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傳統零售業面臨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造成如今困境的原因何在?
圖片來源互聯網
近期,許多媒體報道了陪伴上海市民20年之久的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將于今年年底結束營業的消息。近年來關閉的不僅僅只有太平洋百貨淮海店一家,多家關閉的商場在提醒著人們,實體零售業的“關店潮”來了。北京工商大學經濟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有138家百貨店關閉,262家超市關閉,6209家體育品牌店關閉。一家家帶著歲月記憶的實體店黯然離場,或不得不必點改造,實體零售業整體進入了休整期。
傳統零售業面臨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造成如今困境的原因何在?很多人把百貨行業蕭條的原因歸于電商的發展壯大,搶占了市場導致百貨行業冬季的到來。天貓雙十一的交易額從2009年的0.52億元增至2016年的1027億元,增長速度令人側目。令人尷尬的是,百貨商場正淪為電商的“試衣間”,很多顧客會去實體店試穿,記住型號,然后到網上購買。與此同時,線上商城的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沒有了非要到百貨商店的理由了。
此外,許多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降低了大家再次光臨百貨商場的欲望。國內大型百貨商場的同質化問題嚴重,導購無休無止的推銷讓顧客感到厭煩,結賬后店員不再熱情的面孔讓顧客感到冷漠??傊?,消費者不會再逛無感、無尊、無趣的商店。無感是沒有特色,無尊是缺乏人性化,無趣就是不能打動顧客的訴求。
在人們消費習慣更加趨于線上的今天,實體零售業要么轉型,要么就真的只剩撤離了。傳統商業與電商在價格上的比拼占不了優勢,但實體零售業的優勢在于顧客的親身體驗上,重點要做好差異化經營。實體零售業的經營業績下滑,網上銷售的沖擊只是一部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實體零售業本來就有些方面沒有做好?,F在的購物中心不能再按照原來的老思路,一條心思賣產品,只滿足人們的購物需求,而要將自己打造成一個休閑娛樂場所,集兒童游樂園、電影院、餐飲廣場于一身。用這些業態來吸引人流,只有人流量多起來,購物中心的產品才能有銷路。把這些必須得靠親自體驗,或者必須去現場的業態做大做好,展現出商場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屬于第三產業的商場銷售,又怎能不在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商場要加強對導購員的服務培訓,讓導購員拿捏好熱情適度的火候,提升顧客的購物體驗,留住回頭客,只有這樣,實體零售行業才能在蟄伏之后,迎來春天。
來自:長江網 侯鑫瑩(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