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搜索快時尚,一直出現“淪陷”、“大賣場”、“業績不振”等詞匯。全球經濟蕭條各行各業都不好過,快時尚狀況不斷情有可原。從消費者購物意愿趨于理性開始,意味著人均購買力將不同于往年,原來與奢侈品牌時尚度不分伯仲的款型加上不及百分之十的價格,極大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買衣就像買菜、逛快時尚店好比進入菜市場這樣血拼的場景,從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到越來越少見。
連山寨品牌都在陷入同質化
財經評論家馬丁·里維斯刊文表示,“企業環境正在變得愈加復雜,商業環境的多樣化、變化速度和相互連接程度前所未有,可預測性大大降低,很多公司誤讀了環境,選擇了錯誤的戰略制定方式,或者無法用正確的行為方式和能力來支持其戰略。”
創業環境充滿不安全感,競爭太激烈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企業領導人的公司戰略決策對所在行業成功范本有著極強的依附性,比如最近被幾乎每個與互聯網沾邊的企業說煩了的VR,服裝零售行業也發生了似乎“不學KM就業績不保”的現象。相關媒體報道,在快時尚領域后來居上的新銳品牌KM,在成功逆襲了行業閉店潮的之后,也不幸被抄襲大軍奉為新的風向標,仿冒店、山寨店線上線下不計其數,成為迄今為止被模仿次數最多的服裝零售品牌。
記者發現,這兩年頗具北歐極簡風格出現在大街小巷,名稱雖不同,裝修風格,陳列擺放,甚至logo都相差無幾,這些山寨店的套路完全是:抄!抄!抄!全部照搬不僅毫無創新,更是引發“山寨品牌同質化”浪潮,一條街一碼藍,相同的格調,相同的陳列,相同的宣傳內容,對于零售行業來說這完全是老掉牙的轉型模式。
在消費者品牌意識還不強的年代,學習行內優秀品牌就像給企業穿了件“金鐘罩”,不僅可以令企業起死回生,還能實現收益增長,而如今各行業從未如此信息互通,這種Ctrl+C式的復制等于主動放棄品牌競爭力,對企業員工來說還是一件面上無光、喪失斗志的事情。
麥肯錫公司周四發布研究報告稱,中國需要徹底改革“僵尸企業”,發展資本市場,并采取其他多種措施,以釋放經濟潛能。未來15年中國有2億人口可能從農業和大宗商品等領域轉向服務業和消費品行業。如果中國轉型為生產力主導型增長模式,到2030年可能使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5.6萬億美元。
誰還在不斷步入抄襲的死循環?
隨著“宿主”的飛速發展,寄生的山寨店也迅速泛濫,在服裝零售業掀起模仿KM狂潮。據不完全統計,有上千家精品男裝店模仿KM,集中在華南、華中、華東地區,隨機置換幾個字母就輕松造就新的品牌名,如某D、某Q、某X、某爵士、某萊詩等,個別城市山寨店鋪甚至比正牌店還多,直接做成了區域山寨品牌,并且擁有數量不小的連鎖店;也有單打獨斗的街邊小店,直接打上同名logo;一些扛不住關店潮壓力的國內知名品牌如某man等,所謂的全新形象都是在翻版,甚至連包裝、產品、標語、幾乎完全一樣。
除上述之外,山寨品牌連宣傳手法都與正牌別無二致,開業送自行車,山寨店也送;官方網站的頁面風格、品牌故事、發布內容一模一樣;更讓人驚訝的是連公眾號內容也抄,復制微信內容,只是換掉了名稱而已,和曾經網絡風靡的hiphone、just did it、星8克、KFG一樣,簡單粗暴的高仿外加微仿,目的就是以假亂真忽悠消費者,獲得短期的利益。打鐵還需自身硬,簡單的抄襲店鋪形象未掌握核心商業模式,依然不能令品牌走出業績低谷,隨著消費者投資者的覺醒,企業內部實力跟不上市場步伐,這些山寨店陸續出現虧損、倒閉的現象。
成功并非偶然,東施效顰談何未來?
據調查,設計師快時尚品牌KM于2014年末在廣州開第一家店,至今在國內擁有300多家門店,在華擴張終極目標為2000家門店,野心和實力不容小覷。但是任何品牌能夠有別于同行持續火爆,背后一定潛藏著非比尋常的運作手法,其核心商業模式并不能輕易復制。世界上只有一個迪士尼,只有一個海底撈,也只有一個KM,萬達成不了迪士尼,沒有哪個火鍋店能學的了海底撈,也不是隨意拼湊組合兩個字母就能復制一個新的KM。
如果一個品牌沒有過硬的品質、沒有文化,那就只能是個品名,而不是品牌,品牌是消費者基于品質和文化對企業和產品的認知。山寨店等同于無源之水,不僅用以次充好的產品欺騙了消費者,更對投資者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在沒有先進商業模式保證下的投資行為存有極高風險,投資血本無歸的同時,數量龐大的庫存變現乏力,貨品爛在手上讓投資者欲哭無淚。此外,因前端銷售乏力并發后端生產爽約,由此帶來原料浪費、人工浪費,給供應商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品牌是企業能夠讓消費者認同的理念和持續圍繞品牌價值觀的產品,企業必須以消費者為核心,并且對消費者以尊重為基礎,并抱有敬畏之心。若被利益沖昏了腦袋,不惜犧牲對消費者的忠誠之心,運用各種欺騙的手段,以次充好,結局一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愿創業者學會放棄短期利益,著眼于長遠利益,少些浮躁多些冷靜,匠心獨運、惟精惟一,用心做好產品,實體經濟全面復蘇的日子才能早點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