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9成百貨關店快過開店 是時候劇透百貨逆襲的6大招了

來源:互聯網       作者:互聯網       時間:2016-02-24

  核心提示:記者研究國內外十余家百貨上市公司后,百貨的兩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要么贏者恒贏,要么一蹶不振。國外諸如John Lewis等百貨依舊過得風生水起,而北京新光天地憑借78億銷售額繼續摘得2015年國內商場Top Sales。
  百貨慘象叢生。

  萬達百貨2015年關店56家,百盛關店并開始虧損,新世界百貨業績繼續暴跌。新世界百貨剛剛發布的預告顯示,2015年下半年的凈利潤僅為5981萬港元,同比下滑高達70.96%。

  百貨為了求生,或斷臂,或自殺,或轉型。巴黎春天上海浦建路店新建巨型滑梯,為帶人流;鄭裕彤在去年年底一個月內將新世界旗下8個項目及2塊地打包339億元賣給了恒大;常州茂業百貨干脆改做奧特萊斯。

  很多人都說,電商干死了百貨,購物中心逼死了百貨。

  百貨真的要死了?

  當然不是。記者研究國內外十余家百貨上市公司后,百貨的兩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要么贏者恒贏,要么一蹶不振。國外諸如John Lewis等百貨依舊過得風生水起,而北京新光天地憑借78億銷售額繼續摘得2015年國內商場Top Sales。

  9成百貨關店快過開店速度

  百貨業的整體數據看似并沒那么糟糕。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顯示,2014年國內、香港上市百貨企業營業利潤率一改此前三年同比連跌的低迷,微升至13%。

  RET睿意德租賃服務部經理馮宇表示,一方面很多百貨關店,降低了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一些百貨開始轉型,增強體驗、餐飲業態的比重,提升盈利水平。

  

  9成百貨的關店速度已經超過了開店速度。2015年11月,百盛鄭州萬象城店關店。2015年5月,百盛退出保定。在此之前,百盛已關閉了濟南、常州、北京、天津等五家門店。天虹商場半年時間先后關店5家,而萬達2015年內關店數量高達56家。

  

  百貨關店潮洶涌之際,個性化的購物中心卻在極速擴張。

  繼上海K11開業后,K11品牌陸續在全國范圍內拿地擴展。K11創始人鄭志剛于2015年年中曾表示,2020年,全國將會有12個K11,屆時,K11的零售網絡將遍及北上廣以及沈陽等二線城市,預計每年總人流3.5億,總銷售額高達200億元。

  國外百貨巨頭凈利率超50%

  國外百貨過得挺滋潤。

  RET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瑪莎百貨、John Lewis、梅西百貨的零售凈利率都超過50%。

  萬達百貨由于關店最多,所以數據相較好看。而百盛2015年已開始虧損超10%,小睿都不忍心看了。

  

  國外的百貨更注重商品經營,善于尋找塑造能讓消費者認可、感動、接受的商品。

  記者發現,國內百貨普遍不重視櫥窗設計,過去一味的高增長復制模式之下,造出了很多千篇一律的百貨盒子,缺乏經營和外在情感設計。

  以圣誕季為例,國內百貨都拼打價格戰。而 Harrods、Harvey Nichols、Lord &Taylor 等百貨每年投入節日櫥窗設計的成本超過數十萬英鎊,圣誕期間英國百貨平均每天經過櫥窗的人次可超過 50 萬。

  John Lewis 百貨更是打造情感牌的高手。每年,John Lewis的圣誕廣告都牽動全世界的關注。高成本的微電影上映后,John Lewis在公共空間搭建了銜接故事的場景,讓消費者近距離接觸故事人物及內心世界,增加體驗與參與感。

  根據統計,John Lewis 百貨在 2013 年圣誕期間,總銷售額同比增長 6.9%,電商銷售更是同比增長 22.6%,貢獻了接近三分之一的銷售。

 

  但這些海派高手在中國也屢遭水土不服:

  自有品牌不受認可:

  自有品牌模式是商家自行研發產品后直接發包給工廠生產,該模式優勢在于商品的品質有一定保證且因為不經過任何中間商而低成本、低價格。而中國消費者還停留在品牌一定要有知名度、要大眾化的基礎上,自有品牌對其沒有很大的吸引力。

  買手制遇阻:

  在海外十分風靡的買手制在華卻沒能打開局面,買手店由于貨品小眾、整體品牌知名度不高且價格不菲而并未獲得多數中國消費者青睞。

  大賣場的收費模式:

  中國市場因消費者對價格敏感而導致依靠差價獲利空間太小,于是超市賣場大多收取各類渠道費,這讓業者與供應商的合作非常不規范,零供矛盾不斷。

  理念和定位:

  國際零售商在定位上會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比如高端個性化、環保綠色等,但在中國卻不一定適用,例如馬莎百貨,其在海外市場上食品是主打優勢產品,但進入中國市場后由于食品進口門檻和其他原因造成馬莎百貨在華門店內食品占比很少,大多都是服飾商品。

  百貨轉型的6大途徑

  在電商和購物中心這兩座大山下,百貨必須尋找出路,但傳統百貨多年疏于對消費者的購買感受重視,在從經營商品到研究消費者的這條路上,走得并不順暢,很多都還處于“摸石頭過河”的狀態。

  記者列舉出目前百貨的主要轉型6個思路,供大家參考。

  1.向購物中心轉型

  當經營處于劣勢地位時,最直接的想法當然是要盡快脫困。“變身購物中心”就成為了一根救命稻草。

  王府井再2016年年初,擬定增30億,用于哈爾濱、鄭州、西安、佛山、南昌、銀川的購物中心項目建設、籌備以及O2O全渠道建設。

  2.向社區便利店轉型

  便利店在整體增速放緩的中國零售業一枝獨秀,越來越多的業態開始選擇擁抱便利店。

  天虹就在2015上半年新開8家微喔便利店(深圳7 家、廈門1 家),同時關閉3家百貨門店。

  3.向折扣店轉型

  體量大的百貨店向“大而全”的方向發展,選擇購物中心化,體量小的百貨店則向“小而精”的方向發展,轉型為某個優勢品類或幾個關聯品類的專業專賣店。

  梅西百貨在2015年9月有5個折扣店開始營業,并計劃在未來兩年內開50家折扣店;而體量小的百貨店,像是三福百貨專注于平價時尚,迅速擴展。

  4.向互聯網化轉型

  百貨業也尋求線上的變革延伸,如同永輝牽手京東,萬達聯手騰訊,銀泰、蘇寧先后與阿里展開戰略合作,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的O2O模式在零售業已是大勢所趨。

  5.向奧特萊斯轉型

  與百貨不同,近年迅速發展的奧特萊斯卻因為能夠提供多元化國際品牌渠道、超高性價比的商品,深受中產階層喜愛,而呈現出飛躍式發展的勢頭。

  九龍倉計劃在長沙打造歐陸式建筑風格、規模約7萬平米的奧特萊斯,并與連卡佛載思集團(LCJC)附屬的華鐙集團(Walton Brown Group)合作運營管理。

  6.向買手店轉型

  隨著中產階級購買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從國際知名品牌的追求轉移到個性鮮明的買手店上來,以求獨特的專屬性。

  2015年8月,連卡佛百貨在成都IFS開出其在國內的第四家門店。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在成都打出“買手制”概念的NOVO百貨于前一年關店。就目前內地市場來看,買手制百貨成功的案例也還沒有出現。

來自:RET睿意德(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