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生鮮電商圈兒的實力派掌門,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易果的金光磊,天天果園的王偉,我買網的趙平原等,都是60末70初那一代人。光明都市菜園的CEO楊學軍,也是他們的同齡人,這個現象似乎暗合了生鮮電商的規律——只有老成持重的過來人,才能深諳生鮮重模式的生存之道。
厚重,是時間沉淀下來的基因
早年楊學軍還在浙江大學上學的時候,熱衷于賣磁帶、擺地攤賺錢,樂此不疲。對商業的啟蒙也正是起源于當時。畢業后,他放棄公務員的金飯碗, 10多年里,先后進入金帝巧克力、一只鼎兩家快消品企業,并都做到當時的行業老大,一時無倆。
2005年,藉由夢想的驅動,楊學軍放棄了移民,變賣了房產,掏出真金白銀,跟國企合資創辦公司,成為一名真正的創業經營者。從快消品行業一頭扎入生鮮農產品行業,這一干又是10年。
干農業的10年里,他創立了都市菜園品牌,把傳統生鮮產業的各種模式全部做了遍,從農超對接、農標對接、農社對接到農餐對接,形成了生鮮農產品全產業鏈的經營模式。在他的帶領下,都市菜園成為了第一個進超市大賣場、第一個進菜場、第一個進社區賣菜的國企品牌。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恰恰農產品行業難做。農產品是非標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環節很多,冷鏈服務跟不上,產生的損耗和浪費很多。要實現農產品標準化很不容易。
2012年,都市菜園開始打造生鮮農產品集采集配B2B服務平臺。平臺每天會收集所有客戶的訂單并統一發送給所有供應商。每個分類供應商按訂單采購農產品并統一送到都市菜園的配送中心。每天從晚上7點開始,水果、豆制品、綠葉菜、凍肉、水產等都會按批次、按順序入庫。都市菜園對入庫生鮮農產品做質檢、分級,再按照訂單、溫區、配送線路做分揀。次日凌晨2點,冷鏈車把分揀好的訂單送到每個客戶的終端門店。這樣,兩端的效率都大幅提升,達到了資源集約化的效果。
據悉,都市菜園這套生鮮B2B標準化供應鏈服務體系在上海居于領先,每天為上海超過135家食堂提供服務,惠及超過50萬人飲食。時下火熱的互聯網生鮮B2B模式,在楊學軍看來,早年都玩過。玩生鮮,他是有底氣的。
入局,才有資格談布局
對商業極具敏銳感的楊學軍很早關注電商行業的發展。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的跌宕起伏,他都看在眼里。他深知傳統生鮮農產品流通各個環節的復雜性,想要改造甚至顛覆這個行業,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2014年,伴隨著“互聯網+”熱潮的興起,光明食品集團積極擁抱互聯網,探索電商零售的商業模式創新。作為滬上大型傳統食品企業,光明食品集團橫跨一、二、三產業,尤其在農業具有深厚的產業根基。都市菜園憑借在生鮮農產品領域10年的深耕細作,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光明食品集團切入生鮮電商行業的首選。
2015年2月,光明都市菜園正式上線,由此打開了光明食品集團在生鮮電商行業的破冰之旅。對電商項目的扶持,光明是動真格的,不僅在資金、品牌、產業等資源方面給予全力支持,經營決策方面也大開綠燈,做好助推器,讓企業融入市場化的競爭。僅僅一年多時間,光明都市菜園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電商服務體系,用戶規模也跨入百萬級行列。在傳統企業轉型電商的案例中,這樣的成就和效率實屬罕見。
光明都市菜園的布局著眼于生鮮冷鏈和技術研發。自建冷鏈倉配體系是為了滿足對服務品質的極致追求。在生鮮電商行業中,都市菜園是第一個建成了三溫區一體化同步管理、引入自動化設備、滿足生鮮全品類經營的專業生鮮B2C配送中心。另一方面,技術研發則是為了讓系統更高效、讓數據發揮商業價值。一年的時間,都市菜園從無到有,建立了PC、H5網站和APP,完成了從桌面過渡到全面移動的變遷,前中后臺系統架構搭建成型,年內也將啟動BI平臺的研發和運作。通過科技創新的驅動,都市菜園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競爭壁壘。
此外,光明都市菜園上線至今,牽手安信農保,為用戶購買的每一件商品買下保險,打出全國首家實現食品安全保險機制全覆蓋的生鮮電商平臺的口號。加上光明品牌的背書,都市菜園打出一手“很放心、很貼心”的好牌。
光明食品集團的入局,低調但卻實打實,讓原本沸騰的生鮮電商行業增加幾分玩味。
發生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意
轉型之初,最迫切的就是電商核心管理團隊的變革需求。楊學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從行業中引進核心高管和專業人才,團隊中成員大部分來自一號店、中糧我買、易果、本來生活、順豐海淘等企業。隨后,公司的技術部、物流部、商品部、運營部、用戶體驗部相繼成立。如今,從管理層到基層員工,80%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也由之前的42歲拉低到26歲,都市菜園的辦公室充滿了年輕的互聯網活力。
一年后,都市菜園喬遷至新的辦公室,空間更開闊,充滿現代氣息,環境、文化和氛圍也更開放。從楊學軍的辦公室放眼望去,就是京東商城上海的辦公總部。他們隱然為自己和團隊尋找了一個可以激勵的目標。
互聯網的效率比以前在傳統行業快很多。一年光景,都市菜園的配送中心經歷了三次技術改造,日均訂單產能從每天1000單到1萬單。辦公室隨處可見一些電子屏,上面實時跳動著平臺的各項運營數據。
轉型后,楊學軍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只要打理好上下游的關系,現在則需要直接面對數百萬級的個人用戶。如今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產品經理,只要一有空就會打開都市菜園APP,看看最近新上架的商品,順手下一單,從用戶角度來檢驗并完善自身的服務體系。
一年下來,改變的不僅僅是經營模式,楊學軍的思維和心態也跟著變年輕了。
從“迷信”互聯網,到對行業本質的“重新認知”
剛做電商的時候,楊學軍一度“迷信”互聯網思維,認為互聯網就是造勢,要快。所以,新網站上線才3個月,光明都市菜園就策劃了上海也是生鮮電商行業中的第一個吃貨節——“527光明吃貨節”,一時間全上海滿城都是光明都市菜園的廣告。在5月27日當天,用戶激增造成了網站系統短暫癱瘓,物流中心的貨進不來,配送人員也送不出去……。吃貨節搞得轟轟烈烈,卻把消費者給得罪了。事后用發致歉信、贈送現金券、抽獎等方式來補償,這才挽回一些口碑和聲譽。楊學軍回憶,“當時是為了數字而數字,為了沖量而沖量,為了追求近3萬單的GMV,一瞬間失去了理性。”
緊接著,他開始反思:“‘生鮮+電商’可以理解成‘商業+互聯網’,它不是一個純互聯網的生意,是零售的本質加上互聯網的創新和效率。”
認清了生鮮電商的本質還是零售,楊學軍就像是在互聯網的云端飛了一圈兒,雙腳落地的踏實感,讓他信心滿滿:“再有魔性的互聯網思維,最后還是要把商業零售的本質給做好。零售的本質是商品、價格和服務。商品要豐富,品質要好;價格要合理,性價比要高;各方面服務細節也要到位,網站瀏覽要舒服,下單支付要方便,送貨要及時且態度好。這些都做到了,才能讓用戶放心滿意。”
隨后,系統重構,架構優化,配送中心也馬上投入技術改造。創業初期遇到這些問題,光明都市菜園快速糾偏,補足短板。
到了今年第二屆的527吃貨節,聲勢不再那么浩大,但用戶來的更多了,網站承受住了流量和運營的雙重考驗,訂單也能很快地發貨。如今,都市菜園自建物流的妥投率達到99%以上,損耗降到了0.5%左右,客訴率低于1%。
對光明都市菜園來說,現在要做的,就是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好用戶體驗和復購。楊學軍說:“7、8月份,我們還會主打光明自己的有機葡萄,其他電商渠道沒有。光明的有機葡萄品質好,我們在包裝、配送上下大功夫,送到用戶手里基本不會掉粒,并且性價比很高。”
無限風光在險峰
如今的都市菜園,是上海乃至全國為數不多的銷售額過億的生鮮電商企業。楊學軍判斷:“對于生鮮電商行業來說,2016年是個分水嶺,有機會活下去的才有可能進入下一輪復賽。但是行業的特性決定了,生鮮電商不太可能一家獨大,而更可能會出現更加細分、區域化的領頭羊。”
基于華東地區的飲食文化、風土人情相近,物流倉儲可以一體化,商品供銷可以一體化,服務體系也可以一體化,區域化管理的效率會更高。因此,都市菜園聚焦上海,輻射長三角,第一步先集中精力把一個區域打透,成為華東地區的生鮮電商領軍企業。
在楊學軍看來,對中國家庭來說,生鮮農產品的消費習慣絕非一朝一夕促成的。80后的消費習慣緊跟電商的發展,到2020年,80后都普遍成家立業了,獨立經營自己的小家庭,80后的媽媽們會決定家里吃什么,買什么食材。那時候行業將會迎來真正的爆發。
除了外部激烈的競爭環境,都市菜園還有來自內部的挑戰,國企體制+重度垂直的生鮮電商模式,是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一切都要靠楊學軍和他的團隊摸索。對于未來,楊學軍堅信,路在腳下,陽光總在風雨后。
訪后記:距本次采訪一周之后,業內傳出消息,京東從沃爾瑪手里接盤1號店,印證了楊學軍的判斷,行業整合的號角已經吹響。2016注定是生鮮電商的轉折年,一切才剛剛開始。
(來源:品途商業 作者:小途)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