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華堂商場等外資百貨行業的佼佼者相繼關門,昔日摩肩接踵的百貨公司為什么沒有人去了呢?
圖片來源互聯網
11月3日,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發布了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及利潤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5%和41%,同時讓電商巨頭感到振奮的是一年中最大的購物狂歡節正在到來。
但是百貨公司們卻絲毫感受不到欣喜,相反的是百貨業卻沉浸在關店的傷痛之中,接連傳來的壞消息讓行業備受打擊。
繼10月的最后一天,北京華堂商場十里堡店和百盛太陽宮店兩大百貨業零售店同時閉店之后,有外媒報道,馬莎百貨計劃關閉部分在中國的商場。關店計劃將在11月8日公布。
這三天新聞對百貨行業震動很大,因為三家都是外資百貨行業的佼佼者:華堂商場十里堡店是日本株式會社伊藤洋華堂在北京開設的第一家百貨店,輝煌時期,該店貢獻的銷售額超過了北京區域銷售總額的三成;百盛太陽宮店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百貨公司百盛集團在北京的旗艦店;馬莎百貨也是英式百貨公司在中國的代表。
寒冬中的百貨業
這三家公司持續不斷關店新聞背后,是疲態盡顯百貨行業。
對一家百貨公司來講,關閉門店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長期虧損扭虧無望。就拿十里堡華堂商場來說,北京華堂相關人士表示,北京華堂十里堡關店主要是經營狀況一直不理想,雖然經過一系列調整但仍未擺脫虧損狀態。事實上,據媒體報道,華堂商場關店潮從2014年就開始了。2014年4月,華堂關閉了望京店;4個月之后,北苑店關閉;同年12月1日,西直門店關閉;2015年3月底,右安門店關張;2016年7月,華堂商場大興店關張。
此次關閉十里堡店之后,華堂商場在北京將僅剩下豐臺北路店、亞運村店兩家百貨店以及位于三里屯的食品館。
但是據財經眼了解到的消息,剩下的這兩家店的經營狀況也并不樂觀,目前也均未實現盈利。
除了華堂商場,其他外資品牌的百貨商場在中國也大都走的不順,其中百盛集團從2012年至2015年,至少已經關閉8家門店。今年又關閉3家店,太陽宮百盛成為百盛在中國關閉的第12家商場。由于門店經營不善,百盛預計公司2016年中期虧損較去年同期或超過一倍。除此之外,瑪莎百貨在2008年進入中國市場,在內地共開設約20間門店,目前已經關閉上海地區的五家。
如果說外資百貨在中國水土不服是常態,那么本土百貨公司的表現會不會好一些呢?
財經眼記者查詢了A股上市公司中百貨公司的業績數據,內資百貨的情況同樣危急。
從2016年第一季度來看,45家百貨上市企業中有38家企業營收出現下滑,占84.4%。營業收入排名前十的百貨公司中,前九家負增長,其中大商股份、王府井百貨、鄂武商A、銀座股份下滑幅度超過5%。前十中僅有歐亞百貨一家出現3%左右的微幅增長。
從利潤來看,45家上市百貨公司中,有34家出現凈利潤下降占比為76%。
在盈利下降面前,本土百貨公司也只有關店一條路可以選。中百集團2016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凈利跌201%,關閉54家門店。新華百貨前三季度的凈利潤下滑64%,期間關閉了18家店。其他地方性百貨公司的關門數量則更多。
為什么百貨商場沒人了?
百貨公司之所以出現今日的悲慘狀況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客流,那么昔日摩肩接踵的百貨公司為什么沒有人去了呢?財經眼從周圍人的調查中總結了如下的原因:
一.電商的沖擊,目前淘寶、天貓和京東分別建立了天貓超市和京東超市,基本可以替代百貨商場的購物需求。電商更方便的是可以送貨上門,折扣更大,在退貨上也更加便利。而百貨公司普遍沒有實施有效的轉型,迎合這一需求。
二.經濟萎靡,未來預期收入下降,導致大部分人開始壓縮或者削減在百貨公司上購物的預算,很多過去比較舍得花錢的實體企業小老板也不再舍得花錢購買百貨公司的奢侈品,轉向輕奢品和平價商品。
三.百貨業態千篇一律。百貨行業缺乏識別度,各家百貨公司在內部業態上追求大而全,缺乏自己的特色,因此缺乏對顧客的持續吸引力。在經濟形式和消費者需求出現變化時,百貨公司并不敏感。比如說在當下影視餐飲成為消費者逛街的首選時,很多百貨公司并沒有配置影院和餐飲區域。
可以看到互聯網的沖擊是傳統百貨公司轉型的攔路虎,但是內外資百貨公司應對都不太令人滿意。
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傳統百貨公司轉型緩慢因素很多,比如體制因素。國內幾乎所有著名的百貨企業都是國營百貨,在投入上和阿里巴巴京東這樣的企業完全不能相比。阿里巴巴和京東可以花費幾十上百億砸在電商上,而王府井投資1億元拓展網購市場就成為百貨公司在電商上的最大手筆了。
其次是傳統百貨缺乏互聯網電商的經驗,此前萬達宣布建立萬達電商結果也不如人意。萬達電商CEO如走馬燈似的更換,結果換來的是“燒光50億騰百萬散伙”的謠言。
百貨公司的救命稻草:購物中心+O2O
在泥塘中百貨公司如何自救,專家認為目前可以看到的有兩條道路,一是轉型購物中心,二是走O2O形態。
購物中心和百貨商場有什么區別呢,業內人士總結主要是兩點:
第一是主動權不同,百貨時代,店家是絕對的主導,牢牢掌握話語權,供應商必須按照商場的安排進行銷售,缺乏至主動權,導致供應商和店家的矛盾不斷尖銳。而購物中心里雙方是合作的關系,供應商有更多的自主權。
第二是業態不同,購物中心經營的業態也比較多,吃喝玩樂購全都囊括了,而百貨公司主要限于購。所以百貨商場很容易淪為電商的試衣間,而購物中心則可以更長久的吸引住顧客。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百貨商場也必須朝購物中心化、超市加百貨化方向發展,增加餐飲、休閑娛樂等體驗性服務。
除此之外,洪濤認為百貨商場還應該抓住趨勢向電商轉型,企業還應研究微博、微信、微店營銷,向智能店化轉型。另外,利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在上面開店,以O2O模式擴張也是未來趨勢之一。
來自:財經眼(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