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零售正在將“快閃”從街頭行為藝術,改造成品牌營銷的新手段。雖然距離理想中的模式還相差較遠,但越來越多的快閃店出現在了中國市場。
新零售正在將“快閃”從街頭行為藝術,改造成品牌營銷的新手段。雖然距離理想中的模式還相差較遠,但越來越多的快閃店出現在了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被冠以快閃的名義,中國的快閃店與國外卻有很多差異,可以稱得上是“中式”快閃店。
近日記者體驗了Burberry在上海港匯廣場的美妝快閃店。說實話,其傳統的程度有些驚人。
彼時為周六下午4點,正值客流高峰,與二樓無人問津的Burberry美妝專柜相比,快閃店則吸引了大批消費者進店咨詢和體驗。然而,快閃店能為品牌做到的遠不止這些。
Burberry美妝快閃店,是以美妝沙龍+即時銷售的模式進行,從模式上看更趨近于過去商場進行的短期促銷活動;店面布置缺少藝術、時尚氣息,在一眾店面的包圍中顯得并不突出,難以吸引消費者留影、發朋友圈;雖然快閃店首日邀請了周冬雨來站臺,但此后活動話題性明顯不足,不能形成話題傳播點;快閃店的產品與門店缺少差異性,不能吸引消費者中的意見領袖參與,從而沒能形成帶動效應或粉絲效應。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的研報顯示,目前國內快閃店主要分為銷售型、品牌推廣型、引流型、市場試水型四種類型。目前已有的快閃店以銷售型和品牌推廣型為主,占比分別可達44%和34%,這主要由投入成本及其盈利模式所決定。
必須要承認的是,快閃店在中國是有著很好的商業前景。
對于規模較小的品牌來說,他們無論是在產品、設計,還是陳設上有更強烈的創新意愿,而且快閃店還是他們低成本進入購物中心的捷徑。
年初,上海大悅城內開設了運營期為4個月的快閃集合店——閃殿,將一眾品牌納入店內一齊“快閃”。
對于一些小眾品牌或者淘品牌而言,本身產品數量有限,不足以支持一個獨立店鋪的體量,快閃集合店能為它們提供展示和銷售的場所。“而且像大悅城這種人流量比較多的商場,好位置需要的標準高,小品牌申請不到不說,租個位置不好的鋪位效果不行,租金還貴。”
通常,普通品牌在購物中心門店的租期為3年左右,主力店租期可達8~10年。快閃店則體現出了明顯的短租期特點,65%的快閃店租賃周期在10天以內,86%處于一個月以內。
有觀點認為,快閃店這樣靈活的方式,既能保持品牌的流動效應,還能增加非輻射區消費者對于現有購物中心的期待,并擴大粉絲效應。
也正因為如此,商業地產對快閃店同樣有著“剛需”。
一位地產行業人士表示,過去十年中國商業地產發展迅猛,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大型賣場成了傳統零售業的代名詞。引進的國內外知名品牌都差不多,各商場同質化嚴重,從而缺乏應對電商沖擊的能力。
上述人士還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國內的快閃店可以理解為線下商場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在新零售的背景下,人、貨、廠被重新定義,兼具線下體驗及線上強推廣屬性的快閃店,將在這三者中起到橋接的作用,改變傳統購物中心一潭死水的情況。
那么,在新零售的背景下,國內快閃店該如何不再“快而不閃”?除了店面設計、活動策劃和選品之外,實現快閃店的真正價值,不可或缺的還有互聯網技術能力。
如果從新零售理念出發,理想的狀況也許是這樣的圖景:
1. 快閃店應根據數據、有選擇性的設立在一個擁有大量潛在消費者的區域,這個區域并不必然就是購物中心;
2. 如果該區域的潛在消費者有區別于其它區域的個性化需求,品牌需依此改造自己的產品,并進行規模化定制;
3. 快閃店的首要目標是吸引潛在消費者體驗產品、感知品牌性格,并通過人際傳播,吸引更多的人進入快閃店,從而增加該區域對品牌的網絡檢索量;
4. 在開設快閃店的同時,要利用智能營銷針對該區域進行投放和促銷,把檢索量轉化為消費量;
5. 由于此前通過智慧供應鏈系統,品牌掌握產品的預測銷量,提前在附近門店或倉庫備好了貨,接到訂單后迅速發貨給消費者。
6. 首批消費者的口碑經過發酵,如果吸引了更多的流量到線上平臺,品牌則可以在測算后決定,是否在該區域開設新的門店。
這一個流程走下來,有很多問題是品牌自己內部協調就能夠解決的,但技術能力則需要借助外部公司或技術平臺的支援,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快閃店真正的“閃”起來。
來自:天下網商(若牽涉版權問題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