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VR根本無法形成一種專門的VR業態,對于商業地產領域的人來說,它十分熟悉,又十分陌生,神通廣大,又遍布陷阱,因而必須小心對待。
圖片來源互聯網
2016年,被許多人宣稱是“VR(虛擬現實)元年”,但小睿很不幸地去翻了翻資料,發現從2013年到2015年,每一年都有人說是“VR元年”,在上個世紀還有另外兩次“VR元年”,但它們只是出現在了少數人的記憶中,并沒有形成規模式爆發。
那么,這么多“元年”中,今年是否會更靠譜一點呢?畢竟,四分之三年已經過去了,主流VR頭盔廠商已經鋪天蓋地的將產品推向了消費市場,各大購物中心中,主打VR體驗的商鋪也越來越多了起來,更別提在地產推銷環節早就在應用的VR體驗情境,它們會在今年形成合力爆發,并創造出一種以VR命名的新業態嗎?
小睿對此做了一番調查,結果發現,在談到VR時,人們現在特別混亂,常常把作為銷售工具的VR、作為娛樂場景的VR和技術上的VR概念混為一談。實際上,VR根本無法形成一種專門的VR業態,它本質上只是一種人與計算機的通信技術,幾乎可以適用于任何領域。對于商業地產領域的人來說,它十分熟悉,又十分陌生,神通廣大,又遍布陷阱,因而必須小心對待。
招商中的VR:講故事的新工具
VR能干什么?小睿認為,VR首先是一個講故事的工具,可以幫助你完成空間的模擬。這一功能在商業地產的招商過程中價值連城。
商業地產動輒幾千萬上億的資金投入,資金、時間、空間成本是開發商最大的痛點。如何突破空間的界限,用最少的資金,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完成項目可謂是商業地產的重中之重。
*就時間而言,良好地運用VR技術可以縮短銷售周期,從而縮短回款周期。
對于商業地產開發商肩上每天扛的幾百萬的利息而言,同樣的地,同樣的價格,一年完成銷售和兩年完成銷售的意義肯定不同。回款速度的快慢影響著利潤的大小而且關乎整個項目的生死。這個時候VR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VR制造出真實場景,代替傳統的用真材實料堆砌的實體樣板間,讓用戶設身處地、360度無死角地感受一個真實的未來場景。
其實VR的這一優勢早就被美國人看清了,在2014年,Taconic Investment Partners公司就已經通過使用OculusRift頭顯設備,邀請租戶進行VR體驗考察,最終將紐約一幢尚未建成的六層大樓整租給了三星電子北美公司,并在一年后將大樓整售給了金融服務業巨頭——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而在2015年,美國第三大購物中心持有者Macerich公司為展現他們在項目的規劃和改造過程中的逼真效果,也開始使用VR技術。規劃中的項目是位于舊金山的一座50萬平方英尺的奢侈品購物中心,另一個則是位于費城的73萬平方英尺的零售中心。
*就空間而言,VR幫助開發商解決異地銷售的問題,讓客戶能隨時隨地的看房,不受空間束縛。
在地產項目中,異地銷售目前已經成為了一件時尚的事。但礙于空間的界限,開發商想到樓盤所在地以外的城市進行銷售就要到當地租賃展廳,做沙盤,費用可想而知。如果運用VR技術,完全就可以省去了做沙盤的錢,這樣想達成銷售,一個展廳足以。對于客戶來說,假如我是北京的客戶,想購買上海的商品房,但奔波于不同的樓盤之間,不斷的對比優劣勢,這個過程非常的辛勞。如果運用VR技術,根據真實樣板房的比例在電腦上進行設計制作,用7到15天時間就能打造出VR虛擬樣板間,高度還原出房屋及周邊實景。購房者在電腦上就能親眼看到幾年后才建成的小區,無需奔波勞頓便能輕松享受最為直觀的看房體驗。
*就資金來說,除去回款更快了,VR實際也幫地產商省了錢。
試想一下,傳統的實體樣板間都是用真材實料打造的,樣板間里面的家具電器也是一樣都不差,核算下來的成本并不低。而運用VR,可能只花了原來成本的十分之一就達到了幾乎一樣的效果。效果相同,資金減少,何樂而不為。還有一種情況是地產項目中經常出現的,每個樓盤都有不同的戶型,多至十幾、幾十個,少說也要五六個。考慮到營銷成本不可能每個戶型都要做一個獨立的樣板間。但事實就擺在眼前,有樣板間的戶型就是賣的好,這個時候是不是可以考慮到運用VR了,實體樣板間和VR樣板間雙管齊下,使所有戶型都能夠面向大眾,從而大大提高了銷售。
當然,除去時間,空間和資本方面的優勢。VR工具也可為商業地產的招商增加樂趣。加入VR元素,讓客戶產生一種沉浸式體驗,并可以在虛擬地產環境中隨意走動,感受虛擬環境帶來的視覺體驗和沖擊,為地產銷售的過程添了一把有趣的“火”。用業內人士的一句話講“整個商業市場需要新鮮的科技元素,來提升營銷亮點,換句話說,需要講點故事。”
VR體驗館:也許只是一陣風
地產商圈正在經歷的陣痛和轉型,有一些經營者開始把希望寄托在VR上面,期待它能創造一個新的亮點,用新的VR技術去“聚人”,做商場的人氣導入口。
當前,人們沉浸在VR帶來的科技快感中,對VR既陌生又充滿好奇,社會對VR的關注度也正與日俱增。利用人工智能,重塑一個現實世界,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之一,為什么不在商場里試一試呢?因此,許多購物中心和商業街內,新開業的VR體驗店鋪越來越多。人們沉浸在VR帶來的科技快感中,對VR既陌生又充滿好奇,社會對VR的關注度也正與日俱增。逼真的感官體驗,超前的應用模式,VR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你或許只要戴上VR設備,就能體驗上天入海的奇妙感受,或者置身于虛擬的環境,與你的偶像來一次親密接觸……聽上去是不是很酷。
然后就開始有人鼓吹VR的魔力,好像有了VR,人們將無所不能,購物中心將是現實與虛擬的結合體,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更多的娛樂和消費場景帶入購物中心。
然而真的會這樣嗎?
小睿認為,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可能只是一陣風。雖然虛擬現實可能終將給商業地產帶來革新與顛覆,但肯定不會是在今天。
我們必須先弄明白一件事,目前體驗到的VR世界,對于體驗者來說是真需求嗎?
假如你是一名走入商場的消費者,你在體驗VR世界時,只能按照原本設定好的程序去體驗,它能給你帶來的或許只是視覺上的真實,而其他感官體驗你并不能從中獲得。但是在真實的場景中,你可以摸摸沙發上的絲絨坐墊,拉開窗簾感受冬日的暖陽,你也可以打開電視看看新聞熱點報道,這些真實的體驗,VR是不能幫助到你的。
而且在VR技術的運用中,無論是看遠物還是看近物,我們的眼睛都會自動地通過匯聚或發散,聚焦到某件實物的某個固定點上。而這一匯聚和發散會讓一些人的眼睛產生不舒適感,嚴重的話,還會讓人產生嘔吐感,有甚者會感到頭痛。這一點小睿有親身經歷,現在很多shopping mall中都有VR體驗,小睿就好奇的“搭上了科技的大船”,但沒體驗幾分鐘眩暈感就充斥了我的身體,接下來就是頭暈眼花,趕忙停了下來。有了這一切身體會,真讓小睿處處體驗VR,恐怕真的要三思而后行了。
還有就是硬件方面的問題了,市面上的VR設備良莠不齊,加上VR設備并不成熟,很多設備出現定位較差、屏幕顆粒感強烈的現象。而要產生流暢、觀感強的購物體驗目前還是件難事,這就無法達到“身臨其境”的體驗。
與目前國內市面上已有的樂客、玖的等虛擬現實體驗館不同,像日本南夢宮旗下的J-World在這方面做得就相對更好一點。他們的項目,不單純以VR為賣點,而是在每個項目的“好玩”、“有意思”上下功夫,VR只做輔助,只用在必要的場景。
反觀國內,不少體驗館完全靠人流量帶動,消費者純屬一次性嘗鮮,沒有粘性。因此可以說,國內目前很火熱的VR體驗館,真正要解決的是粘性問題,否則只能是曇花一現。
資本的VR概念:被強行催熟的早產兒
正如狄更斯《雙城記》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2015年底到2016年初,資本開始瘋狂涌入VR領域,且來勢兇猛,讓VR這個詞搖身一變,成了一棵搖錢樹。于是乎,做水泥的來了,干軟裝的來了,安窗簾的來了,造鋼鐵的也來了,人人張口必“VR”。這已經不叫資本助力,完全叫催熟,讓中國的VR公司過早扎入了商業化。
實際上,很多公司在2015年,才剛剛把第一波產品拿出來,理論上講,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得迭代幾次,才應該被商業化。可是資本直接把迭代期給閹割掉了。企業為了融下一輪,不得不卷入商業化的大潮。被催熟,就意味著有太多的不成熟。
VR(虛擬現實)是在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仿真技術、人機接口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傳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虛擬技術交叉學科,與傳統的人機界面以及流行的視窗操作相比,VR更像是用計算機生成的一種特殊環境,人可以通過使用特殊裝置將自己"投射"到這個環境中,并操作、控制環境。這種技術的應用目前在全世界都只是剛剛啟步。
所以,當我們看到VR的種種優勢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它的某些缺陷,剝去VR光鮮的外表,你會發現,其實它還拖著重重的鐵鏈,這條鐵鏈也制約了它現階段的發展。客觀的說,目前VR在商業地產中的應用還沒有完全成熟,達到理想狀態。
公眾對新科技向來保持著足夠高的關注度,當VR大規模出現的時候,人們開始關注VR究竟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然后人們了解到VR能讓我們超越物理工具的局限,去做一切能被電腦模擬出的事情,改變人類從事科學研究、技術設計和生產實踐的方式,而且為促進人的認識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工具。
現如今,VR還不能完全發揮出它的真正作用,但抓住它的某一點優勢,也可以創造很大利益,可想而知,當有一天VR的內容更加豐富,用戶體驗跟上了,VR的技術完全成熟,或許商家真的坐在家里就把錢賺了。到那時,小睿也能戴著VR體驗一把在意大利托斯卡納的花園里寫稿子,或許那時候的文字會更加生動。
但歸根到底,VR也只是一種技術,就像互聯網或人工智能,可以讓我們的視野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但生活依舊是生活,誰也替代不了生活。
來自:RET睿意德(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