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減少零售配比、增加餐飲比例,這樣的業態調整司空見慣,但還真有人打算把這劑“良方”用到極致的。
減少零售配比、增加餐飲比例,這年頭這樣的業態調整我們已是司空見慣,但還真有人打算把這劑“良方”用到極致的。就在本周,杭州解放路上一家百貨商場天工藝苑“搖身一變”,以整整三層餐飲店鋪的美食城形象重新開業。算起來,這已經是這家曾經的“杭州十大商場”第四次重新開業了,繼工藝品、黃金珠寶之后,這一次它把“寶”押在了“吃”上。
拜咱這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所賜,至少在“吃”這件事上我們還是更喜歡親力親為、呼朋喚友的,所以靠美食來集聚人氣似乎也成了件屢試不爽的事,餐飲自然也就得以在商場“反客為主”。只不過,就像商場曾遭遇過的品牌同質化一樣,當人人都想著得靠人氣餐廳來吸引人氣的時候,商場餐飲也漸漸進入了所謂的“標配”模式,翻來覆去就讓你看那幾張“老臉”,嘗那幾道“廚師推薦”,然后一不小心就吃厭了。現在的商場要想擁有幾家特色餐廳作招牌,怕是不比當年引入一個全新的獨有品牌更輕松。
即便很好運,大部分餐廳依然能保有較高的人氣,卻也并不意味著商場可以就此打個“翻身仗”。與其他業態相比,餐飲業的承租能力實在是弱得可憐。也就是說,需要更大場子的餐館其實只能付給商場很少的租金,甚至于第一年可以免租。對于亟需營造出熱鬧場面的商場而言,或許還能寄希望于用餐飲的人氣來吸引高租金的其他業態進駐、提高業績,實現“堤內損失堤外補”——盡管這樣的“如意算盤”其實也很容易落空,可如果是把全部的“寶”都押在了餐飲上,想要有漂亮的營收、利潤怕是就很困難了。
曾經的杭州百貨“一姐”厲玲這幾天恰好在一個商業專欄談到她所認為的百貨定位“五要素”:對象要有明確的可描述特征;對象要有一定數量;你有能力服務于你所定位的顧客;你要能夠錯位,與競爭者產生明顯差異;定位在未來是有發展空間的。對照這些要素來看,看上去四平八穩、大小通吃的美食城其實所瞄準的對象是很模糊的,更不可能成為商場的定位本身,成為它的“救世主”。
轉型之期,人人都期待破繭新生,我們希望看到不同形式的新嘗試,而這其中肯定也會有不少的“試錯”。其實就我個人而言,具體到這家商場,我倒更希望它能重拾起工藝品這個定位,做精做細做深這個特色業態,只要不過于急功近利說不定還真能闖出差異化經營的路子。只可惜,如今能靜得下心堅持自己的人很少,更別說是一家時時背負業績壓力的商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