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外界對于快時尚的詬病一直沒有停止,但無論如何,零售業的未來依然屬于快時尚。
近年來,外界對于快時尚的詬病一直沒有停止,一來是款式抄襲,設計日趨同質化,二來是產品質量不穩定,三來是被網紅和設計師品牌的崛起搶占了市場份額。但無論如何,零售業的未來依然屬于快時尚。
這個“雙11”優衣庫火了,制勝秘訣:低價!
在剛剛結束的“雙11”中,優衣庫又一次大獲全勝。
而“雙11”過后對于優衣庫的戰術分析卻神乎其神,有人說是服務體驗的提升,即“網上下單,24小時門店速提”,有人說是深耕品牌的長期收益,有人說產品質量工藝……但,最核心的難道不是低價嗎?
互聯網的興起得益于低價,“雙11”的快速壯大是因為早期的“全場五折”,如今,優衣庫實現線上線下價格策略,當然會引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當外界還在揣測快時尚如何陷入危機的時候,別忘了,低價永遠是巨大的誘惑,這個天然基因是快時尚決勝未來的絕對優勢。
哪有什么藍海,只不過是在紅海中發現生機!
互聯網與傳統零售的渠道沖突早已被證偽,如今不存在所謂的線上線下之爭。品牌能做的事情,無非是想清楚自己手上有什么牌,打好這一手牌,放棄無謂的跟風冒險。這也正是快時尚品牌大多選擇謹慎觸網的原因,在各類品牌蜂擁扎進互聯網的時候,快時尚反倒是“慢”得出奇。在遲滯幾年之后,ZARA,H&M,優衣庫等終于開始發力線上。
但即便如此,以快速拓店著稱的KM仍然固守線下。在快速擴張首戰告捷后并未急于發展線上銷售,反倒是繼續持續鞏固線下戰役,在線上僅僅發力粉絲互動。
盡管,隨著線上線下、海內海外購物渠道的增多,讓消費者“獲得物質”的需要更加便利,但這并未削減他們逛街,打發無聊、殺時間、尋找樂趣的需求。說到底,人們依然熱愛逛街,實體經濟的魅力并未衰減。所以,未來實體店鋪依然是零售,也是快時尚的主戰場。而目前,快時尚的主要擴張模式無外乎兩種,即:開大店、多開店。
ZARA,H&M始終秉持快時尚早期風格,均以大店模式擴張。
多店模式如KM,在店鋪面積方面較老牌快時尚有縮減,錯峰布局,抓住大店無法覆蓋的,大品牌無法下沉的市場瘋狂擴張。雖然較之前的單店60家店鋪的增速有所遲緩,但據業內傳聞2017依然是KM的戰略擴張年,來勢洶洶。
至于拼命想甩開“快時尚”名號的優衣庫,還有鐵了心要走生活格調路線的MUJI,前者開始了一些別扭的嘗試:包括略顯生硬的大面積宣傳廣告語,以及讓人完全看不懂的方言廣告,好在產品和服務仍有保障。而MUJI,則在打造生活方式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為什么消費升級的大勢對快時尚影響甚微?
“過了30歲的80后們對質量的需求逐漸超過曾經對新鮮的渴望”,外界用這類原因斷定快時尚命不久矣。
然而,消費受眾從來都是有層級的,快時尚的核心消費群永遠是年輕人,成長的80后擁有了更多的消費力和成熟的價值觀,也有了更高品質的社交需求,當然會對服裝產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別忽視了一點,他們不再年輕。
關注快時尚的未來,不是要綁住舊消費群不放,而應該動態關注新的消費群。沒錯,90后,95后,這些年輕活躍的個體,他們掌握著快時尚的命脈。
“消費者的新消費觀念開始覺醒,作出個性及實用性的選擇,越來越厭倦低劣質量的和廉價的商品。越來越多的人們正退出這個不斷消費平庸物品的循環,不再購買廉價的大規模生產的衣服。”
真的如此嗎?空談消費升級,人云亦云,那是逐漸老去的人忘記了年輕時的窘境。
年輕人有什么特質?熱情,尚未建立家庭,熱衷社交,著裝是重要的社交需要;對于穿衣打扮多數屬于摸索期,挖掘自己風格的階段;同時,沒錢。
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想花更少的錢穿著得體,并且在能力范圍內更多地探索個人風格,快時尚是最完美的選擇。款多,豐富,時尚,價低,既然是探索,對于品質的要求自然不會那么高企,而時尚的設計,是每一代的年輕人都爭相追逐的。
危機依然存在,但這不影響快時尚占領未來。
對于商場方來說,曾經,快時尚大牌是絕對吸粉的靈丹妙藥。但今非昔比,選擇有很多,快時尚餐飲、新娛樂業態、場景商業、生活方式生態圈的崛起,商場方越來越有動力向曾經占過大便宜的快時尚品牌收取更高租金。即使個別快時尚大牌曾拿到1-1.5萬元/方左右的裝補,但在目前時尚零售低迷的時期,早前店鋪盲目擴張、店鋪面積過大、租金昂貴正帶來嚴重的危機。
快時尚品牌當前的發展速度確實表現出逐漸放緩,在奢侈品減價、境外購物興起、輕奢流行、潮牌逆襲、設計師品牌崛起的情況下,快時尚品牌的存在感及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競爭力看似正逐步降低,有人說這是盛極而衰,而這只是自然發展規律,盛極之后進入暫時的調整期和穩定期。
年輕人依然年輕,線上線下之間的鴻溝逐漸消失,未來的快時尚仍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間!
來自:品牌服裝網(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