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以維護、整建、拆除等方式,使城市土地得以經濟、合理地再利用,從而強化城市功能,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城市健全發展。
發達國家的大規模舊城改造始于上世紀40年代末,隨著二戰后經濟的復蘇與發展,舊城改造被提上了議事日程。至今,發達國家城市改造政策的重點已經從大量清理貧民窟轉向社區鄰里環境的綜合整治和社區活力的恢復振興。
本文來盤點部分國內外經典更新案例,一起來看:
倫敦金絲雀碼頭
從港口到倫敦新金融城,金絲雀碼頭是近幾十年來倫敦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1980年前▼
曾作為倫敦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裝卸貨多年直至1980年代,由于不適應新的以大型集裝箱為基礎的交通運輸方式,金絲雀碼頭逐漸衰落并最終關閉。
1985年政府干預并設立“倫敦港區開發公司”(LDDC),負責倫敦約8.5 平方英里土地的重建和更新工作。強大的開發商和充足的財政支持使得大量項目得以成功進行,如港區輕軌、倫敦市機場、薩里碼頭購物中心、金絲雀碼頭等項目。直至今日,Canary Wharf 金絲雀碼頭仍是世界投資者競相爭搶的風水寶地。
德克薩斯州珍珠啤酒廠
美國德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市的珍珠啤酒廠是一項成功的中型城市更新項目。2013年被美國建筑師協會環境委員會(AIA/COTE)評為年度美國“十大綠色建筑”。
珍珠啤酒廠始建于1894年,具有百年輝煌史。1985年啤酒廠關閉,廢棄十多年后,2001年,珍珠啤酒廠掛牌出售。一年之后, 當地的投資公司“SilverVentures”成功收購了珍珠啤酒廠開始著手大規模改造。
2006年,改造項目的第一期竣工,約67,000平方英尺的老廠房被改建為寫字樓,零售和住宅空間;這些空間在項目改造的第二期中被進一步擴大。
2015年,在珍珠啤酒廠的第三期改造中又新添了豪華精品酒店EMMA酒店。EMMA酒店成為國際知名網紅。Hotel Emma取名于叫做“Emma Koehler”的女士名字,她是酒店的前身珍珠啤酒廠的老板。該項目除了強調對歷史元素的保留,在致力于可持續發展方面也成為典范。
在酒店的各類功能空間中,自然完美的傳承并展示了珍珠啤酒廠的各種年代功用設備與空間文化,成為世界專業設計師改造空間所必須膜拜學習參觀的打卡地。Hotel Emma酒店為當地旅游與藝術文化產業的提升貢獻了獨一無二的IP力量。
經過三期的改造,現在已成為圣安東尼奧市乃至整個德克薩斯州都引以為傲的城市現代藝術街區,擁有咖啡館、獨立書店、精釀啤酒、藝術畫廊乃至于先鋒酒店等等,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東京la kagu
在東京神樂坂地區,日本建筑師隈研吾將一座圖書倉庫改建為“la kagu”城市活動場所。
該地區以充滿歷史感的市容聞名于世,設計團隊希望結合一間咖啡廳和一間商店創造一種更像自然地形的新型公共空間。
商店面朝過往街道,坐落于小丘的頂端,通過有機形狀的木質臺階與下方的鄰近人行道相連。臺階在中途分岔,其中一邊將人們導向翻新重建的室內空間。該項目作為東京市的新公共空間服務于大眾。
通過有機形狀的木質臺階與周邊相連接▼
國內案例
在我國的革命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很多獨一無二的東西,防空洞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廢棄不用的防空洞被人們重新利用起來,有的被改造成酒窖、飯館、倉庫,有的則變成了博物館、旅游景點,供我們參觀和學習。
1、北京“地瓜社區”。
北京“地瓜社區”位于安苑北里19號樓地下二樓,原是一座防空洞?,F改造成了一個總面積560多平方米的社區公共空間。
劃分成幾個區域:包括圖書館、健身室、共享玩具室、私人影院等,街坊可以較市價低的費用租用,亦可免費在交誼廳看書、閑談等。
地瓜社區之名來自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在《千高原》中提出的“塊莖說”,通過藝術設計和不同學科,如人類學、社會學、商業、建筑、互聯網等協作,打造共享共治的社區創新平臺。
地下空間的利用和管理,一直是社區治理的難題。改造后,地瓜社區吸引了安苑北里社區眾多居民。老年人來這里會客、唱京?。粚W生們在這里寫作業、學圍棋、辦生日聚會;年輕人在這里健身、看電影;一家人或幾家人在這里舉辦親子聚會。這里成為社區活力的源泉。
2、上海“閑下來”合作社。
本項目前身也為防空洞,它是上海第一個兼顧社區中心功能和社會創新孵化功能的項目,不僅成為居民們的社區共享鄰里客廳和創新文化場所,也為探索地下閑置空間公益化開發利用的可持續運營,提供了改造樣本。
防空洞最終被分隔成36個小房間及通道走廊,設計師將不同房間根據未來的使用功能進行分類,用黃、紅、藍三種不同顏色裝飾,同時凸顯空間的活潑感:紅色為分時段共享空間,藍色是主理人工作室,黃色則為社區公共空間。
整個防空洞被布置成為潮流感十足的地下街區、眾創中心和社區居民可以共享的客廳及書房,此外,不定期會舉辦一些引人深思的藝術展。
3、重慶“幾許町”酒吧。
“重慶,是一座布滿防空洞的城市 … 上上下下,密密麻麻,到處都是 … 當火鍋跟防空洞結合的時候,就產生了重慶最大的特色 … ”楊慶導演2016年的電影《火鍋英雄》給我們刻畫了“洞子火鍋”這一奇觀式的餐飲空間。本項目是由原重慶市印制一廠內的三個防空洞改造的酒吧。
抗戰期間,重慶軍民挖掘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防空工程網,面積超過150萬平方米。據陪都防空司令部的統計檔案顯示:1937年,重慶市共有防空避難設施54個,可容納7208人,僅占重慶在冊人口的1%。從1938年起,日本正式對重慶市區進行轟炸,國民政府隨之加快防空工事的建設。至1942年,重慶防空洞數量已達1603個,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8個防空洞,基本可以容納全部市民。
重慶獨特的“防空洞文化”開始融入百姓生活:進入21世紀,市政府在修建軌道交通的時候,充分利用了原來的防空洞系統,并隨之帶動了更多公共功能的植入,有的被改造成了地下商場、火鍋店、博物館… 而那些小塊頭的則被改成了五金店、小賣部、社區納涼點… 截止2019年,重慶主城區人防工程開發利用率已達到了91%。
文章來源:加得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