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胡同房改造的讀書空間、上海老洋房里的先鋒書店、廣州舊騎樓里的獨立書店……當下,各種新業態、新模式的實體書店層出不窮,不斷在“最美書店”的榜單上更迭。
在實體書店不太景氣的背景下,這些新業態書店往往采用復合型經營模式。這看似曲線救助了一批實體書店,但拋開書店之名,書店之實究竟保留幾分?
“最美書店”折射多元需求與文化訴求
“最美書店”成為時下書店打卡榜上首屈一指的熱門風向標,而不再像過去那般,一談及書店就立馬關注其藏書量,或善本或孤本等。
最美書店并不限于空間、陳設的概念,大眾對于“美”的概念折射出更多元的生活需求與文化訴求。
不到300平方米的主營圖書區藏有1萬種、總計2.5萬冊書籍,以及全球500多種雜志……衡山·和集是一家書店,臨近上海徐家匯商業區的鬧市,又緊鄰衡山路的僻靜街區,掩映在梧桐樹下。
雖然100米開外就是車水馬龍,但時間到了這里仿佛慢下來,成為城市中難得的“清凈道場”。
“這里的燈光和氛圍都非常適合看書,沙發和座椅也很舒服,讓人能夠安靜下來。三樓有一些關于美食美酒的雜志,看到這些符合自己審美品位的內容會很興奮,有種找到知音的感覺。”白領羅茜琳說。
對于部分人而言,書店里的書并不是他們慕名來衡山·和集的主要因素。
“我常來這里,并不總是為了看書,而是為了這里經常舉辦的各種簽售、分享交流會等活動。”在上海一所大學就讀設計學專業的王曉光說,“前不久,我喜歡的一本國外設計書籍的中文版在這里舉辦發布會,還邀請了設計師前來演講,我覺得收獲特別多。這里的室內設計、文創產品等都非常有創意,來這里也是我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的一種方式。”
“大家現在隨時隨地都會習慣性地刷手機,但是在書店安靜的氛圍下,大家好像會自覺地收起手機。這里創造出了一種很寶貴的閱讀環境。”已經退休的閱讀愛好者朱丹說。
書店是精神地標,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氣質
“順應時代發展脈絡,書店本身也在一個迭代更新的過程中,從前我們買書都是去新華書店,后來可能轉到網上買書,但現在好像又重新回歸到實體書店,現在很多實體書店已不再單是一個買書空間。”某知名出版集團子公司負責人說。
“對于辦讀書活動和分享會等,有一些也是為了噱頭迫不得已,傳統書店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鄧文卿介紹,“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壓力不僅來自大家閱讀習慣的改變,還來自于網絡、電商的興起。此外,書店數量也有限,不是所有人的家門口都有書店。作為重要的文化陣地,實體書店不會輕易消失。”
“書店是文化的金名片,有了24小時書店,一座城的文化氣質就明顯不同。”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郝大超說,24小時不打烊書店可以給這座“鋼鐵大都市”中的人們以心靈慰藉,成為城市精神地標。
在北京的幾家三聯韜奮書店,以銷售高品質圖書為主。郝大超說,正是由于城市文化產業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獨立書店以其獨特裝潢、獨立品格,在城市中終會有一片適合它生存的土壤。
只改變形式,并不能挽救實體書店頹勢
“從地理位置、外觀裝潢等方面來講,書店有‘網紅’潛質。但我們更希望‘網紅’代表了大眾對書店的尊重,不止是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在另外一個行業里做做文化、做做產品。跨界融合實際上對文化藝術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AGE ONE 24小時書店總經理劉剛表示。
受電子閱讀、網購圖書的沖擊,這幾年傳統的實體書店遭遇到經營的困境,不得不轉型。“單純形式上的改變并不能挽救實體書店的頹勢。隨著新鮮感的消失,形式的效能也會降低。”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孫美玲說,實體書店扮演的角色,在于如何以讀者為中心、以內容為中心,搭建讀者與所需內容之間的有效橋梁。
一向被視為展示城市人文特色的書店,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遇到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即缺乏人才。早前有輿論關注“名牌大學研究生去書店當店員”這類爭議話題,但現實是,打造文化高地的確需要一批高層次人才。
郝大超表示,書店需要創新,需要有一批人才靜下心來從事文化工作,但書店在引進人才這件事上很矛盾:一方面,在薪資待遇上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這個行業比的是耐心和認真,目前的年輕人跳槽非常頻繁,這讓書店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