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電商行業并購案例不斷涌現,合縱連橫已成常態。跨境電商領域一紙新政之下,幾家歡喜幾家愁。2016年,或許將迎來電商行業的“洗牌之年”,許多人開始變更電商思維,重新思考行業出路。大浪淘沙過后,將會迎來一個怎樣的電商未來?電商行業怎樣才能突破瓶頸,走向創新?
葛永昌:互聯網要擁抱實體經濟
2016年線上線下怎么玩?趨勢是什么?現在電商除了阿里、唯品會賺錢的,其他跨境電商、生鮮、母嬰等垂直平臺基本上都不賺錢。原因之一是市場營銷成本非常高。剛開始大家覺得電商沒有門店的成本,似乎是成本很低的模式。后來發現沒有門店,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流量。獲取線上流量成本非常高,價格的透明度比較高。線上又被一兩家巨頭壟斷,所以線上做的機會更少。
電商的增長趨勢已經趨緩了,今年阿里增速20%、30%左右,能占到零售額12%左右。如果30%增長的速度的話,對零售業影響就越來越低,所以我覺得做零售的春天來了。線下的零售的體驗比線上有一個非常強的優勢,線上很難替代線下,更多保持在15%、20%范圍之內。我覺得在未來5、10年,就是15%、20%的比例,沒能達到真正顛覆線下零售的可能性,我還是非常看好線下的零售。之前我們更多的是做線上的服務,像阿里、京東這些服務的。返利今年花了很多的精力幫助線下經銷商做營銷。這是一個趨勢,今年線下會有不一樣的發展。
因為如果線下價格比較有優勢的話,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愿意到實體店。所以返利網做線下服務,具備用戶基礎和優勢。另外實體店周邊的消費,餐飲、娛樂的消費也是一種帶動作用,真正做線下零售還是需要老客戶,用我們的技術數據,幫助他們更多的觸達老客戶,把專享的權益、特色的賣點傳遞給會員,做到更加精細化。
我不太喜歡用傳統經濟這個詞,相反實體經濟是比較貼切的表達方式。線下企業在使用互聯網以及用戶關系維護這塊做得比互聯網企業還要好,我希望未來互聯網要擁抱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更多借道互聯網的技術、數據,各種理念,讓線下體驗更好。我相信實體經濟的春天肯定會很快到來。
阮積祥:商業本質是給客戶創造價值
我想做傳統企業要思考一個問題,商業最本質的東西是給客戶創造價值,解決真正的痛點,這是本質的東西。
我是做縫紉機行業的,我的客戶是生產服裝的企業。目前兩個痛點問題是,跨省支付快速交付產品的問題,以及保證質量。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跟大家分享下。
我們的縫紉機是模塊化的分布式構建,我們有一萬條生產線進行模塊化布局以后,比如從新疆到深圳,是進行共享的。同時我們有自己的縫紉機設計師,就可以自己設計,進行互相協同的生產。共享了模塊化以后,解決快速的生產。這也是工業4.0上講的大批量模塊化生產,還解決了物流的問題。
在一些個性化定制環節,全流程都可以監控,這樣就解決了平臺里面可能存在質量問題。從最底層的生產到交付的環節,任何一個場景都可以看到。這個就是購物的體驗感,這就是中國工業2025制造業走向服務業+以及工業4.0的含義。
我們不做定制,也不做別的,我們這個平臺就是對接定制平臺,解決目前城鎮痛點的問題,全流程、全產業鏈的打通。
馮劍峰:傳統行業跟電商并非水火不容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支持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很重要的是實體行業,是專注于給客戶帶來價值的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制造業行業的繁榮景象。站在今天的角度,制造業不光是制造水準和工藝的問題,已經是智能化的大數據制造。
電商跟傳統行業是不是水火不能相容呢?我們舉一個可以引發大家思考的案例。中國的實體行業為什么變得如此的艱難?第一個說法是人力成本、生產的原材料、土地的成本增加。第二個說法是中國國內電商商務的極度發展,讓過去實體行業的毛利越來越少,導致制造業愈加艱難。實際上都不太準確。
大龍網是跨境電商的早期實踐者,這個模式適合700多家中小型企業的制造者。制造行業的創業者要么參加各種展會,要么參加阿里巴巴.COM,第三種出現新的版本,就是移動電子商務時代。
我的目標是想成為一個全球沒有自己展倉的展倉公司,希望為幾百萬家中小型企業服務。他們沒有能力在國外設點,我們可以用互聯網的方式,讓所有人都從中國工廠買東西。賣家就變成實實在在的制造者,跟全球最終端的買家進行結合。
我們希望有這樣的歷史條件和機會,幫助中國的制造業者,在一帶一路建立一條線上線下的網絡體系,讓每一個經銷商在全球都有一個商務的驛站,這是我們的創業的方法。
印小偉:做電商要盈利
談起電商這個話題好像非常沉重,這個行業正面臨一個思維的變更。
前段時間有一個小朋友找我搞一個中醫平臺的APP。我問他哪些藥材是什么情況,他講不清楚。所以很多人對電商本身的理解還是漂浮在互聯網本身。
電商是一種手段,不是生意。生意的本質還是要賺錢,要盈利的。比如返利網雖然叫返利,但是人家賺錢的。很多小朋友并沒有理解真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是被誤導了。請不要忘記,線下店是賺錢的。淘寶很早就想開線下店了,但是他們沒有開起來。所以很多年輕人都被誤導了。
做企業需要針對未來做很重要的互補。未來不會有所的純粹的互聯網的企業,一定是實體跟互聯網結合的企業,提供更高效的管理,更密集的溝通,總之要圍繞用戶解決真正的痛點問題。
趙英明:線上線下不重要,消費者最關注性價比
中國線上線下的競爭,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從阿里、淘寶開始線上的生意,那個時候線下是搞不懂的。2012年中國的消費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線上的業績一路猛漲,我們線下開始進入發展的瓶頸。這個階段我們非常的恐慌,找不到更好解決問題的辦法。到了2016年,線上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未來用戶的消費行為是線上線下并存,不可能是唯一的。怎么樣買到性價比高的商品,在什么地方買到就是用戶的選擇。只要能幫助他們解決一個痛點問題,那就是價格。目前線上價格確實要更低,但假貨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他們。相比之下,實體店的問題是價格虛高。
我們經常看到打折的情況,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阮總是做縫紉機的,他通過非常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可以在每一個消費中心設置工廠,任何一個品牌都可以通過數據傳輸到這家工廠,線上生產加工,大量節約了物流成本。這樣會使消費者得到的產品性價比很高。線上線下都因為這樣的供應鏈的改變,都得到了很好的性價比。這個取決于前期的大數據,以及非常牛的生產制造能力。
無論線上線下,不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扎扎實實的服務,不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產生一定的價值,都一定是曇花一現。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作者:張秋穎)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