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元年來了,阿里巴巴的步伐“根本停不下來”。之前搞出烏龍新聞的大潤發被拋到腦后,阿里選擇的“新歡”是上海百聯。
2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與百聯集團在上海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表示將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高效供應鏈整合、會員系統互通、支付金融互聯、物流體系協同等六個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為消費者提供隨時隨地多場景的新消費體驗。
與此前直接或間接入股的方式不同,阿里與百聯的“聯姻”暫時未涉及資本層面,雙方將會以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定期高管交流等方式全面展開合作。
“阿里巴巴與百聯的合作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一個完全的自由戀愛。”在雙方簽約儀式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透露,在過去8個月中,雙方已經秘密談判了多次。有跡可循的是,2016年末,阿里投資的易果生鮮“接手”永輝超市轉出的2.37億股聯華超市股份,成為聯華超市的二股東,而聯華超市則是百聯集團旗下超市業務的上市公司平臺。
阿里勾勒新零售生態圖
是什么讓百聯獲得阿里的垂青呢?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百聯集團是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擁有的大型零售企業,主要業務涵蓋主題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大型賣場、標準超市、便利店和專業專賣等零售業態。作為中國最大的多元化全業態零售集團,百聯被稱為線下“商業航母”,旗下包含百聯股份、聯華超市、上海物貿、第一醫藥等5家上市公司,在中國200多個城市擁有網點數量超過4700家,其中位于上海的門店就超過3300家。2016年上海百聯實現營業收入850億元,在百貨銷售收入和超市網點方面位居全國第一。
阿里看上了百聯這艘全業態“商業航母”,是因為它能夠在線下為阿里提供各種零售業態的試驗田,但實際上,回顧阿里過去幾年在線下的投資軌跡,會發現即使沒有百聯,阿里也已經陸續滲透進了實體零售中的幾大主要業態,與百聯的戰略合作,其實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雖然馬云在2016年才喊出“新零售”的口號,但阿里的線下布局早就開始了。 2013 年 10 月,阿里與銀泰達成戰略合作,開始了初步的O2O探索,此后阿里的線下版圖便開始加速擴張。2014 年 3 月,阿里戰略投資銀泰商業,2015年6月成為銀泰商業單一最大股東;2015年8月阿里與蘇寧達成戰略合作,成為蘇寧云商的第二大股東;2016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澤泰收購三江購物32%股份,成為三江購物的第二大股東;2016年12月,天貓超市生鮮區的實際運營者易果生鮮從永輝超市手中接過其持有的聯華超市全部股權;2017年1月,阿里與銀泰創始人沈國軍共同提出私有化銀泰。
讓同行望塵莫及的不僅僅是阿里的布局的速度,在與百聯“聯姻”之前,阿里的投資版圖就幾乎已對實體零售的主要業態實現了全面覆蓋。通過控股銀泰,阿里獲得了百貨、購物中心業態的試驗田。對蘇寧、三江購物和聯華超市的投資,則讓阿里觸及了3C家電專業店和超市業態。對于今年開年以來資本熱捧的便利店,阿里也沒放過,去年6月,首批淘寶便利店在杭州正式推出,此后又殺入了上海和寧波,據悉,北京有可能是淘寶便利店進駐的下一個城市。不僅如此,2016年3月,阿里還投資了O2O生鮮超市盒馬鮮生,目前盒馬鮮生已成為集“生鮮超市+餐飲體驗+線上業務倉儲”為一體的一種全新業態,也可以說它就是阿里孵化出的一個重磅新零售產品。截至2016年底,盒馬鮮生在上海共有7家線下體驗店,并在持續擴張,2017年1月寧波店已正式開業,3月份北京首家門店也將落戶十里堡。
在馬云的描繪中,線上線下與物流的結合,才是一幅完整的“新零售”藍圖,所以,阿里的新零售布局中,自然不會缺少物流板塊。除了與銀泰、順豐、“三通一達”共同成立的菜鳥網絡,阿里手中還直接握有圓通、百世快遞及日日順的股權。
線上擁有淘寶、天貓、聚劃算組成的中國零售平臺,線下投資覆蓋了零售行業的多種業態,還有強大的物流體系支撐,阿里的新零售框架已經初步搭建完成。在被馬云稱為新零售元年的2017年,阿里要做的就是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添磚加瓦,與百聯的合作或許就是開始。
“打通商品和服務與消費者之間的商品流、服務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形成完整商業生態圈閉環,阿里要打造一個商業生態體系帝國。”漢博商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劉翠曉告訴記者,未來阿里可能會繼續加緊全渠道流量布局,盡可能搶占線下優質終端渠道份額,以抵抗行業競爭,與百聯的合作也將幫助阿里搶占更多細分業態流通市場,借助自身平臺和大數據優勢,創建互聯網品牌,顛覆傳統零售模式。
集體“抱大腿” 電商是實體零售的救命稻草?
眼看阿里在線上線下排兵布陣,來勢洶洶,越來越多的同行都被“收編”,其他零售企業在干什么呢?此前據一位零售業大佬爆料,眼下數十家傳統零售企業都在和天貓洽談并購,這些企業基本也跟京東談過一輪。
由于先天缺乏互聯網基因,線上流量和線下供應鏈成本也越來越高,實體零售做電商鮮有成功案例。看來,被電商打怕了的實體零售已經慌了神,都想在新零售元年,抓緊抱住一條電商的“大腿”。
不過,傍上電商大佬,實體零售就能獲得救命的稻草嗎?
從資本市場層面來說,或許與阿里傳出緋聞的轟動效應能讓實體零售企業短暫受益,如2月20日上午,阿里與百聯的戰略合作發布會尚未開始,百聯股份已直線拉升至漲停。
不過,要成為阿里的緋聞對象,甚至發展至“聯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阿里CEO 張勇在接受采訪時表明,阿里的投資原則主要有三個:更多的用戶、更好的服務體驗、全新的技術。對于為了在二級市場獲取短期的市場收益,或者搭上資本熱潮炒概念的“碰瓷”者,阿里堅決不會與之合作。
話說回來,莫說是緋聞對象,即便是已經成為阿里“親兒子”的銀泰,也并未因為有了土豪“爸爸”就迎來一片坦途。既然是一塊試驗田,那就有失敗的可能。
2015年,阿里曾推出過一個針對線下零售的O2O產品“喵街”,它有五大功能:為顧客提供消費決策、即時優惠、增加到店機會、改變動線軌跡增加坪效、共享大數據。銀泰旗下的百貨及購物中心成為了喵街的首批練兵場,當時,具有類似功能的還有萬達推出的APP“飛凡”,以及大悅城推出的同名APP“大悅城“。
除了通過資金補貼培養用戶習慣外,這些O2O產品的功能幾乎全部是基于其捕捉到的用戶數據,通過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從而幫助商家做精準營銷,增加收益,從阿里與百聯所透露的六大合作領域中也不難發現類似內容。不過,這些O2O產品的開發者們很快就發現,他們當初的設想并未成功,如今這幾款產品幾乎都成了“雞肋”。
和君集團零售研究中心負責人丁昀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電商和實體零售有各自的歷史背景和團隊認知,對對方的理解都很片面,這會導致二者在融合的過程中不那么順暢。
“阿里給實體零售提供技術支持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零售線上和線下的運營完全是兩種邏輯,僅僅依靠數據是不夠的。”丁昀告訴記者,消費者在線上和線下的購買行為是不一樣的。舉例來說,在線上購買時,消費者通常很苛刻,稍有一點不滿意就會改變消費決策,比如支付不順利就不買了。而在線下,消費者就顯得包容很多。實體零售中的商品陳設、情感、話術等,這些消費者在線下的消費體驗,是數據無法勾勒出來的。這些東西就連實體零售企業自己都還沒有摸透。
在丁昀看來,中國零售業有“真假”之分,卻還談不上“新舊”。所謂“假零售”是指以前廠商主宰的時代,那時所謂的零售實際上就是廠商的渠道,廠商抬高價格,再指使供應商控制渠道,然后由廠商來分配資源貨品。在這個鏈條中,所謂的“零售商”實際上只是聯營、招租模式下的“二房東”,所做的營銷活動基本上僅限于價格促銷和團購,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零售商。
在2000年之前,中國的“真零售”才初現端倪。彼時中國的零售商開始覺醒,不再只當“二房東”,轉而開始自營商品、控制商品,慢慢學會了基于自己的消費者做會員管理和更精細化的運營,通過百貨店的整體的風格來裝修不同的品牌專廳,這才是零售的本源。
然而,可惜的是,目前中國的“真零售”企業仍然不是多數。
“國外的百貨業基本上70%都是自營的,只有一些主打高端的奢侈品零售商是聯營的,而目前中國仍有70%—80%是聯營的。”丁昀告訴記者。
當前,中國零售行業產業升級的核心的是產業鏈效率的升級和其背后人員的升級,而在人員迭代升級完成之前,實體零售與互聯網企業的對接也可能出現錯位。
“實體零售從業門檻較低,大部分學歷不高,一部分非常優質的企業可能在近幾年迭代了一些本科生、研究生,但是這部分人經驗不足,等他們成長起來,擔任中高層的崗位,才有能力跟阿里協同。”丁昀強調,“現在實體零售普遍面臨著人才匱乏的情況,好在上市公司人才結構還算不錯,不過現在就說電商和實體零售的融合能結出怎樣的成果,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