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已至,回顧已經收官的2016年百貨業,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百貨巨頭持續關店,尤其外資百貨節節敗退,業績不斷下滑;另一方面,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多家實體零售業在關店之余開始逐漸轉型。
業績下滑頻傳關店
鐵打的地段,流水的店。關店,或意味著悲情退出,或意味著斷臂自救,或意味著重心轉移,或意味著斡旋調整。不管是刻骨銘心的教訓還是以退為進的戰略,時代確實已經變了,全球范圍的零售大洗牌正在上演。
剛剛進入2017年,梅西百貨便宣布將在今年關閉100家門店。其實,洋百貨在中國斷臂求生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百盛集團,繼關閉位于北京東四環的店之后,太陽宮店也遭集團甩賣。
英國“老字號”瑪莎百貨更是關閉了位于中國內地的10家店鋪,徹底放棄中國市場。據其財報顯示,瑪莎在上一財年,共在10個國家市場收入1.71億英鎊(約14.37億元人民幣),虧損則高達4500萬英鎊。
華堂商場也在去年4月、11月分別關閉了北京右安門店、十里堡店,以及三里屯店,華堂亞運村店也是虧損狀態。華堂官方證實持續虧損是關店的主要原因。
廣州本土百貨的日子也不好過:去年12月30日,廣百股份宣布提早與高德置地解約,營業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風尚廣百”正式撤場;11月,記者發現光明廣場摩登百貨一至三層基本搬空,摩登方面透露,該店將調整業態,改成獨立店鋪招租的“摩登名店城”;8月,在租約未到期的情況下,天河城百貨突然撤出五號停機坪,短短4個月后,五號停機坪北區重新開業,原來的百貨面積改為跨境電商店及餐飲區;5月,西塔裙樓友誼百貨縮減營業面積,越秀房托收回四樓、五樓整層和負一樓部分共約1.38萬平方米的面積重新裝修,改為餐飲、生活便利類配套,而在國金店縮減面積前,友誼商店的正佳分店已縮減了2/3的面積,騰出空間給海洋館、Linefriends咖啡等。
然而,問題在于,斷臂并不一定能自救。2016年的百貨業,似乎仍沒有觸底。根據聯商網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涉足百貨業的57家上市公司,77%的公司營收下降,75%的公司凈利潤下降,67%的公司營收與凈利潤雙降。
難道百貨這種存在了上百年的業態,已是垂垂老矣要被時代所淘汰了嗎?究竟怎樣轉型才能自救?
百貨該如何轉型?
利潤大幅下滑、電商沖擊、生產供應鏈滯后等是國內外零售商大量關閉門店的主要原因,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各零售商都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加強自身品牌的創新和運營,打造線上線下的平穩生態,助力自身品牌的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在多種業態并存的市場上,百貨業“躺著就把錢賺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消費者需求漸趨多元化、細分化,作為一個存在一百多年的老業態,百貨業必須順應趨勢,適應新的市場環境,積極轉型。
廣東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表示,傳統百貨講究全覆蓋,大而全,但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傳統百貨未來要增強體驗及產品特色。總括來說,就是要從大眾到小眾,從通用到個性,從普遍到特色。
有百貨負責人表示,在網購的沖擊下,未來實體店除了單純的購物功能外,更應該是一個體驗中心,是一個社交平臺,是感受人和人之間情感交流互動的地方。
事實上,傳統百貨也在積極轉型。以廣百為例,一、二線商業資源過剩,廣百股份積極拓展三、四線城市,但有業內人士認為開店模式要改變,從過去的大而全向精品化轉變,首先剔除的是電器、超市,將一些特別適合百貨的業態如化妝品、男裝、鞋履等做精做專業。
融合線上擁抱新零售
盡管實體零售業整體表現疲軟,但是隨著互聯網紅利期的結束,線下已經成為新的商家必爭之地,實體零售巨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2016年11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從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三個方面明確了實體零售企業創新轉型的9項主要任務,定調實體零售轉型。
根據同期國務院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37470億元,同比增長25.7%,增速下降5.9個百分點。線上增速的放緩,令電商平臺紛紛尋求新出路。2016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在此背景下,零售業價值重構的轉型風口已至,零售巨頭必將形成另一種新零售模式,帶動零售產業升級,激發經濟新動能。
雖然目前業內對“新零售”尚無明確的定義,但從各大企業的動作中可以窺見一斑。阿里巴巴對蘇寧、日日順、銀泰等線下零售、物流公司進行投資布局,尤其在與銀泰合作后,茵曼、七格格等近40個淘品牌入駐銀泰,如今這些淘品牌以實現貨品、價格、倉儲、物流、結算線上線下的多重融合,另一方面也為阿里巴巴吸引更多的用戶和訂單。與此同時,亞馬遜全球開店,京東等電商平臺也積極尋求與永輝等線下商超的合作。
就在電商巨頭紛紛將觸角伸向線下,實體零售業也開始擁抱“新零售”,2016年10月沃爾瑪增持京東股權至10.8%后,雙方宣布聯手“雙11”大戰,這也是沃爾瑪首次征戰“雙11”;據沃爾瑪發布的第3季度財報顯示,沃爾瑪在中國的總銷售額增長了4.2%,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董明倫認為這一增長與京東的深度戰略合作有所聯系。同年10月,沃爾瑪以5000萬美元投資新達達共建O2O物流渠道。
身陷關店迷途的百盛集團也在進行戰略改革,宣布將不斷優化網絡渠道;老牌家電連鎖企業國美也在成立30周年之際搭上“新零售”的順風車,表示將依靠集團線下資源,已在2015年上半年將全渠道戰略升級為線上線下移動端等多渠道互融互通的全零售模式。大潤發更是已經推出首個名為飛牛優鮮的“新零售”項目,主打線上線下高度融合,探索基于門店發貨的O2O新業態。
值得一提的是,1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私有化銀泰商業,銀泰目前運營29家百貨店及17個購物中心。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經濟沒有實體和虛擬之分,只有新舊之別,阿里巴巴集團正與線下零售商共同重構傳統業態,創新用戶消費體驗,用實際行動擁抱新零售所帶來的長期發展機遇。據統計,截至2016年9月底,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零售平臺的商品交易額中78%來自移動端。
黃文杰表示,在渠道方面,消費者不再端坐家中計算機前消費,而是以手機隨時隨地購物,這種新的消費模式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創造機遇,線上巨頭紛紛布局線下,包括傳統百貨在內等線下零售也要積極擁抱互聯網才能避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