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勢洶洶”到“暗淡收場”,國外百貨在華水土不服。
6月5日,美國著名連鎖百貨公司梅西百貨(Macy’s)中國官網宣布,該平臺將于6月9日停止運營,消費者日后可通過美國官網選購商品。此次梅西百貨關閉線上平臺,意味著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對此,中購聯購物中心委員會主任郭增利表示,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之后,由于過于被中國本土化,所以導致自身特點沒有發揮出來。
資料顯示,梅西百貨是全球知名的連鎖百貨之一,1858年創立,1998年成立Macy’s com線上平臺,2016年與天貓國際電商攜手進入中國市場,上線初期就收獲30萬粉絲。梅西百貨中國網站的商品主要為男女服裝、兒童用品、護膚品、首飾、包袋、家居用品、保健品等。
據了解,梅西百貨中國公司為梅西百貨與香港馮氏集團合作成立,梅西百貨擁有65%股權,馮氏集團擁有35%股權,公司總部設在香港,所有訂單通過馮氏集團旗下的利豐物流發出。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梅西百貨在中國市場難以立足,線上線下平臺皆難以發展。早在2012年,梅西百貨就曾以1500萬美元入股電商平臺佳品網,但是在其入股后不久,佳品網就傳出破產、裁員,走向沒落,梅西百貨的入華步伐也暫時停止,此后在上海開出梅西百貨的直營店,但在2015年時上海的直營店也已經閉店。
除中國市場以外,國際市場也屢現頹勢。頻繁地關店和裁員,使得梅西百貨業績快速下滑。梅西百貨為了削減開支,在2018年初宣布將會關閉一批門店;2017年關停68家、裁員超1萬人;2016年關停30家店面。據公開資料顯示,梅西百貨在2016年全年利潤下降43%,凈利潤僅為6.11億美元。此次關閉中國官網,梅西百貨試圖通過電商打入中國市場的愿景也宣告失敗。
除了梅西百貨退出中國市場以外,英國的瑪莎百貨、外國電商ASOS等外企也在中國市場屢屢受挫。有業內人士坦言,對于類似于梅西百貨的國外百貨企業而言,想要在中國市場有所發展,渠道的拓展并非是首要的,應該在原來傳統百貨業的經營模式上尋求行之有效的變革或更為長遠。
不可否認,國外電商平臺進駐中國后,紛紛遭遇“水土不服”,這與網站過度本土化、與國內著裝風格差異等有直接關系。
很多網友表示,梅西百貨中國官網在上新頻率、商品數量、折扣力度上與美國官網都有差異。
有消費者表示,梅西百貨中國官網上的物品與美國產品并不一致,自己常常會在美國的梅西百貨選購一些飾品、家居、鞋帽等產品,而中國官網上的服裝較多,款式也相對較老,更重要被同質化之后很難選到自己心儀的產品。同時中國與其他國家消費者的審美以及消費習慣也導致這些外資百貨難以立足中國。此外,梅西百貨的價格也沒有優勢。
郭增利認為,梅西百貨在中國發展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不對,當前正是中國電商發展十分迅猛的階段,如果僅靠線上平臺留住消費者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其次,中國消費者經常出國旅行、購物,對于外來品牌的認可度相對較高。但是這些國外百貨公司進駐中國市場后,在經營策略、經營方式、內部設置以及品牌等方面都在學習和復制國內本土百貨公司,過度的中國本土化導致項目實現不了消費者所預期的形象,導致自身特點沒有發揮出來。
“中國市場很龐大,梅西百貨只不過沒把真正合適的貨源帶到中國,合作伙伴也沒想象中那么給力,而中國電商線上線下融合時代來臨,也對傳統電商銷售帶來了一定挑戰。”有業內人士指出。
此外,有資深人士還表示,國內消費者在線上的消費習慣與國外不同。外消費者選擇產品時會到百貨公司線上品牌店購物,但國內消費者更多是通過天貓、京東等單品牌旗艦店甚至代購、買手集合店等多個平行渠道,很少在百貨公司的線上零售店進行購物。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外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梅西百貨并不是完全撤離中國,或許還在尋找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