市建設方面的任務,全面發力智慧城市建設。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實踐中,中國移動強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運用新一代ICT技術建設為城市高效安全服務的高質量通信基礎設施,并將其核心理念運用到“頂層規劃設計”中。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并非是ICT技術的單純堆疊,更不是數據的泛濫。新型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是為了要規避“信息煙囪”、“數據孤島”等傳統智慧城市中所遺留下來的癥結,要切實利用ICT技術與城市建設規劃相融合,秉承“可持續”原則,從而為解決城市運營管理中突顯的痛點問題提供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可持續性的解決思路。
在實現互聯互通方面,由中國移動提出的由“城市超腦”向“Onecity”轉變的思考,為未來城市管理中參與者間建立多向互動的關系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移動將利用自身的優勢,推動自身從傳統通信運營商向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轉變。例如依靠海量數據,計算能力,建立城市大數據來挖掘新的需求,從而能夠更好的服務于政府各部門,幫助政府了解城市管理中的盲區和城市發展機遇,幫助城市管理者更好的理解城市現狀,深化對城市方方面面的洞察力,使能政府服務于民的職能。在此過程中,數據質量和價值都會進一步提升。中國移動將努力打造公共服務普惠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產業發展數字化的新型智慧城市。
浪潮
浪潮在業界首提智慧城市運營商,定位于服務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戰略要求下,浪潮打造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政務云服務。與以往的城市運營商運營項目單一,橫向拓展不夠,缺乏數據交互等有所不同,浪潮為實現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通過新型智慧城市規劃咨詢、創新轉化、建設與運營等一站式服務,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實踐對城市的智慧化管理,智慧化運營,從而使城市得到可持續發展,同時助力新型智慧城市產業模式的形成。
浪潮提出了“三融五跨一協同”原則,強調數據融合、技術融合以及業務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在濟南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中,浪潮采用“大數據+微應用”的模式實現了對數據的充分合理運用,增強了各類數據的融通共享。具體方法包括:建立政務云,推動集約化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數創公社,培養大數據領域新技術、產品和平臺,建設互聯網+政務等智慧應用體系,發布智慧城市統一門戶以及客戶端APP,匯集為民服務統一入口,與12345政府服務熱線對接,優先開放16類為民服務事宜,大大提升為民辦事服務效率。這些都大大增強城市綜合治理能力和居民幸福感,賦予城市建設以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全面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帶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