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隨著電商崛起,互聯網及一系列相關配套設施逐步完善,致使百貨業形勢持續嚴峻。
圖片來源互聯網
英國老牌百貨馬莎本月關閉了其在北京的分店,至今已有130余年歷史的它,或最終敗走中國。其實,在中國市場,馬莎百貨并不是首家大范圍關店的外資百貨。就在去年年底,華堂商場、百盛都經歷了一波關閉潮。而關店的原因都有一個,那就是連續虧損。
隨著電商崛起,互聯網及一系列相關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加之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經濟發展,致使百貨業形勢持續嚴峻。
不可否認的是,2016年,實體零售業遭受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而在2017年,這種打擊帶來的影響還將繼續。許多連鎖商店很可能會撐不過這一年,就算撐過去了,很多連鎖店的規模也會縮小。百貨公司們則在探路“非百貨化”轉型,或轉型購物中心,或多元化運營。
業內人士表示,店鋪關閉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電商、成本、競爭等外部因素,單從百貨業態來看,關店原因大致可分三種:物業到期、業績不良、轉型撤退。
百貨業的趨勢又是怎樣的?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從2013年開始,我國開始出現中小型百貨店倒閉的情況,而后,大型百貨店也開始倒閉。外資百貨店也難逃倒閉的厄運。未來5年內,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有1/3將被淘汰,有1/3將轉型為批零兼有的體驗式購物中心,還有1/3將成功實現線上與線下對接。做出這一判斷的基礎是,目前實體店鋪的嚴重過剩,且大量在建。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大背景,便利店、倉儲會員店、電商等新興零售業態也在不同層面分流了消費,尤其與百貨的經營范圍產生重疊,從價格、服務、業態豐富度、購物體驗等各方面向百貨店的傳統優勢發起挑戰。在多種業態并存的市場上,百貨業“躺著就把錢賺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百貨企業不能坐以待斃,轉型勢在必行,“購物中心化”便是重要一步。
有業內人士坦言,百貨業轉型購物中心,要面臨經營理念的轉變挑戰。原有購物中心競爭形勢不容樂觀,轉型培育期更是業績承壓期。
數據顯示,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2017年總供應量仍有較大增幅,數量增長39%,商業體量增長70%。不過四大一線城市出現兩極分化,上海、深圳2017年供應量有較大增長,但北京、廣州項目數量出現大幅度收縮。上海、深圳商業項目向郊區外擴加速,北京、廣州商業飽和度更為明顯。
可以預見,隨著競爭進一步加劇,這些購物中心開業之后的前景并不樂觀。相關人士表示,應該鼓勵百貨店探索改進傳統的盈利模式。如對部分熱賣品牌的品類和款式進行買斷營銷,以增強價格話語權,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要做好線下線上結合,并進行全面流程再造,實現全渠道零售。
除了“購物中心化”,百貨們轉型還有兩個共識。有資深人士分析,其一便是擴大自營業務,開發自有品牌,不過目前都還處于摸索階段,對比國外百貨高達90%以上的自營品牌和自有品牌,國內百貨的可為空間還很大;其二則是,建立線上銷售平臺,自建或尋求戰略合作都被提上日程,然而并不是每家都獲得成功,即使有業績體現,也遠不及線下。
來自:中國商網(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