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全國已開業購物中心總建筑面積超過3.6億平方米, 2010-2016年間,中國購物中心建筑面積年均增幅達15.7%。
圖片來源互聯網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開業購物中心總建筑面積超過3.6億平方米, 2010-2016年間,中國購物中心建筑面積年均增幅達15.7%。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商業地產庫存達2.66億平方米,其中寫字樓待售面積比11月份增加128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增加458萬平方米。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總經理崔崇彥向記者表示,就零售商鋪而言,目前多數新增購物中心布點二線城市非核心商圈,有效需求不足,無法支撐消費。其次,商業地產運營中出現大量同質化競爭現象,產品競爭力不足。
崔崇彥認為,面對“去庫存”壓力,除了采取更為精準的前期目標客群定位、差異化招商外,還可借助當前“萬眾創業”的契機,引入“購物中心+聯合辦公”模式,降低商場空置率。
中國商業地產(專題閱讀)大數據聯盟秘書長、中商數據CEO周長青指出,“由于實體商業(專題閱讀)的粗放運營,購物中心平均高頻客流占比低于6%,每年有超過16億的實體商業流量被浪費(沒有轉換成有效消費)。”
與此同時,隨著阿里、京東等逐步布局線下,實體商業更低的流量成本,令線上的運營效率和數據應用優勢有了更大發揮空間。多個案例證實,大數據的應用將購物中心的客流轉化效率提升50%,營銷成本則降低20%。目前商業地產領域已有眾多一線開發商率先與BAT等互聯網巨頭開展線下流量運營的探索。
流量轉化的空間
中商數據發布的《實體商業流量運營研究》顯示,新零售趨勢是線上增速放緩,線下流量成本變低。這是由實體商業增量擴張、電商逐漸開拓線下零售市場導致。
在2016年,購物中心增量從一二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張;電商迅速崛起,持續沖擊實體商業,網絡零售突破5萬億,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從2010年的2.9%提升到2016年的12.6%。2016年僅上海新增的商業供應就超過215萬平方米,2017年購物中心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對于商業地產運營商而言,如何獲得流量與轉化率,是所有生意的本質。周長青指出,商業流量運營的核心資產是流量,在流量運營階段,數據留存、分析、應用成為線上運營的巨大優勢。
與此同時,從2016年開始,大量電商開始布局到線下的實體零售中。如淘品牌的代表三只松鼠第一家實體店開在安徽蕪湖;當當宣布未來3年要開1000家書店; 茵曼也在布局線下零售網絡,計劃5年內開10000家實體店。
電商投資實體商業也在進行中,馬云就先后入股銀泰百貨(專題閱讀)、戰略投資蘇寧、開盒馬鮮生支付寶會員店、聯手鵬欣做購物中心、入股三江購物。
這些變化發生在電商轉型的背景之下。比如客戶消費的轉化率倒逼電商轉向,加強資源整合;電商正展開針對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戰略,在渠道下沉過程中,實體店是不可避免的連接點,同時又是市場藍海。
據周長青介紹,早期的商業地產發展由于依附于土地資源的客流量的購買競價,商業地產在2012-2013年的土地價值狂飆突進。從2014-2015年后,商業地產土地的整體走勢趨穩。這兩年線下實體商業的流量成本已經低于線上,這也是為什么最近阿里加快與實體商業合作。
然而如前所述,由于高頻到訪客群流量被浪費,包括周長青在內的業內人士認為,通過對流量的分析、商場定位運營等手段,客戶轉化率還有增長空間。
打造生態閉環
“未來線上線下會是一個數據的閉環。”周長青透露,第三方機構可以讓更多的線上運營,利用大數據分析的技術,以及一些思維方式、案例,運用到線下商業。
不同于萬達(專題閱讀)試圖打造集文化、旅游、商業、住宅于一體的生態閉環,周長青認為,購物中心的生命周期存在不同節點。實際上消費者在經過了一個觸點之后,通常會出現流失。“在這個時期,商家和運營商需要提供激勵方案,讓消費者回來。經過這樣曲線上升的過程,而最終才能達到重復消費”。
據分析,從商業場景上看,萬達的利益實現方式顯而易見,那就是盡可能將商戶和用戶聚集到線下的萬達廣場中去;從商戶端來說,萬達金融正以支付和供應鏈金融等手段影響購買效率。此外,萬達廣場目前開始部署智慧停車,為此引進了第三方技術應用。通過這些手段,萬達廣場試圖以便利性增加顧客重復消費的次數。
一個事實是,來自阿里巴巴的一份研究表明,整個線下零售的增長,在2014年以前都是兩位數,到2014年只剩下8.97%,2015年增速為7.44%。
崇邦地產商業運營董事總經理連允真指出,當前國內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周期,在此過程中,整個行業科技以及消費者需求都在改變,所以商業地產的結構也在改變,并以此驅動整個商業地產業態的變化。他認為新零售業態的打造,不僅是對原來零售業的升級,還包括線上、線下連接,加現代物流與多樣化體驗。
來自:中國財經時報網(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