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模式紅遍全國。在這些特色小鎮中,有些可能會成功,而有些卻注定失敗。本文,飆馬商業地產結合如今成功和失敗的鄉村旅游、特色小鎮案例,來詳解尤其是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的特色小鎮而言,如何打造引爆點吸引客流。
一、區位與IP。
烏鎮的操盤手陳向宏曾表示,特色小鎮的成功,40%因素在于區位。經濟學家葉檀也表示,貧困地區無法建立特色小鎮,這不是歧視,而是經濟規律。連飯都吃不飽,或者吃的非常粗糙,怎么可能追求精神文化產業層面的獨特性。
如果烏鎮在窮鄉僻壤,沒有黃金半徑的消費群體,即使陳向宏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成功。從這個角度說,陳向宏的北京古北水鎮項目成功概率也很高,其次是珠三角的遺產類度假旅游項目,而貴州的長江村項目可以看作是一次押寶,除非他能夠打造出類似于大理這樣的特色城市。
然而,區位、經濟優勢雖然非常重要,但其實是可以通過大規劃、大景觀、大文化,憑借抱團或者其他方式,形成景區級“IP”,依然可以趟出一條道路。
比如江西婺源,傳統意義被當作景區。但從本質上說,依然是鄉村旅游,或者說是特色小鎮集群。
其區位相比于烏鎮或莫干山,區位優勢較弱,單獨拿出來任何一個來打造,都無法形成影響力。但他們通過集體抱團發展,形成一個超級強悍的獨立IP。截止2015年年底,婺源擁有5A級景區一家,4A級景區12家,是全國4A級景區最多的縣,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3A級景區。
這種抱團發展,形成景觀帶、產業帶,從而制造超級影響力,把門檻半徑延伸到全國,對于不發達地區的特色小鎮打造非常具有借鑒意義。
除此之外,非經濟發達地區的特色小鎮,更要有大視野,主動去借勢大景區,或者與當地宏觀發展相吻合。如此,可憑借規模,形成“景區級”IP和超遠門檻半徑。
二、文化與資本結合的運營模式。
文化與資本的運營模式“軟實力”就是決定其成功的內因。
比如在烏鎮,最早由政府主導,后引入上市公司“中青旅”開發古鎮旅游,到如今向全國復制烏鎮模式。
烏鎮的模式,從政府主導修建,到2006年引入上市公司“中青旅”開發古鎮旅游,到此后向全國復制烏鎮模式,烏鎮既是文化運作模式,也是資本運作的成功案例之一。另外,對原住民的信用約束,最高層面則是社區化的自治管理。一方面是充分拿捏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的關系,比如在打造烏鎮時,既能看到傳統江南水鄉的元素,還能夠讓都市人享受到現代化的條件。另一方面,是充分發揮資本的力量,按照純商業的邏輯去包裝、運營、推廣文化。可以說,烏鎮即是文化運作模式的勝利,也是資本運作成功的案例。
此外,特色小鎮的運營模式不僅是指對外經營,更包括對內和原住民的關系。小鎮里的原住民與游客,都能在傳統的外觀中,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這種分寸很不好拿捏。這其中既包括利益共享、信用約束、社區自治,也包括田園回歸、文化復興等多個層面和維度。
可以說,與原住民共同發展進步,即是特色小鎮或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重要依托。
三、有實力的操盤手。
相比區位、運營模式這些因素,強有力的操盤手非常關鍵,但在過分強調“組織”的文化中,這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其實,每個成功的特色小鎮和鄉村旅游點背后,都有一個強有力的操盤手。比如烏鎮的陳向宏、袁家村的郭戰武、山東中郝峪村的趙勝建等等。
鄉村旅游發展的特殊性,決定了一個成功的操盤手,既要對文化有著充分的理解、對資本運作駕輕就熟、對運營推廣得心應手,還要能夠接地氣,既能夠尊重鄉村的規則,又有足夠的手段和魄力去打破舊有的規則。
比如陳向宏,在打造烏鎮的最初四年中,全國比較缺乏有經驗的團隊,為了最大程度上保留烏鎮的文化,他親自畫建筑圖紙,連樓梯怎么建、窗戶朝哪開,垃圾桶應該什么樣,都事無巨細地一一畫出來。
再比如袁家村的郭戰武,在袁家村還未成名前,街上商戶生產的產品銷售不出去,怎么辦?他和村委會決定,商戶只管生產,村里給發工資,生產出來的商品免費送給其他商戶,并且往西安城里送給客人。
正是這樣的氣魄和膽識,才使袁家村度過最初的困難期,逐步積累口碑,直至如今成為全國村長考察的必備站點。
如今鄉村旅游和特色小鎮的發展已呈燎原之勢,這過程中也出現了許許多多迥然不同,但又殊途同歸的模式,但不管任何模式的佼佼者,這三項都是必備因素,值得所有從業者去深思探究。
文章來源:大地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