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生活在上海,從事時尚零售行業的東北哥們,從韓國考察回來之后,深有所思。發了一番長長的感慨,雖帶些個人情緒,但也能反應出國內商業發展方向的一些局限。
在韓國有百貨商場、購物中心、批發市場、商業街,各自獨立發展,各有各的客群。每個年齡段和階層的顧客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地。
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可以說并不是韓國商業的亮點,在高大上的方面,有些還不及國內。也基本就是那一票的國際品牌,明顯的不同是,韓國本土品牌在商場里的地位和價格,比起中國品牌在中國商場里,要高出很多。
特色商業街形成獨特魅力
明洞
這是國人最熟知的一條商業街,1.5公里長,兩旁布滿了各種零售專賣店、有外國的知名品牌,也有韓國的本土牌子。服裝、化妝品、運動到小飾品,甜品、小吃、韓國料理、西餐……
新沙洞林蔭道
相比之下,新沙洞更加清新,有格調一些。據說最初是以畫廊聞名,奠定了文化基礎,后因海外歸來的時尚設計師、個性時裝店、精品店鋪越來越多,出現了攝影室、咖啡屋、酒吧、畫廊、時尚潮牌服裝店和個人經營的精致小店…….
外部建筑設計獨特、內部裝飾別致的店鋪,讓人感覺店主是在用心經營。泰迪熊、小資等不同風格的咖啡廳非常多。
集裝箱購物中心:Common Ground
這個去年才開業,堪稱全球最大型的集裝箱購物中心共四層,由 200個藍色貨柜所堆砌而成。
中間的廣場將整個空間分成了 Street Market 和 Market Hall,左右兩邊分別售賣男女裝的區域。兩個區域均有三個樓層, 1-2 層是服飾零售,時尚潮牌為主,3 層是觀光臺和及餐廳等。
室外會不定期提供帳篷式的攤位,鼓勵學生們積極參加類似跳蚤市場的活動。為了立足于文化藝術的范疇,還劃分了Culture Space,提供表演音樂會的場地以及展覽文化空間。
我的這位朋友,深感在明洞、新沙洞這樣的商業街上走走逛逛、吃吃路邊攤,雖然有些人會有不衛生之類的擔心,但確實非常開心,很接地氣。累了進到咖啡店里坐一坐,每條街都有自己獨特的東西,那才是真正逛街的感覺。
國內“可逛之街”日漸凋零
這樣的街在上海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了,以前有老的吳江路小吃一條街,道路兩旁都是小吃店,有賣奶茶的、甜品的、生煎的、烤肉串的,以及各色小館子,其中還夾雜著很多小地攤,賣包包啊、衣服啊、頭飾之類的小玩意兒。
▼吳江路美食街,攝于2009年
店鋪面積都不大,像小楊生煎這樣的店,很多時候只能站在路邊吃。雖然形象不雅,但朋友、戀人們這樣出來吃吃逛逛非常開心。現在再吃遍布全上海的小楊生煎連鎖店,完全沒有以前的感覺了。
現在我們的休閑娛樂基本只能去商場了,購物中心再做創新,也還是局限在一個盒子或者固定的范圍里,商業的模式已經被固化,缺乏活力和新意。這樣的商業形式,長期發展已經局限了顧客的休閑和消費習慣。
高大上的國內商業
國內大陸商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鑒學習了香港,一個個或高檔或時尚的大型購物中心拔地而起。越來越現代化、檔次不斷調高,但逐漸都脫離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消費能力,高高懸在空中,只有少部分群體在消費。
想想現在的老年人去哪里消費、家境普通的學生黨們去哪里消費,很多消費都被逼到了網絡上。但商業不應該是這樣的,它可以有高上大,有陽春白雪,也應該有接地氣的。而現在能夠吸引普通老年人消費的大概也只有上海徐家匯的六百、淮海路上的婦女用品商店,北京王府井的婦女兒童商場這樣的地方了。
▼上海徐家匯六百
▼北京王府井新中國兒童用品商店
國內為什么會街鋪萎縮、夜市、路邊攤相繼消失?
一個關鍵原因是城市規劃的導向,想打造國際化的大都市、想要現代化的市容市貌。商業都被送進了高樓大廈盒子里,缺少經歷時間沉淀的,獨特、可逛的街。保留下來的各個城市的商業街也變得千篇一律,主要是些快銷品牌、國內大眾休閑裝和大甩賣。
另一方面,可能與管理水平有關,像Common Ground這樣的集裝箱商場在國內應該光消防上就很難通過吧。
希望國內的商業街也能變得更加好玩、有趣,不再是品牌乏味和高租金代名詞!
?。╥ziRetail 作者:Una Huo)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