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4日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全文一萬六千多字的文件,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以往中央文件篇幅,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全面深入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
文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文件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飆馬(中國)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處理好現階段與新型城鎮化、脫貧攻堅戰的關系可謂是重中之重。我們認為,現階段黨的十九大“特色小鎮”戰略實施可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最佳有力推動者,也是解決同新型城鎮化、脫貧攻堅戰關系的有效協調者。
飆馬(中國)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發展背景下,特色小鎮或許可以這樣試著發展:
一、鄉村振興,創建培育,不一樣的發展模式。
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實現鄉村健康生態發展,與特色小鎮發展吻合。特色小鎮的創建最核心的是發展價值導向是特色小鎮的創建主要依賴在于“產業形態、宜居環境、傳統文化、設施服務、體制機制”這五大方面。
1、鮮明的主導產業。綜合來說,一方面加強產業的優勢,另一方面響應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鼓勵政策。產業類型越鮮明,優勢越突出,與此同時,產業類型能完善特色小鎮的功能。產業增長勢頭良好且經濟社會帶動作用明顯。
2、和諧宜居的環境。鄉村小鎮體量適宜,風貌與當地建筑協調,方可體現當地建筑的文化特色。注重自然山水,營造宜居生態環境。
3、彰顯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當地的民俗風情,為特色小鎮納入文化底蘊。民族餐飲、民間技藝、民間戲曲、民俗活動等的展示,是特色小鎮文化精神的提升與充實。
4、便捷齊全的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與市場與政府契合,共享共創,兩者相得益彰。另外,道路設施、綠化配置完善。小鎮公用設施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合理科學的布局環保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區小學的規模、品質等達到要求;其他商業配套、生活配套也比較齊全成熟。這些基礎設施不求大規模,但求齊全、適用、便捷。
5、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在建設管理方面實現多規協調,并且針對規劃管理設有專門的機構,實現“四所合一”,實現制度健全,實現規劃管理數字化,提高效率。這就要求鄉村機關提高社會管理服務水平,建設綜合的辦事大廳,下放基礎行政管理適度,有突破性創新。
二、鄉村產業,三鏈互補,特色小鎮的核心競爭力。
特色小鎮產業鏈思維是指多個產業互動連接,跨界整合資源形成產業鏈,并不是單獨地劃分開來發展。顯然,有產業對于特色小鎮是遠遠不夠的,構建完整產業鏈上下游才是特色小鎮的關鍵所在。培養產業鏈思維是培育特色小鎮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特色小鎮除了依賴產業鏈的聯動發展外,其與價值鏈的發展也密不可分。目前眾多特色小鎮面臨著沒有實現產品開發與文化創意的相結合,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的問題。所以,價值鏈也是特色小鎮成長的關鍵手段。
生態鏈對特色小鎮的持續發展是尤為重要的。不破壞原有的生態資源是特色小鎮維持生態鏈長期發展的基礎原則。
三、空間布局,多規合一,創新空間規劃協同。
空間優化,從創建培育特色出發。為了可以有效兼顧產業,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多規融合是非常合理的萬全之策,特別是生態保護上,多規融合可以將生態保護考慮進去,有效的規劃出環保的產業和空間布局,避免出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發展,做到產城融合、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規避發展上的誤區。
四、資源配置,世界由“市場”主宰。
特色小鎮的運營,從政府主導變為市場主導,這一模式適合于資金及運營能力均強大的企業,這種模式優勢是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激發市場活躍度,劣勢是需要小鎮有持續的盈利模式,對市場依賴程度高,需要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