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零售百貨們不再迷戀“大”和“多”,出現更加靈活和市場集中型商業形式。
“互聯網永久地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方式”已經是老生常談了,這種沖擊下,傳統百貨商店正在經歷關店潮,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零售店的反擊,Amazon Go 商店讓你隨買隨走,Gentle Monster 把店弄成了美術館,據說紐約美食中心 Eataly 將會提供消費者在超市里種菜的體驗……
不管怎么樣,零售店不會消失,他們正在找到符合這個時代的道路。
日前,Fastcompany和零售專家,分析師、科學家以及市場營銷者總結了 4 個零售趨勢。你可以來看看對不對。
1.“大盒子”百貨店(Big box stores)變得更小更細分,免下車商店也會更加普及
“我們一直認為越大越好,像是超級店鋪、超級中心。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想法正在改變,品牌開始關閉店鋪,重新考慮他們的足跡。”趨勢預測中心WGSN 的零售編輯 Sidney Morgan-Petro 說。
零售百貨們不再迷戀“大”和“多”,出現更加靈活和市場集中型商業形式。美國第二大零售商 Target 在大學里新增了很多相對小型的商店,2015 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開業的 TargetExpress 是 Target 在美國 1800 間店里最小的,1000 平方米左右,銷售針對大學附近人群的產品,像衣架、熨斗、拉面等。另一種商店 CityTarget 則集中服務市中心辦公人群。
除此之外,郊區的“大盒子”店,將會同時用作倉庫和免下車的商店。有傳言說亞馬遜正在考慮一種倉庫-店面結合的模式,配送中心會同時用作“免下車”商店。Morgan-Petro 指出,“這種形式在英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Tesco 在幾年前已經這么做了。有時候亞馬遜做了點什么,什么反應都很大。”
2.服務還是會把人拉回實體店
我們可以看到品牌在提供更多的附屬服務增加實體店的價值,比如賣網球的提供球拍修理服務。換句話說,人們去實體店更多是為了服務而不是產品。
餓了嗎、美團等外賣服務解決了效率的問題。但即便是快餐,實體店也有存在的必要。“輔助設施是零售店里增長最快的一部分”,Forrester 前零售分析員和零售戰略主席 Sucharita Mulpuru 說。比如突然出現在麥當勞的自動點餐機。
未來人們會更需要更細致的服務型商品,在賣商品的同時,可能推出吸引回頭客的服務才是核心競爭力。
3.關于“方便”和“體驗”的選擇題
要么方便到不用占用你任何時間,要么能給你極致的體驗,關于消費,沒有人喜歡不溫不火。
麻省理工教授、設計師 Carlo Ratti 說,“一方面,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電子服務(理想情況是移動 app)買像衛生紙、香皂、牛奶這樣的日常用品。另一方面,我發現體驗性購物的繁榮。想一下挑選新鮮的農產品:我們總是很享受去可以觸摸和聞到的實體店。反過來說,商店也越來越注重提供給我們獨一無二的體驗。”
又比如在各個行業越來越流行的綜合型店鋪。你去一家實體店,可以同時做好多事情:喝咖啡、買衣服、享受 SPA、了解最新的流行資訊。你在一個地方打發時間的方式越來越多,這正是零售商絞盡腦汁為了讓你留下而作的努力。
“體驗正在打敗購買”,Morgan-Petro 認為現在體驗正在“反哺”產品設計,“對服裝公司來說,‘我們如何提供一種體驗’正在被‘ 從出生就與體驗結合的產品’替代。”比如專門為音樂節而生的時尚服飾。
4.每一件商品都有跡可循
你總經歷過在超市里找一個東西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的情況,工作人員也經常不知道蜂蜜味的薯片擺在貨架的哪一層。但是廉價的無線芯片(RFID)可以實時監控每一個商品的位置。
對零售商來說,通常知道自己店里應該有什么,或者賣出去了什么,但他們對整個中間的過程(進貨到售出)一無所知。RFID 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公司已經開始這么做了。時尚品牌像 Rebecca Minkoff 、Zara 都使用了可追蹤標簽,掃一掃便可以輕松了解整家店的庫存情況。
對消費者來說,你可以在 app 上直接定位通道左邊第三層的蜂蜜味薯片,讓“目標性購物”過程更加迅速。想必你已經聽說了“Just Walk Out”的 Amazon Go 無人超市,無線傳感技術不僅定位了商品,也可以讓你自動付款。
于此同時,這項技術可以追蹤到生產鏈前端,并有助于公司挖掘到更深的消費者洞察。麻省理工教授 Ratti 說,“在未來我們將可找到關于一個蘋果的所有信息,它是在那顆樹上生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多少,它有沒有接受過化學處理,以及它是如何運到貨架上的。”
來自:好奇心日報 高雅(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