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蒙眼狂奔的體育產業遭遇到了資本寒冬。在新年賀詞中,習主席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干。其實對體育產業也是一樣的。始不垂翅,終能奮翼。新年的扉頁已經打開,實干是最醒目的字眼。2017年,把握這6大趨勢,加油干吧!
VR依然火熱,可穿戴設備引領體育科技
作為升級體育運動的平臺,體育科技發展的趨勢一直是眾人關注的焦點。那么在2017年,體育科技會在哪些方面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呢?
首先要說的還是VR科技。在2016年,VR在體育領域的風頭正勁。NBA與NFL紛紛聯手NextVR公司試水VR轉播,說明了這項科技終于從圖紙走進了現實。然而諸如NBC在奧運會嘗試的VR轉播,其用戶體驗和影響力都沒有達到預期。
在2017年,VR轉播將從構架技術平臺轉換至產品開發、交互體驗升級這一維度。在國內,像暴風、微鯨這些押寶VR科技的公司,也會繼續緊跟國際潮流,在體育轉播領域繼續拓展市場。與此同時,VR模擬培訓、VR體育游戲,也將繼續升級。
易觀智庫《VR+體育三大主要應用方向》
另一方面的體育科技趨勢,就是可穿戴設備。在經歷了前幾年的混沌大戰后,隨著用戶使用可穿戴設備的邏輯逐漸清晰,一些市場的偽需求顯露。在2017年,可穿戴設備的整體趨勢將是細分化、差異化。類似蘋果與Nike這樣各取所需,各自發揮自身產品長處的合作將越來越多。這也讓一些小而美的可穿戴設備公司面臨十字路口的抉擇。是繼續精耕小眾市場?還是聯手巨頭孤注一擲?
市場研究機構CCS Insight預計,2020年智能穿戴設備的年銷量為4.11億臺,總價值達到340億美元,而這其中運動細分市場的設備將占到1.87億臺。該機構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智能運動穿戴設備的年銷量為6100萬臺,按照他們的預計,在未來的五年里,運動智能裝備的銷量將翻3番。
CCS Insight的預測
經過10年的探索和發展,可穿戴運動設備的市場已經度過了產品生命周期的準備期,而來到發展迅速的增長期。隨著大眾對于運動、健康的訴求,以及移動端App更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運動穿戴設備將逐漸成為電子產品消費的主力軍。
除了VR、可穿戴設備這兩大體育科技陣營外,智能場館科技、門線鷹眼科技、球場DBR廣告科技,都是2017年體育科技的發展方向。
巨頭來襲!體育商業化的大勢所趨
2017年,全球體育的商業化趨勢將是合作與合并。著名的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體育預測,未來體育產業中的發展基于更加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而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體育產業將會有更多的融合。
2016年,UFC、F1這兩大頂級體育IP以令人咋舌的價格被新東家買走,證明了優質體育商業化項目的巨大價值。而致力于美國大學體育營銷的 Learfield 也賣出了10億美元,更是說明了體育稀缺資源的寶貴。
在國內,像萬達體育聯手FIFA、FIBA、世界羽聯,阿里體育聯手國際拳聯、國際泳聯這類的合作將會更加頻繁。通過體育+商業打出品牌發展的組合牌,將是2017年的主流趨勢。
像盈方、MP&Silva這樣的知名體育轉播、商業開發、轉播、營銷公司,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在2017年初,關于西班牙的體育巨頭公司Mediapro的收購結果將會水落石出,這個手握西甲海外轉播分銷權的公司,會最終歸屬法國的維旺迪?美國的自由媒體?還是一家來自中國的體育巨頭?
亞馬遜、推特、Youtube在2016年紛紛入局體育賽事直播,Intel史無前例地設立體育投資部門,Airbnb贊助里約奧運會,Uber頻頻利用體育營銷來拉攏用戶。
未來的一年里,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商業巨頭,將會越來越頻發地利用商業化、職業化體育這個武器,以此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體育贊助將大眾化、數字化,并走向電競
相比10年前,甚至5年前,中國大眾面臨的娛樂選擇更多了。
作為新的生活消費中心,體育從簡單的大眾傳媒成為了新的聚合受眾的形式,它部分替代了電影、娛樂的功能,將成為新的讓品牌真正觸達最廣泛消費者的利器。
進一步來看,作為新的連接介質,不同體育類目天生具有的某些特質,諸如拼搏、力與美、不可預知、優雅等,可以作為“內容營銷”的賦能,在2017年被重新認識。
從體育素材傳播的升級角度來看,“直播”和“社媒”必定成為體育贊助鏈條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直播平臺在2016年火爆無須贅述,但其更多是被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被認識——相比于請來體育明星、轉播體育賽事,如何真正通過這個新形式去營銷品牌,找到體育-直播-品牌 間的最好結合點,將成為2017年的新命題。
社媒與體育的緊密連結之趨勢已在國外泛濫,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博也在去年年底(轉眼2016就是去年啦),實現了與NFL在賽事轉播上的合作,這樣的形式將在2017年大篇幅出現。
從數字技術的進步來看,對體育贊助的影響也非常明顯。諸如贊助易、我要贊這樣的公司已經在國內致力于體育贊助評估;新的視頻技術、LED廣告不斷涌現;舊場館數字化翻新。
更多關于體育的消費、贊助和行為將被數字記錄,企業和營銷方可以通過這些做出贊助評價、廣告植入——這是中國體育產業精細化運營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它會讓更多卷入體育產業的受眾、品牌認識到體育的商業價值。
電競的崛起,將帶來一個全新的體育贊助領域,很多一線品牌已經在2016年攜手電競,就在行文之時,體育總局信息中心主辦的國家級電競大賽正在熱戰。
對體育贊助而言,盡管電競發展呈現迅猛之勢,但許多元素仍然缺乏認知、有待開發,比如電競戰隊、明星、文化,這些都是傳統體育贊助中重要的部分。試想如果像NCAA一樣,每個大學、地區、省市有屬于自己的電競記憶與文化,這將會徹底顛覆這項運動在中國的商業價值和社會認知。
體育版權鏖戰正酣,付費探索道阻且長
在2016年,5年80億砸下中超的體奧動力,將中超版權作價2年27億轉給了樂視體育。而NBA新媒體版權方騰訊體育,也加碼2億,拿下了NBA聯盟通全場次版權。更令人咋舌的是,蘇寧力壓群雄,搶下了2019年開始三個賽季的英超版權,據傳價格達到了驚人的7.21億歐元……
進入2017,最受關注的一單版權談判自然是CBA。在CBA公司成立,逐漸實行管辦分離的情況下,業內人士對CBA版權給出了多種版本的預測,普遍看法是5年40-60億元,也有人認為,CBA5年版權價格甚至會超過中超的5年80億。
此外,2017年也會開始對2018年周期歐冠版權展開談判,在市場格局逐步確立的情況下,每一個IP的歸屬都格外引人關注。而巨頭們對西班牙公司Imagina的追逐也體現了對西甲版權的熱捧。
版權費高漲的同時,付費道路的探索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國內許多體育版權主導者相信,付費是行業發展的必經趨勢,是教育體育消費市場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想要讓用戶心甘情愿掏出錢來購買會員,提供讓用戶滿意的優質服務才是關鍵。從節目的策劃到內容制作再到解說——精細化運營,或許會是各大體育媒體巨頭在2017年的重點。
中國付費體育的市場從未如此熱鬧,探索者的身影從未如此一往無前。“版權+付費”這個維持西方體育世界運轉的邏輯,能否在中國順利落地,也將決定體育產業在中國究竟可以達到怎樣的高度。而移動化等趨勢下,西方體育賽事收視率下滑等跡象,也給中國體育產業提前敲了一記警鐘。
2016年的體育版權與付費,有千金一擲,也有曲折前行。2017,我們不期待大數字,我們期待的是更好的觀賽體驗。
體育消費成體育產業題中之義
體育消費正在逐漸成為體育產業的題中之意,2017年,誰能真正帶來體育消費,促進消費升級,誰才能真正弄潮濤頭,立于不敗之地。
其實,對體育消費的熱捧并非新概念。2014年國務院“46號文”的題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從“加快體育產業”入手,落腳于“促進體育消費”。而2015年的85號文——《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又對發展體育服務業、促進消費升級做出了進一步的指示。
2014年,有過體育消費的人占39.9%,全年人均消費926元,相較西方國家仍有長足的進步空間。體育“十三五”規劃中,同樣給出了體育消費的目標值:體育消費額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過2.5%。伴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作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手段的體育消費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從2016年來看,線上體育消費遇到了不少困難,無論是O2O、賽事版權的會員費用、體育電商還是可能會打開的互聯網售彩大閘,都需要通過與需求結合、與線下結合,再利用互聯網的規模效應,帶動爆發式增長的體育消費。
而線下消費則有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2016火熱的體育培訓、得到了政策助推的健身休閑業(3萬億規模)與體育旅游(1萬億規模),都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拉動更多的體育消費。在這其中,冰雪運動、山地戶外、水上運動、汽摩運動、航空運動等項目有望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王健林說,發展體育不看面子,要看銀子。誰能真正讓用戶把銀子掏出來,進行體育消費,誰就能在2017年活下去,活得精彩。
體育產業人才格局將出現變化
需要承認的是,短期內,諸如體育產業缺乏實操型人才、易劍東教授指出到2020年缺乏的170萬體育產業人才的問題并不會被迅速解決。
人才的貧瘠是一個行業真實發展狀況的原始反應,是并非資本和政策可以完美處理的問題。
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趨勢可以緩解人才危機,甚至將體育人才問題引向另一個維度。
跨界人才喊了許多年,在2017年更加精細化、商業化的體育產業面前,人才將真正得到體育品牌、公司的重視,這也意味著回報的增加,跨界的趨勢將會更明顯。
體制的變化也是破局之道,事實上,一些原在體制內的官員已經開始走出體制,這些人才的優勢在于政府資源和環境的熟悉,他們一旦走出體制,往往具備很強的執行能力。
致力于此的培訓機構可能會為國內體育產業輸出第一批人才,雖然質量有待考察,卻是解決近渴的重要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針對于中、底層體育行業人才培訓的機構出現,將是行業的一大福音——填補每年30萬人才的缺口,對學院體系而言難度太大。
體育產業眼前的茍且和五萬億詩和遠方在互相拉扯,最終圍繞人才形成了一個森然黑洞,這個黑洞不會永遠存在。
做新年趨勢預測挺難,因為一旦預測不準,一年之后就會被啪啪打臉。而做趨勢預測又是容易的,因為終究只是動動手指而已,最難的部分還是在于執行。
究竟中國體育產業能有怎樣的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2017年會是什么模樣,其實還是要看體育人們如何努力踐行,做出了怎樣的商業決策,進行了哪些商業創新——如何“擼起袖子加油干”!
習主席在新年賀詞中說,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天上不會掉餡餅。新任體育總局局長茍仲文在新年獻詞中說,體育是神圣的,對于每個中國體育人而言,體育是可以作為人生追求的一項事業。
新年的扉頁已經打開,實干是最醒目的字眼。2017年,把握這6大趨勢,加油干吧!
文章來源:體育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