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百貨行業轉型變革,需要讓單體百貨零售轉向多元化購物中心,同時解決重資產輕量化問題,最后將單純的購物行為與文化、互聯網聯系在一起。”
日前,美國老牌百貨公司申請破產引發全球業界和輿論的關注。10月15日,西爾斯控股正式向美國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截至9月,該公司CEO Eddie Lampert和其控股的對沖基金ESL Investments共持有西爾斯公司約25億美元的債務。這個曾經營收一度占美國GDP百分之一的全球最大百貨零售商,終于也走向了消亡。
傳統百貨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繁榮發展之后,整個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百貨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不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造成傳統百貨當前窘境的原因有很多。依靠高效、完善的倉儲鏈的連鎖超市搶走了傳統百貨低端商品、日用品的市場,沃爾瑪就是其中之一。而一直被西爾斯保持的銷售記錄也正是被沃爾瑪所打破。連鎖超市的低價以及賣場式的快速購買體驗能夠充分滿足日常必需品的消費需求,而傳統百貨大多做不到這一點。
互聯網電商則是搶去了傳統百貨的服飾、鞋帽等中高端市場。在互聯網快速普及的今天,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搜尋到大量同質化的商品進行比價,海量的需求都可以通過一個指頭達到,傳統百貨多年來引以為豪的“品類齊全”、“薄利多銷”的經營理念已經不復存在。這恐怕是百貨公司難以為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傳統百貨行業亟需轉型變革,筆者認為,這個過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單體百貨零售轉向多元化購物中心,既是消費者體驗的需求,也是自身升級的有效路徑。
從王府井百貨的轉型過程就可以發現,大量傳統百貨公司都開始向購物中心轉變。傳統百貨多以鞋帽服飾、化妝品等銷售為主,而購物中心則是多業態、多業種的結合,體現了“一站式消費”的多功能大型商務物業,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飲食等各種商業功能于一體,正是因為購物中心的多元性,使得消費者選擇面更廣,與消費者的契合度也更高。而且,購物中心往往會成為城市或者更大范圍的商業中心場所,實現城市商業主體定位、城市消費文化聚集,這對于自身的營業收入增長也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如何將重資產輕量化同樣是尚待解決的問題。如果說落后的經營模式與理念把西爾斯推到了懸崖邊,那么,過高的負債就是壓垮這個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傳統百貨公司巨大的進貨成本,單一的收入來源都使得企業杠桿較高,抗風險能力較差,當銷售遇冷時,企業財務會面臨著難以想象的壓力。重資產、高杠桿已經讓不少企業頹態盡顯,即使是強如前首富王健林的萬達,也開始走重資產輕量化的道路,剝離重資產。所以,傳統百貨業要盡快從進銷一體的傳統經營管理模式逐步轉向以客戶管理和賣場為中心的現代化管理,實現單品管理、進銷分離的經營管理模式,通過招商引資、出租場地等增加新功能。
最后,將單純的購物行為與文化、互聯網聯系在一起,也不失為是一種提升吸引力的手段。
合理整合傳統概念的消費體驗與文化體驗,從整體設計上完美融合綠化與文化藝術,讓消費者不僅僅將其作為一個購物的地方,而將其作為一個藝術品,這更能夠提升消費者體驗,從而促使他們停留與消費,而且,將零碎化、碎片化的單個購物體驗通過文化串聯起來,增加購物的完整性,這樣也能夠增加更多的回頭客,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更難以磨滅的印象。
與此同時,抓住互聯網的風口,建立全國乃至全球性網絡交易平臺,將互聯網與高科技融入購物過程,用科技將繁多的門類與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更好地匹配,從傳統門店購物轉向體驗服務,用科技增加互動,使購物體驗更立體化、多樣化。
筆者認為傳統百貨行業需要脫胎換骨,原有落后的經營理念、方式要毫不保留地舍棄,只有跟上時代的潮流,走在變革轉型的前面,才能百煉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