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阿里“淘咖啡”無人便利店開業,一時間風頭無二。事實上,捕捉到這一熱點的并非馬云一家,傳統零售業也已盯上了這一新風向:乳業“大佬”伊利計劃在2000多個社區內推廣無人便利微店;娃哈哈掌門人和“深蘭科技”簽訂了“3年10萬臺,10年百萬臺”的Take Go無人便利店協議。
然而,幾乎與“淘咖啡”火熱開業的同時,“繽果盒子”在上海開張的另一家無人便利店卻因高溫停業,給風頭強勁的無人便利店打了一針 “鎮熱劑”。
“無人”到底是商業趨勢還是噱頭?技術是否已經成熟?無人便利店準備好了嗎? 風口之上,質疑頻出。
火熱開業的“淘咖啡”
無人背后的“魔法”
與傳統超市相比,無人便利店中最令顧客“驚艷”的是可實現“拿了就走”的購物體驗。
支撐這種購物體驗的是無人便利店中最酷的“黑科技”——結算意圖識別和交易系統。它被應用在消費者結算離店走過的購物通道中,通過RFID技術實現。RFID又稱為電子標簽,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目標,讀寫相關數據。“淘咖啡”無人便利店內的每個商品上都貼有RFID卡片,消費者通過購物通道時就可被自動感應識別出隨身購買攜帶的商品,手機淘寶app和支付寶app會自動同步結算信息,最快6秒完成一次支付。
除卻“拿了就走”的“無感”體驗,無人便利店還能帶給消費者“善解人意”的推送服務。消費者在商店中的移動軌跡,偏好的商品種類乃至在拿起商品一瞬間的表情都會被隱藏在便利店內每一個角落的攝像頭一一記錄。通過算法模型,商家不僅能夠分析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還能對消費行為做出預測,實現提供個性化服務。
“淘咖啡”的支付門
植根現實的一種可能性
“拿了就走”的購物體驗在現實中大規模運用尚且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與技術相關,如RFID技術成本偏高,傳輸會受環境所限,此外,RFID標簽易遭屏蔽及損毀,對感應距離亦有要求。而利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等的美國“Amazon go”在面對較大人流量(超過20人)以及顧客快速移動時,會出現失誤甚至崩潰現象。另一方面,無人便利店這門生意要鋪開,離不開成本收益分析。是否比人工結算更有效率?能否能有效控制成本?大規模復制會不會損害體驗?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試點研判。
與“淘咖啡”相比,已開設在社區中的小麥便利店仍然保留了部分“人工”色彩。小麥便利店依據動態購物行為數據分析、用戶調研和多年經驗的便利店運營團隊支持進行精確訂貨,并可通過人臉識別、移動支付等技術支持無人值守模式,讓一個員工在店內就能實現以往所有功能,運營成本遠低于傳統便利店。“這種‘混搭’方式不失為讓無人技術植根現實的有效做法。” 小麥公社副總裁全斌表示。
“一味追求‘拿了就走’的極致體驗并非現實選擇。對于創業公司而言,初期用過渡方法占領市場或許是最為穩妥的辦法,既能培養用戶消費習慣,又能解決技術尚未落地時的諸多難題。”北京云鏡元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侯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可以肯定,無人零售相關技術的升級落地必將為參與下一輪零售行業競爭的企業帶來重大機遇。然而在零售業中,最為關鍵的要素還是“人”,因此,對于消費者需求和行為的探索還應得到更多的業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