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3月初,香奈兒的彩妝快閃店鋪——Chanel Coco Café在東京時髦街區So-Cal Link Gallery開業。
3月初,香奈兒的彩妝快閃店鋪——Chanel Coco Café在東京時髦街區So-Cal Link Gallery開業,主打香奈兒推出的新款唇釉系列,這為原本人氣不高的So-Cal Link Gallery引來了久違的排隊盛況。不過,香奈兒在這里的營業時間只限于3月3日到3月12日。
事實上,美妝品牌與快閃店的碰撞,已有諸多先例。
“快閃店”是什么?
快閃店又叫Pop-up Shop或Temporary Store,是一種不在同一地點久留的品牌游擊店。不同于傳統品牌駐扎在固定的區域,快閃店選擇在市中心街道或熱門商場內設立臨時的鋪位,供品牌商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與消費者的零距離接觸,推銷產品,營造話題,快速吸引消費者,打響品牌知名度,旋即消失不見。
快閃店也比傳統商店更加吸引媒體注意。通常,媒體對新開店鋪的關注標準集中在“店鋪主題”與“誰開了店鋪”這兩個角度,但是一個帶話題屬性的快閃店,會讓關注焦點擴大到4個:品牌有知名度、店鋪設計更加新穎、有很多人排隊、有明確而吸引人的活動主題。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帶著咖啡名號、實際與咖啡沒有一點關系的彩妝快閃店Chanel Coco Café會毫無意外地成為爆款。它主打香奈兒推出的新款唇釉系列,店內可以全套試用。光這一點,就吸引了時尚博主在第一時間跑去嘗試,她們引發了新的傳播熱潮,到后面幾天,即便產品尚未在中國上市,里面已經有不少中國網紅。品牌本身的高關注度,也讓姑娘們僅僅為了與Chanel在店內設置的閃亮logo拍個照而寧愿排隊等候。
外資品牌主導
去年,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睿意德關于快閃店在中國的發展報告顯示,2006年到2011年之間,是快閃店在中國市場的萌芽期,而2016年到2020年期間將迎來爆發期。
事實上,中國市場快閃店模式的發展,離不開國外化妝品品牌近兩年的帶動。
美國品牌Clarisonic科萊麗
2015年5月,美國“聲波洗臉神器”品牌Clarisonic科萊麗在成都王府井內開設為期一個月的品牌快閃店,為消費者提供展示、互動、試用、購買等全方位專業服務。
Clarisonic科萊麗成都王府井品牌快閃店
美國香水品牌Marc Jacobs
2015年8月9日,美國香水品牌Marc Jacobs帶著最受歡迎的雛菊家族,在上海來福士廣場舉行了“雛菊快閃店”,而一向創意爭先的Marc Jacobs推出的快閃店鋪早就風靡紐約,現場不僅可以走進雛菊森林,還能與可愛的雛菊精靈親密接觸。
Marc Jacobs雛菊快閃店
韓國品牌悅詩風吟Innisfree
2016年9月,韓國化妝品品牌悅詩風吟Innisfree為了配合新推出的 My Cushion系列氣墊BB霜,在北京和上海推出了“私人訂制”氣墊BB霜快閃店。
悅詩風吟氣墊BB霜快閃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定制你自己的氣墊BB。My Cushion系列設置了100種不同的產品外殼,消費者可以依照個人喜好自己更換,快閃店門口放著的兩臺ATM機就是定制BB霜用的“電子菜單”,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氣墊種類、樣式。
悅詩風吟氣墊BB霜快閃店門口設置的ATM機尤為搶眼
法國品牌Lancome蘭蔻
2016年9月24日,蘭蔻在中國的首家概念快閃店也空降上海。主推全球首發的新品“菁純唇膏”。
蘭蔻首家快閃店看起來像一個神秘的黑箱子
在蘭蔻快閃店內,消費者可以體驗品牌任意產品和首發新品,有專門的彩妝師為他們打造合適的妝容,還可以順帶在精心特設的攝影墻留下時尚快照。“不僅可以買買買,還能隨意玩玩玩”,這大概是蘭蔻快閃店最想表達的兩個核心訴求。
國產品牌瑪麗黛佳
雖然中國美妝快閃店市場以外資品牌為主導,但本土品牌中,也有快閃店的試水者。2016年5月,瑪麗黛佳在本土品牌中首吃螃蟹。
去年5月在上海驚艷亮相的瑪麗黛佳快閃店,外表是一個單反相機
“零售業發展至今,無論是CS還是百貨都缺少令消費者悸動的元素,大同小異的賣場設置和促銷模式已經失效。”瑪麗黛佳品牌副總經理陳海軍表示,更具主題性的快閃店模式不僅在形式上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同時在這種娛樂化的氛圍中可以更有效地引導消費者勇敢嘗試,捕獲更多的品牌追隨者。
快閃店不僅是實體商鋪的試驗場
在美國,亞馬遜也將其作為接觸線下渠道的新嘗試。2016年9月,為配合旗下智能音箱Echo的營銷推廣,亞馬遜在全美開出十來家快閃店,集中主打自家的智能產品。
不管是智能產品還是化妝品,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如今消費者更注重的是產品本身的使用體驗,簡單粗暴的買賣方式終將成為過去式,更注重消費者粘性和感情的品牌營銷會成為主流,而快閃店營銷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滿足了這一點。正如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與時尚媒體WWD在一份探討零售業變革的報告中形容的那樣——快閃店正在消除電商與實體零售的界限。
來自:第一財經周刊(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