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無疑成為了今年大家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調控政策的不斷深入,房地產市場的火爆景象已經不復存在,那么曾經可以“躺著賺錢”的房企們,在房地產下半場時代又該如何生存呢?
事實上,如今的房企已經在陸續開始承受生存的壓力了。
據悉,在盈利方面,部分中小房企前三季度出現盈利下滑甚至虧損。如大名城歸母凈利潤為6.57億元,同比下滑17%;廣宇集團為1.29億元,同比下滑19.5%;中航地產和中交地產則分別出現0.72億元、0.26億元的虧損。
進入四季度,隨著調控的持續深入,對房企特別是大部分中小房企而言,將承受較大的業績和回款壓力。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宏偉認為,進入四季度,隨著銷售壓力的加大,部分房企或項目有可能選擇以價換量,通過降價快速出貨。
而雖然今年大多數已經提早完成銷售目標,并且部分房企還上調目標,今年已經銷售壓力不大,對上市房企來講,今年可以給資本市場一個完美的交代,但是,銷售業績自今年下半年以后已經開始顯現壓力,房企2018年重置銷售目標背后的壓力將越來越大。
而對于這樣的現狀,一些地產大佬們也“坐不住”了。
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孫宏斌就注意到,“最近這一兩個月市場其實已經跟上半年有很大變化,有些房子不像上半年那么搶手、好賣。過去都是一小時賣完了,現在可能只賣了70%、80%,市場已經在發生變化。這是什么邏輯呢?非常簡單,就是很多城市在過去兩年間已經漲了很多。再漲,不會。政府限價也會極大地影響購買預期,買房子就是購買預期。如果老百姓認為一年房價不會漲肯定不買,認為兩年都不漲肯定更不會買,不著急。當然每個城市不一樣,現在中央都是按照去年10月份的價格在控制,有的城市可能去年10月份之前已經漲挺多,控制起來比較容易,有的城市可能去年10月份之前沒漲,可能還會補漲,但也是按著(限價)。”
不僅是孫宏斌,此前潘石屹、王健林都大佬也都開始積極轉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如今的房地產市場的日子已經不好過了。
嚴峻而態度堅決的調控為房地產行業帶來增速趨緩的同時,也對行業走向產生巨大影響。
房地產的下半場在哪兒?孫宏斌認為,五年以后、十年以后,等到這個行業就剩20家、50家、100家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下半場了。下半場到來之前就是“三招”:周轉要快、產品要好、合并別人的市場份額。那么,房地產下半場干什么呢?就是投資消費升級、投資美好生活。融創投資樂視和萬達,也在于此。
美好生活是什么?消費升級是什么?第一,就是文化、娛樂、旅游、休閑、體育等等;第二是教育、健康、養老,這兩個不一樣,教育、健康、養老,你沒錢的時候也需要,但是現在市場需要的是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健康、更好的養老;第三就是智慧社區、智能家居,人們有了房子,就會想怎么更安全一點,更舒服一點。
而有這樣想法的也不止孫宏斌一人。
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1-10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顯示,6家合同銷售金額超過2000億元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除了“賣房子”外,都在“干點別的”。
多巨頭發力長租公寓:碧桂園與中信銀行合作成立300億元長租住宅保障性基金,保利地產發行首單央企租賃住房REITs;恒大引入蘇寧作為戰略投資者,在商業物業定制、基建物資的供應鏈及金融服務、智能家居與智慧物業服務等領域合作;融創忙著整合新樂視、交割萬達文旅產業,布局“大文化”“大娛樂”“大健康”;綠地控股則繼續加碼旗下“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的產業協同;萬科則表示要做“美好生活的場景師”……
萬科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郁亮日前在“萬科媒體交流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萬科已不只是一家房地產企業,而是在技術和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以內容和服務取勝的城市配套服務商。”
浙江新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俊波認為,房地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之后,可能只剩下大的在里面玩,小的不可能再進來,新的大佬也很難再進去,進來也得玩大的項目才可能拿到地。建設美好生活也罷,醫療也好,健康也好,旅游也罷,酒店也罷,甚至產業也罷,都是做配套,實際上接下來是個配套的時代,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在這里面繼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