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體育培訓機構、草根賽事將目光瞄向了購物中心和商圈,在網購搶占了商圈客源的今天,體育+商圈的模式,能否帶來雙贏的效果?
圖片來源互聯網
體育培訓的生意越來越大,從業務維度上看,由青少年用戶逐漸發展至成年人用戶,而從培訓地點的選擇上來看,培訓機構也從最早的培訓中心、體育場館,逐漸將目光瞄向了購物中心和商圈。
與此同時,除了體育培訓外,一些草根賽事也開始嘗試在購物中心等人流量較大的場景里舉辦。在網購搶占了商圈客源的今天,體育+商圈的模式,能否帶來雙贏的效果?
體育培訓前景廣闊,但場地限制不少
根據智研咨詢的統計,截止2015年末,國內0-14歲人口為2.27億人,7-16歲人口超過1.7億人。與此同時,面向少兒的培訓行業每年以超過15%的速度增長,在2015年,少兒培訓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000億元,而從中商產業研究院的預測來看,這個垂直市場的規模超過3800億,并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21年,中國少兒培訓市場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在這些增長的份額中,體育類培訓將成為主流。
但長期以來,培訓行業在尋找增量的過程中,都曾遇到場地供給不足、地租增幅大等問題,阻礙了整個培訓市場的發展。正因為如此,不少商業培訓機構將目光瞄向了購物中心,無論球類運動還是新興的冰雪運動,培訓機構在大中型購物中心里招生授課也逐漸成為行業常態。
事實上,體育+商圈的模式探索早已經在歐洲興起,類似壁球、攀巖這樣的依賴場景項目,從培訓層面到賽事層面,都與大型商場有著緊密的合作。
從亞洲的范圍來看,新加坡的Kallang Wave Mall將水上運動、游樂項目與大型商場進行結合,解決了夏季高溫時期消費者參與水上活動的難題,并將其吸引到購物、餐飲的商圈。
這樣的發展方向,有一條嚴謹的邏輯線。購物中心能為培訓機構提供地段不錯的場地,促進客流量。而體育培訓的入場,也能進一步刺激購物中心的人氣和消費。尤其是對產品價格敏感度并不太高的兒童以及父母用戶。
因此,購物中心也愿意用更低廉的場地租金來吸引培訓機構。在接受生態圈采訪時,萬國體育總裁張濤就曾表示,體育培訓應該找到與商圈互贏共生的關系。
而除了體育培訓之外,體育娛樂項目、草根業余賽事也不斷被購物中心所接納,這背后反映的,是當下國內商業地產轉型引發的連帶效應。
“商業地產面臨過剩的現狀,亟需進行結構調整,”中國商業地產聯盟秘書長王永平在接受《經濟日報》的采訪時表示,體育進入商業地產領域的“混搭”狀態,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
鎖定消費核心區域,地理位置讓商圈成為香餑餑
根據生態圈的了解,從受眾來看,在這些大大小小的運動培訓機構中,很大一部分面向幼兒用戶,幼兒業余體育培訓并不需要過于完整、復雜的訓練場,加之培訓機構也需要視租金來控制成本,因而租下場地基本都不算大,但愿意選擇一些地理位置好,周邊用戶來此消費方便的地段。
在青年路附近的一家大型購物中心里,圈哥遇到了不少陪孩子學習體操項目的家長。四五十平米的占地能滿足七八個孩子同時上課學習,據教練員介紹,這些孩子的平均年齡不超過六歲。
“孩子體質弱,來這里學學武術,”家住長楹天街附近的趙月告訴生態圈,自己的兒子今年五歲,雖然還沒上學,但參加體育相關的培訓課程已近一年。
對于孩子的學習成長,家長的考慮有很多,而選擇購物中心的培訓機構的初衷也十分簡單,地理位置相對便利,“這個地方離家近,在這學了也快一年了,”趙月表示。
在北京等大城市高昂的出行成本之下,區位優勢得到加倍凸顯。而除了位置優勢,在如今霧霾肆虐的環境下,室內運動場的價值也逐漸被重視起來,在許多運動場館火熱的同時,人流量較高的購物中心也在不斷吸收著草根賽事。
近期信中利與移動場館供應商勞斯伯格的合作,以及北京體育文化產業集團對約頓氣膜館的注資,都希望解決大眾運動、培訓場館不足的問題。
“擴大場地有很多方式,但商場和購物中心是絕大部分培訓機構都想進入的,”強棒未來CEO孫嶺峰向生態圈表示,對于培訓機構而言,擁有位置優勢雖然只是第一步,但這已經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資源。
雖然優勢明顯,市場需求極大,但購物中心的租金并不低,“北京的購物中心租金大約在15-20元/每天每㎡,”齊動力的創始人張巍介紹。據了解,這個價格大概是一般場館的5-10倍。
而有了低齡兒童為目標,購物中心在周邊設施的設置上無疑會繼續跟進,與此同時,體育培訓也促進了商場兒童用品和餐飲的消費,據生態圈采訪的幾位家長表示,在培訓課程結束后,兒童服裝、玩具等成為他們的購物重點,此外在餐飲方面的消費也基本成為慣例。
商業地產轉型,體育成為催化劑
在此前的文章中,生態圈曾提到,隨著中國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升級和電子商務的對傳統商業的革新,傳統的百貨、大賣場紛紛倒戈向購物中心轉變,前者是以產生終端購買行為為服務內容,而后者則是提供多樣化生活方式選擇為服務內容。
購物中心正在逐漸成為社區居民的生活活力中心與能量補給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體育培訓產業幫助購物中心增長客流,也能夠刺激兒童商品和餐飲的消費,事實上這種業態的出現,也源于購物中心的擴張和轉型的目的。
回顧去年社科院發布的《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16—2017)》報告,不難看出,百貨店陷入倒閉潮,并且倒閉潮有加劇的趨勢。
“同樣五公里之內有兩家購物中心,有體育培訓的那家就會更受歡迎一些,”齊動力創始人張巍告訴生態圈,無論是體育培訓還是舉辦草根賽事,注入體育內容后的商業中心都呈現出更強的用戶黏性,因此很多購物中心也需求體育培訓等多元化的功能進入,其中也不乏降低租金的合作方式。
眾體無限是開設在崇文門國瑞購物中心的一家休閑體育公園,其中包含棒球、籃球和少兒體能訓練等一系列培訓和娛樂場地,其總占地規模達2500平米,經營模式類似于大型商場中的美食廣場,但絕大多數都是體育培訓和娛樂行業。
“有10家做體育的,項目豐富也吸引了不少人,”作為最早入駐的培訓機構之一,鈦棒球創始人朱鶴表示,較高的獲客率和人流量是他較為看好的,12元的租金雖然高,但他也表示對盈利充滿信心。
“中國的運動消費正在加速升級,從過去以體育用品為主導的消費,逐步轉化為高體驗、高參與的場景消費,”在與索福德體育的合作中,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表示。
體育會成為商業地產的核心嗎?
以借助體育力量轉型的萬達為例,王健林在2016年初的萬達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明確指標:地產銷售目標從1600億下調到1000億,降幅近40%,而在今年的年會上王健林提及,萬達2016年的營收為2549.8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兒童娛樂增長137.8%,旅游產業增長37.1%,電影產業增長31.4%,體育產業也有9%的增長。
但像萬達這樣由地產企業順利轉型至第三產業的巨頭,目前依然還是少數。
行業看好“體育+商業地產”的合作模式雖然容易形成,但也有不小的潛在危機。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在大部分體育主題的商場和購物中心里,體育只是其整體業態之一,占比不會超過20%。
“其實這個業態很容易破掉,”張巍給出了自己的擔憂,“商場是在做綜合體,但體育培訓的業態以后可能會出現在公園里,當其他地方越來越好的時候,肯定也會去發展戶外活動和體育培訓,類似的還有餐飲等等。”也因此,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培訓機構和體育公司開始搶占“商業地產空間”的狀態。
實際上這樣的思維不無道理,而兩者合作的方式不但降低場地成本,也幫助那些體育公司和購物中心盡快前進。但實際上,用速度盡快擴張,然后搶占市場以求形成規模優勢的方式,并不穩妥。
一位地產人士表示,“商業地產空間”的成本是永遠存在的,而當某體育公司和一家大型商業地產達成了深度合作,這也就堵死了其進入其他商業地產的路,壁壘因此難以建立,生存的優勢無關乎資源的搶占,體育培訓和草根賽事的生意,或許更在于內容和IP。
不過,商業地產也不止購物中心和商場,此前萬國體育曾提出Sports Mall的模式,以擊劍、游泳、自行車為運營核心的萬國體育中心,目的并非通過體育帶動其他消費,而是意在打造以孩子的體育培訓為主的家庭一站式消費中心。
來自:體育產業生態圈(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