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初,一股從西伯利亞來的大寒潮席卷了中國各個地區,霸王級寒潮過后溫度又漸漸回升了一些。如同天氣一般,從2007 年開始的倒閉潮使實體書店陷入寒冬的困境。銷售下降、讀者流失、成本劇增、搬遷、縮小規模、關店歇業…… 但是談及實體書店“末路論”為時過早。近來有跡象表明,實體書店又重新成為城市商業業態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似乎終于停住了。遭遇經營寒潮的實體書店是否開始“觸底反彈”?
實體書店遭遇夾擊
曾幾何時,實體書店哀鴻遍野,受日益高企的物業和人力成本,線上書城、電子書的大幅沖擊, 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幾乎所有的純書店都難以再保證盈利。自從互聯網時代開啟,實體書店的“危機論”一直沒有消停,隨著京東、當當等網上購書平臺的日臻完善,實體書店一直備受夾板氣。
而近七八年來,隨著以手機、微型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智能終端廣泛進入人們生活,進一步推動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從紙質閱讀轉向數字閱讀,也讓實體書店的生存土壤進一步遭受蠶食。據不完全統計, 自2007 年以來,中國已有近萬家實體書店倒閉。
近幾年,隨著網上書店及新閱讀方式興起的沖擊,傳統書店關門停業的新聞屢見不鮮。有30 多年歷史的上海書城淮海店正式停業、光合作用書吧宣告倒閉、在北京知識圈內享有盛名的風入松書店宣告停業,2010 年前后,北京“第三極書局”、上海“季風書園”來福士店與靜安寺店等4 家分店、大夏書店、廣州三聯書店天河店等書店相繼停業, 又引起了一輪關于書店生存的討論。在過去幾年中, 實體書店的倒閉已經不是新聞,2014 年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的一份調查顯示,過去10 年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
為了幫助實體書店“絕地重生”,政府也大力扶持。2014 年初出臺的《關于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試圖挽救瀕死的實體書店,規定此后四年免征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緊接著,《關于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發,對北京、上海等12 個試點城市開展實體書店扶持政策,56 家實體書店共計獲得9000 萬元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產業發展司副司長李建臣說:“實體書店是一個國家實現文明傳承的重要方式。人類文明發展到任何時候,書店都會存在,永遠不會被拋棄。”難以想象,沒有書店的存在,生活會變成怎樣。實體書店即使不能成為文化產業中具有較大產業增加值的一個行業, 卻必然是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體現城市文化一張最重要的“門臉”.
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表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出版業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未來5 年, 抓住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期,由出版大國進入出版強國行列,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誰說實體書店要陣亡了?
早已被視為夕陽產業的實體書店如今是境遇兩重天,東邊日出西邊雨。就在公認實體書店已經走到末路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品牌書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無印良品旗艦店的MUJIBOOKS 落戶上海、北京西西弗書店布局14 家分店、申活館連鎖店、朱家角的三聯書店等等。
2015 年11 月,蘇州誠品書店的開業成為一件文化大事,不少從業者乃至市民在開業第一時間內前往蘇州誠品書店。上海的實體書店逆勢而增, 一家接著一家開張,還有蔓延之勢。比如鐘書閣已經在和芮歐百貨洽談第二家分店,南京的先鋒書店也有意進軍上海。三聯韜奮書店炒熱了“24 小時”書店的概念,一時間,全國各地的“24 小時” 一個接一個地出現。隨后,圖書電商當當宣布要在3 年內開設一千家實體書店。2015 亞馬遜自己也開了一家實體書店,種種跡象表明電子書已經“冷卻”,實體書店并沒有陣亡。
在可預見的將來,電子書取代紙質書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如果電子書成為書籍未來的主要形式,那么線上書店毫無爭議將成為最具競爭力的渠道。但如今,伴隨傳統出版業的重新振作,相當部分消費者購買紙質書的習慣將會延續,那就是去到實體店更真實地翻閱,最終進行購買。
生活就像鐘擺,偏到某一邊,又會偏回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司長王巖鑌說“這兩年業內感受最明顯的,就是實體書店的回暖, 這與國家對實體書店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中央文資辦連續3 年對實體書店投入了3 億多元獎勵資金,16 個省區市近200 家特色書店獲得了這個政策支持。此外,在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免征增值稅, 初步估算每年可為行業減免稅費30 多億元。”可見, 實體書店的回暖也離不開政策利好。盡管實體店的景氣有所回暖,但實體書店要最終走出“寒冬” 仍有許多困難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