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產業園區之夜 如何破解“空城計”

來源:濱海時報       作者:濱海時報       時間:2017-05-16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許多地方建立了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各式園區。然而這些地區普遍缺乏“人氣”:白天千軍萬馬來上班,晚上人跡罕至變鬼城。這種潮汐式的通勤模式,不僅耽誤了員工的寶貴時間、造成交通的擁堵與能源浪費,也極不利于城市化的推進與“產城融合”的落實。怎樣才能留住人才,讓“園區”變為“城市”,是有關部門值得深思的課題。

 

最新事例

 

張江蝶變 從“科技園”到“科學城”

 

近日,由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浦東新區人民政府、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浦東新區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編制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正式出爐,面向社會聽取公眾意見。根據這份規劃草案,張江科學城未來將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之地、新產業的培育之地,成為現代新型宜居城區和市級公共中心,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城。張江從“科技園”到“科學城”的轉變,可以說一次極具顛覆性的重大變革。

 

重招商引資更注重人本

 

張江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高科技園區,成績卓然但也飽受詬病:只顧著招商引資,缺乏人本因素,社區感、舒適度、產城融合、城市文脈肌理這些人本色彩的東西匱乏,白天擁堵,晚上空城。目前的張江,仍是潮汐式的通勤模式。一到晚上和周末,張江顯得空蕩蕩的,城市功能也相對滯后,開發區特征明顯,產業用地占比高,空間資源緊缺與低效用地并存,居住與工作空間分離,缺乏住宅、商業、文體、醫療、教育等相關配套。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存在,不但無法承載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和三區聯動的歷史性重任,其自身的發展亦然受到巨大制約。產業園區,就是人和企業生存、集聚、發展的高質量空間。這個空間絕對不是一個死板的硬件,而是一個軟硬件結合、能夠切切實實留住人才的平臺環境。

 

在未來,園區軟實力才更應該受到重視。一個園區在文化要素、價值觀念、商業氛圍、開放力度、舒適程度、創新環境、平臺搭建、智慧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如何,關系到產業園區是否有持續內生的生命力、吸引力。真正的產城融合,一定是以城市的包容度和完善度去降低產業的生產、交易成本和人的生活成本,并且用小政府、大運營的理念去運營和激活這個區域。所以產城融合必須有政府的介入,有市場的配置。一個開發商做不到產城融合,單一政府也做不到。產城融合能否成功,核心取決于政府的介入程度和項目與當地資源稟賦的契合程度,以及與城市、園區自身模式頂層架構的關聯度,缺一不可。

 

構建綜合創新生態環境

 

此次張江科學城規劃范圍確定為北至龍東大道、東至外環-滬蘆高速、南至下鹽公路、西至羅山路-滬奉高速。相比于過往傳統產業園區只注重外向吸納型的招商引資、不注重人本,張江科學城則更加注重內外功兼備,具有強向心力,真正做到產城融合,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張江科學城的野心是瞄準“世界一流科學城”,即與國際化營商環境接軌,以科創為特色,集創業工作、生活學習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新型城區。

 

未來,按照宜居宜業要求,張江科學城將全面改變原來產業園區的開發理念、開發方式,在生態環境、城市景觀、服務配套、支撐體系等方面,以“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模式,構建良性的綜合創新生態環境。在完善生活服務方面,科學城范圍規劃擬通過增加居住用地、新增住宅全部用作租賃住宅,以及提高研發、工業用地人才公寓、宿舍配套比例等,滿足科學城就業人口居住需求。結合軌交站點構建社區生活圈,強化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配置和差異化設置。

 

張江科學城還將強化對外銜接,注重與市域、長三角乃至全球創新要素的網絡協作;強化內部整合,整體考慮水網、綠網、路網、軌交網和慢行網,構筑“一心一核、多圈多點、森林繞城”的空間格局。

 

他山之石

 

新加坡

 

設施完善的緯壹科技城

 

緯壹科技城位于新加坡西南部,占地面積200公頃,距離CBD約20分鐘車程,周邊有荷蘭村、科學園、新加坡國立大學、國大醫院等。2000年,新加坡提出了集工作、學習、生活、休閑于一體的活力社群概念,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緯壹科技城由此開始興建。按照新加坡政府的發展規劃,緯壹科技城建設周期為15至20年,耗資150億新加坡元。科技城的發展定位為“通過產業導入而形成的綜合性現代服務區”,希望實現科技城建設從“研發新區”到“產業新城”的角色轉變,打造新型產業發展服務平臺和生產力孵化基地,推動新加坡向知識型社會轉型。

 

緯壹科技城既有研發區,也有公共服務、教育、公寓、商業等其他配套設施,真正成為工作生活融為一體的綜合社區。緯壹科技城突破了傳統產業園區的概念范疇,綜合集成了傳統工業園區特有的集中生產與城市的生活服務功能。科技城內的政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居住區、學校、醫院、零售行業等的匯集造就了良好的生產、生活和服務環境,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務,為人才聚集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也為公私部門研究人員的合作提供了方便。這種產城一體化的規劃理念不僅利用區位優勢促進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從生產方面吸引了大量有實力的企業入駐,還因為其完善的生活設施吸引了大批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為緯壹科技城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供應。

 

日本

 

舒適自然的筑波科學城

 

筑波科學城是日本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為實現“技術立國”目標而建立的。筑波科學城始建于1963年,位于東京東北50公里處,占地27平方公里。當時由于日本主要依賴引進吸收歐美各國先進技術發展經濟的戰略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便開始從“貿易立國”轉向“技術立國”,從強調應用研究,逐步轉向注重基礎研究,政府從政策、計劃、財政、金融等方面對發展應用技術、基礎研究,尤其對高技術進行大力引導和支持。1974年,政府開始將所屬9個部(廳)的43個研究機構,共計6萬余人遷到筑波科學城,形成以國家實驗研究機構和筑波大學為核心的綜合性學術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1984年4月,政府通過了“高技術工業及地域開發促進法”,以建設代表21世紀產、學、研相結合的中心城市為目標,形成推動遠離太平洋沿岸地帶的傳統產業向高技術產業方向發展的基地。為了擴大筑波的國際影響力,還專門舉辦了筑波世界博覽會,有力促進了科學城對外交流和城市建設。

 

筑波科學城作為日本少有的純粹政府規劃產物,在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較少受到原有條件的牽絆,同時其四周被自然、田園式的風光所包圍,城市建設又充分保留和利用了自然風光,使得筑波科學城作為一個小城,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悠然舒適、貼近自然。在世界諸多的科技園區中筑波科學城擁有一種獨特的城市魅力。據園區世界

 

短評

 

人是科學城的主體,在科學城可以沒有制造業,但一定要有高端服務業,而科學城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都要圍繞人的服務需求展開。從國內外發展實踐來看,如果產業發展超前于城鎮建設,會因城鎮配套設施缺乏,出現交通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反之,如果城鎮建設超前于產業發展,則會由于城鎮化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出現產業“空心化”、就業不足等問題。因此,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必須相輔相成、互動發展,有底蘊的產業園區首先要有人氣。除了重化工、高污染的園區以外,大部分園區,尤其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高新區、科技園都應該大力倡導“產城融合”,走出一條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互動、產城融合的發展的新路子。可喜的是,張江科學城的規劃不僅著眼于提升產業能級,更從“人”的角度去謀篇布局,打造成為以科創為特色,集創業工作、生活學習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新型城區。讓張江人不僅愿意來上班,也愿意住下來。

 

名詞解釋

 

何謂“產城融合”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城市是基礎,為產業提供發展空間,為產業經濟提供載體;另一方面,產業又形成保障,驅動著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從而達到產業、城市、人三者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和諧生態模式。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