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同收集點卡一般,不覺間,阿里旗下的實體商業已經具備了百貨、家電、超市三大傳統業態。
圖片來源互聯網
11月19日,停牌七日之久的三江購物發布公告稱: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澤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擬通過協議受讓、認購定增股票、認購可交換債等方式收購三江購物股份。收購完成后,阿里巴巴澤泰將持股32%,控股股東和安投資持股38.43%。
鑒于馬云不久前提出“新零售”概念,有媒體稱三江購物為“新零售概念”第一股。受此消息影響,三江購物股票11月21日復牌時呈現“一”字漲停的態勢。
自2014年起,阿里對實體商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收購、參股的方式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阿里先是并購銀泰商業,成為其控股股東;2015年并購蘇寧云商,成為第二大股東;如今又并購三江購物。如同收集點卡一般,不覺間,阿里旗下的實體商業已經具備了百貨、家電、超市三大傳統業態。在筆者看來,它們就像實驗室里的小白鼠一樣,等待阿里給它們嫁接上“新零售”的假肢。
“阿里通過并購幾個典型企業進行試點,一旦模式成熟,將進行大規模復制”。一位不愿具名的零售業高管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
01
拿下三江購物,阿里將集齊超市、家電、百貨三大傳統業態
《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入股銀泰商業、蘇寧云商、三江購物這三家實體企業,并非阿里拍腦袋決定的,背后體現其精心布局——上述三家正好是百貨、家電和超市三大傳統業態的代表。阿里并購之后,便可將其放在手術臺上盡情解剖研究。
以銀泰商業為例。2015年5月18日,阿里CEO張勇擔任銀泰商業董事會主席,標志著銀泰商業進入阿里時期。阿里主導下的“新銀泰”開始嘗試如下動作:1、淘品牌入駐銀泰實體店;2、銀泰百貨入駐天貓;3、實現部分商品、門店的線上線下同款同價;4、推行逛街神器“喵街”;5、試水跨境電商和新業態等。
再來看阿里與蘇寧的合作。阿里與蘇寧的合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阿里借助蘇寧在家電品類的供應鏈和商品資源擴大其在該品類的影響力和覆蓋度;二是蘇寧自建的物流與阿里的物流體系對接,整合物流資源;三是蘇寧易購在天貓開設旗艦店,天貓“導流”至蘇寧易購;四是雙方嘗試聯合采購。
至于并購三江購物,從操作手法來看,與此前并購銀泰商業極為相似。先是“定下一個小目標”,成為其第二大股東,然后通過慢慢運作,達到控股的目的。盡管三江購物聲稱陳念慈實際控制人的地位不變,但筆者認為,在未來比較恰當的時機,阿里必將奪得大股東地位,原因有二:
其一、阿里要實現其新零售夢想,必須要掌握幾個自己說了算的線下實體店。如果說蘇寧體量過于巨大吞不下的話,銀泰商業、三江購物的體量則剛剛好。
其二、三江購物創始人陳念慈去年的時候將總裁職位交給了80后高管王露,可見其萌生退意。而在去年的連鎖會議上,陳念慈被授予“CCFA終身成就獎”。我們都知道,對于零售人而言,這一獎項相當于其行業生涯的一個休止符。
02
構筑新零售生態:阿里要做零售業的水、電、煤氣
阿里并購一籮筐實體企業,其根本目的是什么?《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阿里并購實體零售企業并非自己做線下,而是要構筑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態系統。并購幾個自己能夠掌控的實體企業,目的有二:一是通過研究和解剖“小白鼠”了解實體零售店的痛點;二是,打通一條模式,樹立一個模板以期盡快復制到整個行業。
用馬云自己的理論,這一生態系統就是新零售。馬云在今年十月杭州云棲大會的開幕式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他認為,純電商時代過去了,未來十年是新零售的時代。“互聯網公司是沒有邊界的。互聯網就像是水電煤這樣的基礎設施,不應該設邊界。”馬云表示。而阿里集團CEO張勇也表示,阿里在過去幾年一直致力于打造這樣一種新零售的基礎設施,或者說現代商業基礎設施。
筆者認為,阿里構筑的“新零售”生態系統包含以下幾個層面:一是以天貓、淘寶為陣地的商品交易系統;二是以支付寶為樞紐的支付和金融系統;三是以菜鳥網絡為核心的物流系統;四是以阿里云為依托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系統。
在《第三只眼看零售》看來,阿里將自己由“純電商”定義為零售業水、電、煤氣的供應商,凸顯其角色與定位的轉換:在以前它被視為實體店最大的“敵人”,而現在它則成為幫助實體店轉型的服務商,線上線下由競爭轉為合作,這也是當前零售業發展的一個新態勢。
雖然阿里不斷提升自己作為行業水電煤氣的服務品質,但從其與線下實體店合作的成效來看,其新零售的夢想可謂任重道遠。
以與銀泰商業的合作為例。銀泰與阿里合作的O2O業務增量雖然看上可觀,動輒數倍甚至十多倍的增長,但其總量與傳統業務相比少得可憐。銀泰商業CEO陳曉東在2015年業績發布會透露,銀泰商業電商業務占比只有6%。
再來看與蘇寧的合作。一位原蘇寧高管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二者合作看上去雖然聲勢浩大,但骨子兩家企業卻還是心存芥蒂。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蘇寧易購至今無法支持支付寶。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蘇寧希望采用自己的支付系統:易付寶。
03
實體店若不能自己拯救自己,“新零售”也無法拯救你
三江購物在公告中稱,引入阿里巴巴后,一方面可以引入互聯網思維和視角,拓寬互聯網業務的管理和經營思路,另一方面借助阿里巴巴集團在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方面的成熟經驗,推動公司加速實體與互聯網的融合等,實現公司業務戰略升級。
筆者認為,實體店如果自己不給力,嫁接再多的“新零售”也毫無意義。從銀泰商業與蘇寧云商這兩只“小白鼠”的實驗結果來看,嫁接新零售至多能在上市公司的股價上吹起一點泡沫,但對實體的經營裨益不大。
銀泰商業2016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總銷售額達77.298億元,同比去年要下降2.5%;同店銷售總額76.116億元,同比去年下降4.1%。而蘇寧云商發布的第三季度報告顯示,7月至9月,蘇寧云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1.82億元,同比擴大38.21%。
事實上,早在阿里之前,三江購物就曾與京東到家達成O2O的合作。而2015年11月國海證券股針對三江購物的研報結論是,京東到家020運營不達預期。
《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馬云提出的新零售只不過是涂了胭脂的O2O概念,它與此前的全渠道、線上線下融合那套說法從本質上來講并無二致。實體店自救還得靠自己,“新零售”概念給股民講講故事是可以的,但真的以為可以給企業來帶經營上的成效,那就未免有些自欺欺人了。
來自:第三只眼看零售 趙向陽(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