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區商業運營新道:體驗消費成大勢。
商業地產經歷了十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已經到達了相當龐大的規模,據統計,2015年全國開業的購物中心就超過400個,嚴重的過剩危機使得大型商場租金增長,收益卻不明顯,于是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將目光轉向社區商業,而社區商業該如何盈利如何運營也隨之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作為社區商業地產運營的行家,孫旭東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社區商業地產的盈利模式可分為三種,一種是整體銷售,一種是持有型,還有一種是租售結合型,現今全國百分之七八十的商業地產選擇租售結合型的盈利模式。而提高社區商業地產盈利的方式無非是兩個,一是增加一次性出售的銷售價格,二是提升每年的租金,二者的提升都離不開項目的良好運營。
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現代都市人在逛購物中心時,要的不僅僅是“買買買”的快感,更多的還是尋找一種不同于工作的生活體驗,所以提升體驗感已經成了時下各大商場提高競爭力的關鍵點之一。當提及體驗式運營時,孫旭東侃侃而談,他認為做好體驗式消費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品類眾多的消費便利性。購物中心不同于百貨,不同于其他商業業態最大的特點就是品類的聚集度,這也是購物中心戰勝百貨的原因。
2、商品和服務的品質體驗。品類定義下來之后,每一個品類當中,品質非常重要,所以商業項目能不能在聚集的品類當中整合品質比較好的資源,是評價購物中心盈利能力重要的標準之一。
3、消費氛圍的環境體驗。為客戶提供體驗的能力強,項目的價值自然就高。因為如今顧客消費時,不僅商品要好,購物中心顏值要好,購物心情也要舒暢。
4、“顧客參與感”的情感體驗。情感的體驗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當中最核心的就是參與感的體驗,一定要讓顧客參與到商業中間,有的商場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提升顧客體驗,甚至有的商場通過顧客參與投資來加強顧客體驗感。
二、資本永遠不會高位出手 商業估值是關鍵。
在我國商業地產存量高疊加互聯網電商沖擊實體商業的背景下,盤活存量優質商業資產,已成為商業地產開發及運營企業共同面臨的急切需求。商業物業資產證券化的實踐、探索與創新也隨之成為了行業矚目的焦點。
哥倫布如今也開始加大和基金公司的合作,但孫旭東表示今年上半年開始,這一行業的腳步已經被打亂,原因在于整個行業的價格上升過快。他稱:“資本永遠不會在高位出手,但無論是高位還是低位,開發商都需要把‘豬崽’賣出去,變成現金收回來。”
那么資本是如何進行商業物業估值?孫旭東進一步解釋道,商業物業估值等于回報年限乘上年租金。所以項目要提高估值無非就是兩個因素,一個是每年的租金回報,一個是回報年限,要爭取把回報年限往上拉,其核心就是流動性管理。且流動性從項目一開始就要設計,因為到后期制約過多,往往難以完成這一步。
除此之外,開發商想要順利賣出“豬崽”,了解基金公司的需求也十分重要。基金公司在收購資產時注重以下三點:第一個是資產是否屬于獨立公司;第二個是項目所在地的城市級別,一般省會城市以下基本不考慮;第三個是項目階段,土地階段和即將開業的階段是基金公司最感興趣的。
三、以歲月沉淀 堅守工匠精神。
哥倫布商業2011年開始由開發商轉型為第三方運營服務商,歷經五年多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踐研究出廣受贊譽的“哥倫布模式”,成為行業中的翹楚。但哥倫布的轉型之路走得并不容易,孫旭東坦言,哥倫布最初轉型是因為單純做商業地產拿地難度極大,才不得已轉戰品牌服務輸出。
所謂“隔行如隔山”,人是如此,企業更是如此,哥倫布在轉型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孫旭東表示:“從開發商到第三方運營商,轉型最難的是企業文化。開發商所需要的人才要有較強的冒險精神、創新精神和承受風險能力。但第三方運營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行業,需要的是對市場敏銳的分析判斷能力和系統的執行能力。”哥倫布在企業文化的轉型上下足了功夫,多年的文化積累也成了哥倫布屹立在行業中的強大支撐力。
在采訪中,孫旭東多次提到“工匠精神”,他認為與重資產的大刀闊斧不同,輕資產要以工匠姿態在行業中慢慢沉淀才能成為最后贏家。而經歷過歲月洗禮的哥倫布就是在逐步的積累中,建立了他人難以超越的三大核心競爭力:一個是商業策劃能力,包括商業建筑規劃,商業定位和招商規劃;第二是連鎖化的營運實施能力,因為再好的策劃都離不開連鎖化的落地能力去貫徹落實;第三是商家資源整合的能力。
也正是堅持做行業中的“工匠”,哥倫布日漸成熟,近兩年來,除了華東以外,哥倫布把市場擴展到了鄭州、武漢、南昌、長沙等中部城市,未來哥倫布將把核心放在商業運營上,保持每年新增五個管理項目的速度,深耕華東和華中地區。此外,在商業地產資產證券化大熱的當下,哥倫布還與九鼎基金進行了緊密合作,以期真正解決行業內資產經營問題和資產退出機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