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社區商業一直在城市商業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隨著當下城市規劃、商業發展、新技術及消費者需求等變化,社區商業有哪些創新亮點和新的發展趨勢?未來社區商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社區商業有別于城市中心型商業的時尚化、穿透力和綜合化,也不同于區域級商業的大體量、一站式,它的本質屬性是本地化生活服務,核心聚焦社區部分客群的部分需求。目前,社區商業已然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的藍海:
一方面,隨著購物中心黃金十年的過去,城市中心型商業趨向飽和,區域型商業格局已基本確定,社區商業開始成為商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有研究表明,在歐美國家,社區商業占據社會商業總支出的60-70%,而目前在中國整體水平還不足30%,這一差距開始成為社區商業發展的潛力所在。
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和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出現,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方式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懶”、“宅”“社群社交”、“時間碎片化”、“網絡購物”等一系列消費變化,使得傳統的大型集中商業面臨嚴重的沖擊,而社區商業不僅是電商等新興消費方式沖擊較小的領域,同時社區商業空間與互聯網思維的結合開始成為具有想象力的價值提升空間。
于是,內外因的交織下,在房地產白銀時代來臨時,大型開發商和零售商開始將目光瞄準社區商業體系的打造,社區商業已經成為各方爭奪的“風口”,展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和創新亮點:
趨勢1:“小而美”品質化打造
社區商業具有目標客群清晰,輻射半徑有限,體量小成為其重要的特征, 但體量小不代表分量輕,小體量也可以實現大作為。作為最貼近消費者日常生活的商業形態,社區商業開始逐漸扮演人們生活方式提案者的角色,通過場景化的精心設計、業態品類品牌的科學篩選,社區商業可以為消費者的全新生活方式提供高效解決方案。
1、在功能上,力求“小體量大容量”。
在社區居民日常基本消費需求上,帶來新鮮、便利、品質的升級,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粘合度,同時致力于消費體驗的打造。
通過特色體驗業態的引入,為人們休閑社交交流提供平臺,讓社區商業從消費場所向社交場所轉變。
2、在品牌上,實現“小體量大品牌”。
以往社區商業的盈利模式導致后期業態規劃的不可控以及業態品質的參差不齊,而現在通過自持部分物業,在控制整體商業品質的同時,品牌商家進駐成為可能,通過篩選接地氣、較親民的品牌化業態,打造真正家門口的品質化消費。
3、在空間上,更加注重場景營造。
在空間規劃設計上,實現“小體量高格調”的品質化體驗空間,注重消費場景的營造。
4、案例:日本枚方T-site社區商業
枚方T-SITE擁有1.75萬平方米,開發商秉持項目必須圍繞“如果是這樣的Lifestyle好不好”為主題來做設計開發,并堅定地認為那種將商家塞滿就能獲得消費者滿意的消費時代已經終結。
為此,他們做了以下嘗試:
1) 匯集“小而美”品牌化甜品美食店,滿足消費者日常不同的餐飲消費需求。
△小而美甜品美食,滿足人們各種餐飲消費需求
2)設置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作為主力店,打造小資文藝情調,從店面裝修到內部商品書籍的陳列都非常注重精致場景化的營造。
△主力店鋪-蔦屋書店,營造品質化空間和小資情調
3) 增強體驗,為顧客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選擇,設置APPLE產品服務空間,可以體驗蘋果產品為核心的各種生活方式;另外打造食材基地直營的“農場故事餐廳”,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的生活體驗需求。
△蘋果服務體驗空間,增強場所體驗感和品質感
4) 營造親子生活,設置親子休閑區域和生活小物集合區、“每日生活集市”、健康美麗活動中心等區域,讓帶著孩子的主婦也能夠擁有滿意的消費體驗。
△兒童游樂體驗設施配置,打造親子樂園
△生鮮直供,每日集市,提供新鮮品質生活
通過枚方T-site空間、功能業態等方面的精細化打造,我們可以看到:
1)它對社區消費者有清晰的定位和研究,專注于滿足女性消費和兒童休閑娛樂等需求;
2)為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花盡心思,著重滿足目標客戶的需求,并以此為出發點,合理設置業態品類;
3)在對空間感和體驗感的設計營造上,致力于打造滿足消費者精神追求的品質化空間。
趨勢2:互聯網基因的植入,打造“智慧商業”漸成共性
隨著互聯網在各行業的滲透,社區商業同互聯網的結合開始成為一大重要趨勢,社區商業的創新不僅體現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上,還有互聯網思維的植入。
案例1:社區O2O服務和業態的植入:花樣年&保利
△彩生活平臺承載功能列舉
花樣年旗下的彩生活服務集團為其物業企業,彩生活運用互聯網基因重組傳統物業,將實體社區變成一個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平臺,通過彩生活服務平臺,打造業主APP、物管APP、商務APP、彩付寶等,為所托管的業主提供基礎物業服務的同時,提供商品服務、連鎖經營、社區O2O等增值服務。
其托管的社區成為一個大的流量入口,通過基礎、增值服務實現社區人群對平臺的依賴度,在此基礎上,打造金融、社群互動等特殊性虛擬服務,將物業管理轉變為社區人群的服務,盤活社區流量,實現社區商業的溢價增值。最近,花樣年全面收購萬達旗下除購物中心外的商業物業,進一步拓展其在社區服務板塊的戰略格局。
△保利若比鄰中心模型展示
自花樣年作為新型社區商業新模式的開創者實現物業模塊的成功上市后,國內開發商紛紛效仿,開始注重社區O2O的打造。例如,保利“若比鄰”超市,進軍社區O2O市場,在物業服務、生活配套、購物休閑、鄰里社交與居家養老等多層面,在全國保利245個社區約5000萬平米物業基礎上,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若比鄰”商業品牌打造社區O2O,建立標化、可快速復制的社區商業模型。
在生活配套、購物休閑方面,“若比鄰”采用“1+X”模式,以自營的社區超市為核心驅動,搭配其他內外部延展商家多項社區基本功能。
隨著商業的發展,房地產后服務市場潛力巨大,社區商業增值服務功能開始凸顯,作為流量入口,實現人群的聚集和黏著,為下一步的商業或服務計劃提供基礎和想象空間。
案例2:互聯網思維的跨界融合:世茂52+
△南京海峽城世茂52+minimall
世茂52+Minimall是世茂集團全新的社區商業戰略,目前已經落地的項目為南京52+mini mall。其互聯網思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
1)空間創新。
通過經營空間邊緣模糊化、公共空間場景化構建,運用互聯網場景化思維,增強消費者消費過程的體驗感。
2)業態創新。
引入跨界融合業態,例如咖啡+銀行業態、自有O2O品牌“愛世集”生鮮集市設置來匹配當前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
3)數據創新。
包括數字營銷系統和會員系統。引導品牌加入世茂數字營銷系統,設置商場的視頻客流分析系統和wifi+LBS定位系統來支持客制化的精準營銷系統,設置智能停車系統。通過世茂樓盤客戶銷售信息自動生成Mini Mall會員基礎模塊,通過Mini Mall單店結合數字營銷、運營活動創造Mini Mall活力會員。
52+致力于打造以實體商業為載體的近端生活消費接入點,實現人流聚集、信息流挖掘、物流中轉、資金流沉淀四流合一,放大整體物業價值。
趨勢3:注重人文關懷:從商業屬性到公共屬性的轉變
與購物中心引入大型品牌業態作為主力店一樣,社區商業也需要吸引人流的主題,但其并不一定是常規的購物中心品牌業態,可能是一些非常規的公共配套設施,如兒童醫院、學校、老年人社區服務中心、圖書館、運動公園等,圍繞著這個特定的主力業態可衍生一系列家庭消費業態。
你或許想不到,有時一條跑道也能擔此重任。
萬科現在試水社區商業,其在某個項目中嘗試做了一條數百米至1000米的跑道,概念是健康生活。但其實這條跑道非常有商業價值,圍繞這個運動精神可以標簽化招商,將迪卡儂、耐克等運動品牌店甚至工廠店都招入。
△萬科社區商業跑道
另外,老齡化開始成為中國未來重要的社會問題,也將成為社區商業重要的關注點,綠城集團社區商業開始引入以健康、養老、醫療為核心的藍熙健康等醫療服務業態,主打社區養老健康概念。
△綠城集團將藍熙健康進入社區商業
趨勢4:業態創新、品牌創新不斷涌現
隨著社區商業的不斷發展,商業玩家的不斷涌入,新穎的業態開始不斷出現。目前商業玩家主要由傳統大型零售商、電商以及大型開發商構成,為搶占社區商業市場,他們使出渾身解數,紛紛進行業態創新和品牌創新。
大型零售巨頭家樂福推出為社區商業量身打造的easy便利店,營業面積在200-300平方米左右;永輝超市開設會員店體驗店切入020,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會員體驗店的商品入選全部參考永輝綠標店的暢銷商品以到家模式切入社區O2O市場,并可能引入家政、餐飲等服務,形成社區消費閉環。
△永輝會員店,面積多在200㎡左右
與此同時,隨著電商的不斷發展,線上流量到達瓶頸,電商渠道也開始呈現下沉趨勢,由阿里巴巴集團投資的盒馬鮮生生鮮店,面積在4000平方米左右,含生鮮、餐飲、物流配送等多個功能,作為支付寶會員店,只支持支付寶線上支付,不接受現金和刷卡,五公里范圍內配送,線上線下全渠道消費。
△由阿里巴巴投資的河馬生鮮O2O店
另外,大型開發商業也開始嘗試自創社區商業品牌,如綠地集團針對未來旗下的社區商業產品打造了G-Coffee綠伴咖啡、G-Kitchen綠林小廚、G-Fresh綠林菜圃、G-Kids綠逗樂園等休閑體驗品牌。
未來社區商業操作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提升商業本身的粘連度!
通過對社區本質、模式及趨勢的研究,未來的社區商業的成功關鍵在于提升商業本身與服務客群的粘結度,關鍵因素如下:
1、精準客群定位,明確社區商業為哪一部分人群服務,要滿足此類客群的哪一步分需求;
2、在“明白為誰服務“的基礎上,應在空間設計營造、功能業態選取上做到科學合理和高效;
3、運營推廣上注重與互聯網的結合,互聯網既是手段也是思維,要將其基因融入到社區商業打造的血液中,為未來價值空間的提升打好基礎;
4、突破傳統商業窠臼,創新社區商業打造思路,如非常規功能業態的引入、符合社區消費的商業業態創新等。
文章來源:商業地產云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