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已經沒有人懷疑,中國排名靠前的地產巨頭能做到6000億。現在看來,恒大萬科碧桂園三巨頭,是最有可能的。
已經沒有人懷疑,中國排名靠前的地產巨頭能做到6000億。因為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排名靠前的幾個地產巨頭所占市場份額可以超過6%。以2016年中國10萬億新房市場來計算,6%已經是6000億。現在看來,恒大萬科碧桂園三巨頭,是最有可能的。甚至有預測認為,他們中有人2017年就能做到6000億。
現在的疑問是:到底誰能做到6000億?做到以后會不會盛極而衰?和許多人樂觀地認為“強者恒強”不同。明源君認為,在從3000億通往6000億的道路上,巨頭們至少需要過4關,每一關都有眾多危險,需要小心提防。
能力關
擴張速度超過能力
吃下去也有可能吐出來
明源君認為,再好的房企,其能力都是有邊界的,一旦擴張速度超過了能力,就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一 發展過快,透支未來的發展空間,慣性難以維持,反被群狼彎道超車
許多房企現在的發展,仰仗的是一種慣性。舉例來說:
1、企業拿到的土地,獲得的授信等等,是持續增加的,保持這種趨勢,一切都可以繼續,而這種趨勢一旦中斷,資金鏈等反而可能出問題;
2、企業的區域高管,雖然沒有升職,但區域規模一再擴大,其個人收入不斷增長,也就不想跳槽了……
但是,巨頭在行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一定是有天花板的。假設天花板是6%。一旦過早碰觸到天花板,規模連年下降,那么,企業內一定會出現比較大的危機。這個時候,現在的做到500億、1000億的房企,可能也做到3000億了,他們保持著高增長,各種資源反而會向他們集中,最終幫助他們實現彎道超車。
二 無法找到合適的本土人才,外派團隊水土不服
未來房企的擴張,大部分將是通過收購來實現的。最好的情況,是所收購的企業的管理團隊氣質與本企業相符,直接留用就好。但一旦不相符,就要換人。換去的人再優秀,也有可能水土不服。明源君下面舉例來說:
首先是可能會有判斷上的偏差。
某知名房企在一座三線城市做樓盤開盤營銷時,散發的海報上出現的是香檳開啟的畫面,結果被當地人普遍認為是賣啤酒的廣告。市場幾乎沒什么反應。
有一家排名靠前的百強,在三線城市的三房產品里設置了一間大書房,并以此來宣傳,結果當地沒有這種需求,反應很冷淡。
2016年,成都南門漲的很厲害、北門還在降價,東西門變化不大。就是因為北門的供需差距很大、而南門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而成都民間一直有一個開玩笑的說法:南富西貴東窮北亂。這種習慣性的東西,不是本地化團隊很難掌握。
其次是對規則的理解。
有些地方搞一二級聯動,掛牌基本是走個程序,地方政府不掏錢就完成了舊城改造,企業也有了相應的利潤。這就是歷史形成的。而外來房企如果堅持招拍掛,一定會遭遇困境。
中國房企進入海外市場,往往對當地的規則和變化理解不足。2011年,某集團計劃在北歐購買一塊土地,按照他們之前的理解,這件事情應該是很容易的。但最終,當地否決了他們的購地要求,項目一擱置就是5、6年。
還有澳洲,因為中國人涌入當地市場,造成房價攀升,從2011年以來,當地已經多次出臺政策,限制外國人購房。
三 管理漏洞導致黑天鵝出現,全國性的負面傳播嚴重打擊品牌
擴張過程中,品牌被大量復制,不管你在全國有幾千個項目,也不管這個項目是你收購的還是從頭策劃的,大家都認為是你家的。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旦一個項目出現大的問題,就會出現全國性的傳播,對品牌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星的Galaxy Note7事件,一個單品造成整個企業的大危機。
地產行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之前某房企巨頭的房屋漏水事件,造成全國性的負面影響。當然這個案例的后果還不太嚴重。
但是,如果出現韓國三豐大百貨那樣的事件,問題就嚴重了:企業董事長因為大樓垮塌事故砸死數百人,全家被抓,還賠出全部家產以謝國人。如果事情到了這一步,企業再想發展就很難了。
利潤關
如果規模擴張后利潤反而減少
風險很大
明源君曾經總結過,從數據來看,2個萬科或者6個恒大,也不如一個中海賺的錢多。
2016年前三個季度,內地房企平均利潤率跌至7.8%;而2016年上半年,這一凈利潤率還有為8.15%;成交相對低迷的2015年,房企同期利潤率也有10.1%。
在A股127家上市房企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的房企達44家,其中10家是主營收入上升,但利潤卻同比下滑。從數據來看,地價太高,是房企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規模大了,賺錢反而少了,這是最大的悲劇。幾個巨頭從3000億到6000億的過程中,是否會出現類似的悲?。?/span>
明源君覺得,利潤率的下降短期內可能無法避免,但下降是否會成為風險,就要看具體情況了。明源君認為,立足利潤增長來做規劃比較安全,如果拋棄了利潤目標,一味追求規模,會很危險。
為什么規模和利潤不可兼得?我們如何思考規模和利潤的關系?明源君曾經做過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6個角度進行思考。
一 規模大到一定程度,規模效應就減弱了
規模在幾百億以下的時候,規模的擴大可以降低采購成本、增強和政府談判的成本等等。就一座城市而言,同一個系列的產品,做第一個項目的時候,需要大肆宣傳,做第5個項目的時候,營銷費用也會減弱。
就總部而言,規模上到500億特別是1000億以后,規模效應就會遞減。最典型的,你不可能因為自己最大的供應商在北京,就把一些建筑材料從北京運到深圳來用,那樣運費比材料本身還貴。同理,在一個區域的規模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規模效應也會遞減。
二 擴張要快,就一定會拿一些很貴的地
1、第一次進入一座城市的時候,屬于戰略進入,地王也得拿。
2、符合性價比要求的只有2塊地,可你今年的規模目標要求你拿8塊地,那么你就得拿6塊性價比低的地。
3、一二級聯動、與政府協商稅收返還高容積率等等……周期很長,等不及。
三 大量用錢,就會借一些很貴的錢
四 要今年的規模,就管不了明年的周期
1、如果財務成本比較高,明知道明年是高點,但是再等一年會增加15%的財務成本,所以必須趕緊賣掉;
2、如果戰略就是追求規模,等一年,今年的規模就沒有了。
五 追求“效率”,就沒法控制建安成本
1、中海是自己設計施工,力圖做到最省最快。其他房企要一味追求規模,就沒辦法自己設計施工,因為自身團隊建設速度是有限的。
2、在營銷賣點和成本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需要經驗的。如果要迅速擴張,就只好用比較高的成本做出質量較好的產品,才能追求去化的速度。
3、要減少變更風險,就得做好標準品,并且在施工過程中精益求精,這和迅速開工迅速開盤的追求本身也是矛盾的。
六 要快速擴張,就得用高回報進行鼓勵,很難降“三費”
營銷成本、管理成本、財務成本,被稱為“三費”,在房企支出中占比也不小。
在產品性價比沒那么高的前提下,想要快速銷售,就必須給營銷人員高提成,給自己的工作人員高福利,才能提高效率。
平衡關
如何讓總部資源發揮最大作用
是超級難題
如何配置總部資源,之前一直是個難題。難就難在,手心手背都是肉,每個區域都想有大的發展。
總部到底有哪些資源?最大的資源當然是便宜的錢。這也是為什么大房企為什么可以吞并中小房企的核心原因。因為他們的融資成本低。
其次還有設計資源,幾個房企巨頭都有自己的設計院,里面一堆博士,可以應對眾多不同的產品要求。至于優秀人才資源、老板的時間資源等等,也都是稀缺資源。
一個區域說自己今年要把規模做到200億,另一個則說要做到400億,你到底支持誰,不支持誰?如何判斷各自的風險?這都是問題。一開始,可能是看大家的報告、方案,誰的更科學合理;后來規模越來越大,更多是是看直覺,哪個區域膽子大,敢上規模敢做承諾,就有可能拿到更多資源。
之前,房企發明了合伙人制度,鼓勵大家奮斗的同時,也是一種對風險的控制。舉例來說,如果區域團隊跟投5%,那么,你要求總部投入10億,你自己就得籌措5000萬,如果虧掉,你就等于沒有了大部分身家。這樣的情況下,向總部要資源之前,大家都會仔細想一想。
在從3000億到6000億的過程中,明源君覺得最難平衡的是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 當區域變成一個小總部,該如何往下授權,總部如何才能有效管控
三大巨頭的許多區域,已經做到200億、300億了,一個區域公司拿出來,都可以進前幾十強。這個時候,區域已經變成了一個小總部。明源君曾看到某區域公司老總門口,排著長隊匯報工作。
之前看起來分散的權力,這時候又開始集中。區域能否再次通過授權、合伙人制度,分散權力和風險?這個是個問題。
如果權力不能分散,之前總部不能了解具體項目的情況,在區域又會出現,造成新的風險。如果區域繼續分權,兩層分權之后,總部是否還能保持有效掌控呢?如果區域持續要求增加權力,是否又會造成尾大不掉呢?
二 區域之間馬太效應在加劇,但是在某個臨界點之后,扶持弱者將能產生更大效益
在某個臨界點之前,根據過去的業績,確定今年的資源分配,是合理的。但是在某個臨界點之后,就未必合理了。在某個臨界點之后,扶持弱勢的區域,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為什么呢?
如果一個很強的區域在某市規模不斷擴大,最終在該地占據了10%乃至更高的市場份額,就很有可能會出現自我競爭的情況,邊際效應遞減。還有明源君上面提到的,區域規模達到一定程度,規模效應就會遞減。
而比較弱勢的區域,在當地所占市場份額有限,有總部資源的強力扶持,反而可以快速上升。
周期關
穿越調控、企業、行業周期
都好像走鋼絲
穿越周期,是每個企業的夢想。如何穿越周期?可能并沒有人完全知道。明源君認為,以今日中國的地產市場而言,房企需要穿越的是三重周期。
一 調控周期,穿越的關鍵在于儲備足夠現金
幾年一調控的政策周期,大部分房企都有準備。但也可能有房企對本輪調控估計不足。
穿越調控周期的關鍵是:你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和信用儲備,可以讓你按照自己的節奏做項目。比如在2年以后,才賣現在已經在開發的項目。如果你的儲備不夠,就必須在低谷賣房,你就很有可能無法穿越調控周期。
二 企業發展周期,穿越的關鍵在于多元化
盛極而衰。是無數企業曾經上演的戲碼。其原因就是上面明源君所說,如果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找不到新的增長點,一旦陷入衰退,其過去的慣性不起作用,就很有可能會一敗涂地。
穿越企業發展周期的關鍵在于:找到新的業務,和新的增長點,而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中國目前做的最好的是萬達,萬達已經不是一家地產公司,而是一家有文化集團、網絡集團、金融集團的綜合公司,其文化集團年收入641.1億,已經可以和地產幾十強的銷售收入比美。
三 行業周期,穿越的關鍵在于從增量到存量,或者進入細分增量市場
明源君已經多次說過,地產行業正在全面從增量轉向存量。
1、二手市場交易額超過新房市場,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有些城市已經出現翻轉。
2、一線開發已經做不了快周轉,如果將來取消預售制度,賣新房利潤未必比經營存量高。
3、存量市場的租金、服務等收入,在2020年將超過10萬億。
4、存量市場業態非常豐富,模式可以很輕,個人創業者都可以做,而且有可能做成獨角獸巨無霸。
未來,專業化將成為趨勢,地產巨頭要么進入存量市場,要么進入增量市場的細分領域,專門做土地經營、專門做地產金融、專門做開發代建。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明源君以后再說……
來自:明源地產研究院 恒嘉(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