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以銷售為主的住區型商業街究竟如何打造?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19-06-10
以銷售為導向的住區型商業街發展現狀、相比特色主題商業街,住區型商業街是城市中存在最多的商業形態,而在住區型商業街中,絕大多數又以銷售為導向,這類的產品該如何處理也是開發商比較棘手且關注的問題。本文,就對其目前所存在的客觀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該如何發展。
而在城市的眾多街道中,那些歷史文化感豐富、建筑風格獨特、公共設施便捷、業態多元化、交易活動發生頻繁的街道更容易形成商業氛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商業街,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紐約的曼哈頓第五大道、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由眾多商店、餐飲店、服務店共同組成的街市,是多功能、多業態的商業集合體,既反映了城市的繁榮,也濃縮了城市的人文。
相比特色主題商業街,住區型商業街是城市中存在最多的商業形態,而在住區型商業街中,絕大多數又以銷售為導向,這類的產品該如何處理也是開發商比較棘手且關注的問題,那么筆者接下來就對其目前所存在的客觀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該如何發展。
由于住區型商業街帶有濃厚的住宅底商特征,開發商為平衡資金,多以分割的方式將物業進行銷售,從而導致大部分項目缺乏整體規劃與統一管理,難以形成統一運營模式。與國外成熟的商業模式相比,以銷售為主的住區型商業街不僅在意識形態上存有一定的差距,在產品打造上更容易陷入誤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業態難控:由于住區型商業街多以銷售為主,注定了商業街在業態及品牌選取方面的不可控。導致住區型商業街在后期運營上面臨“通病”——業態自由發展:多以小吃店、便利店等生活服務類為主,商業功能單乏味,難以對消費者形成獨特的吸引力;品質難以保證:以本土快餐小吃、配套商戶為主,品牌級次較低,無法與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相匹配。
而這些將給住區型商業街帶去一串連鎖反應,即:消費者不買賬→投資客日漸喪失信心→后期開發的商業產品滯銷。那么,以銷售為主的住區型商業街究竟應該如何打造?
一般而言,以銷售為導向的住區型商業街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同時滿足開發商、投資者、商戶、消費者這幾種角色的不同需求,而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平衡好其之間的關系,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精準的前期定位。
業態是商業產品前期定位的外在表現之一。因此,商業街在業態落位上既需要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還應與定位保持一致:對于家庭生活型街區,業態選取應側重于生活零售、家庭餐飲、生活服務、兒童相關等方面;對于時尚休閑型街區,則應側重于潮流零售、文創、主題餐飲、特色休閑娛樂的設置。
目前絕大多數的住區型商業街定位大同小異,導致項目在業態布置上趨同,不過,運營者可采取一些小策略,可在常規業態下加入一些“特色”元素,設置一些更具風情的亮點業態……不但突出商業街的主題,增強商業街的獨特性,而且能讓商業街更具外向吸引力。前文提到的“電影”主題商業街,為了能讓業態與電影的主題相呼應,筆者為項目規劃了包括影院、電影主題餐廳、主題酒店、酒吧、攝影工作室等在內的一系列特色業態,讓消費者從味覺、聽覺、視覺多個感官角度感受長春電影的文化氛圍。
、主力店帶動租售。
在過往案例中,位于遠郊新區的遠洋·時光海就依靠主力店的驅動成功突圍。項目規劃了迪卡儂+大型超市為主的主力店組合,起到的商業合力作用成功吸引了眾多品質商戶的進駐——韓國三大咖啡品牌之一的“zoo coffee”東北首家旗艦店落戶于項目,融合中西文化的海鮮酒樓“北香食府”也順利入駐……形成了主力店逐級帶動商業街發展的優質模式。而與遠洋·時光海相似,以銷售為主的山西陽泉濱河新天地項目同樣采取主力店驅動的策略,通過引進沃爾瑪、北國商城等主力店,帶動了麥當勞、金寶貝等品質商戶緊隨其后進駐項目。可見,主力店相當于商業街區的引擎,能夠有效帶動租售,并對其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尺度適宜的產品。
首先,從整體宏觀角度來講,商業街的尺度應該以消費者的步行活動為參照。消費者所關注的縱向范圍主要集中在建筑首層,對二層以上的感覺并不敏感;而橫向關注范圍一般在20米之內,超過20米寬的商業街,消費者很可能只關注街道一側的店鋪,不會在超20米寬的街道內“之”字前行;從建筑高度與街道比例來看,街寬宜在樓高的1/2-1之間。
任何商業項目的成功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對于以銷售為導向的住區型商業街來講,購買店鋪的多數業主并非商業經營者,而是投資者,其并不考慮租戶的品牌實力、業態是否與項目定位、規劃對應,從而導致商業街在日后出現經營無序、品牌參差不齊的狀態。此時,更需要一支專業的運營團隊,統一規劃、集中管理,以保證商業項目的良好品質與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