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春寒”,商業項目自救別走老路!
來源: 搜鋪網 作者: 搜鋪網 時間:2022-03-25
2月,形勢依然嚴峻,堂食暫停,門可羅雀,“自救與互救”成為主旋律,但究竟“該做點什么”卻未有定論,大多“為做而做”;3月,管控與(疫情)恐慌情緒依然濃烈,客流稀疏,但似見曙光,紛紛為年后第一個公眾假日 - “清明小長假而摩拳擦掌”,準備發出“全力一擊”;4月,雖疫情高峰已過,但各界依然不敢絲毫放松,嚴防死守仍是主旋律,第一個公眾小長假未出現期待中的小高潮;5月,還是不敢放松,雖喜迎五一長假,但依舊不能舉辦大型聚客活動,只能大搞sp,但市場熱度不高;6月,不得不放手一搏(雖有疫情,但各企業均未放松指標要求),開始“追回時間”的各類大奮戰;7、8月,本應是旅游高峰,但由于疫情余威尤在,旅游客群進入歷史低點,聊勝于無,看著服務臺寥寥的行李寄存,不由鎖緊眉頭;9月,開學季,疫情及大眾恐慌情緒逐漸平穩,對于“國慶黃金周”充滿期待,全力籌備準備“大干一場”;10月,十一黃金周雖比不上19年同期,但比起之前的慘淡好了太多,但沒想到之后疫情反復,又進入一輪新的循環…1.我們已經經歷過一輪最猛烈疫情的洗禮,心態應更為成熟與冷靜;2.不要盲目悲觀與樂觀,“跌宕起伏”應是主旋律。本年整體走勢應與2020年差異不大,與其為未來焦慮,不如全面回顧一下20年同期,更有意義與價值。但我更想指明的一點是——雖經歷了2020年那一波全面洗禮,但我們好像并未從中得到什么經驗與教訓,走過的彎路依舊在走,應對方式依然是“老三板斧”,未見真正改變。比如依然在大搞“線上電商配送”之類,殊不知“臨陣抱佛腳”的結果只是“自欺欺人”罷了,不僅耗費人力物力,且可能給自己挖坑,毫無意義且適得其反。說個現實案例,2020年疫情最兇猛期間,某平臺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上線了一個“線上平臺”,希望“一勞永逸”,即直接打造一個系統及體系,借勢為項目插上“電商翅膀”,疫情之后“多一條腿走路”。那時恰逢疫情高潮期,大家相對“無事可做”,所以為“集中優勢兵力”提供了難得的時間窗口期,加之該平臺實力雄厚,舍得投入,結果十多天時間就搞起了一個“相對全面、系統的線上平臺”,并拿幾個項目試點“全部品牌、商品線上化運營”,指標及績效也隨之進行修訂,側重線上發展,可見規劃不可謂不全面、設想不可謂不長遠。但結果呢?一上線發現,大眾反饋沒有預想中積極,訂單聊勝于無。遂而花血本營銷,瞬間流量大增,但由于初涉電商領域,體系匱乏,一爆反而更加手忙腳亂......最后一算,加之快遞成本,確實血虧,只能自我安慰到這是“不得不走的培育期”。之后更大的問題出現了,投入一停,銷售也停了,加之疫情逐漸趨緩,主要精力逐漸轉向線下,根本無精力與人力維護。由于攤子已鋪開,騎虎難下,只能再強壓一輪,項目怨聲載道,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撐。最后由于品牌真壓不動了,項目也實在跟不動了,大家重心都已轉到線下,遂不得不擱置、淡化,逐漸成為“塵封的記憶”。我舉這個案例就是想告訴大家——事物發展有其規律,不會以主觀預期為轉移。人有個特點,往往喜歡順著“主觀想問題”,越想越可行,越想越興奮,但最終往往被現實“狠狠地打臉”。再觀當下,多次經歷疫情洗禮的同仁們不少依然在走老路,讓人不得不扼腕嘆息。作為曾經深度參與過“初代實體電商”建設與運營的我,可以和大家下個定論:實體走電商幾乎是一條“死路”,根本沒必要走——一方面是沒有基因,這基因主要是指消費者認知。技術、平臺等可以通過投入、挖人等快速補全,但認知轉變太難了,而且轉過來也未必是好事。另一方面,隨著當下“新零售”的不斷深化、快遞配送的不斷提速,留給實體的電商空間已然極小了,當產生相關需求時消費者壓根想不到你。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重點在于私域流量也就是會員體系的建設與深化上。這又是另一個精細化領域了,需要真正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人力去培育,但在“唯指標論、唯量化論”主導的當下,其實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會員業務太難量化、培育期也太長)。1. 扎實“根據地”。疫情實質是縮小了人的出行范圍與活動空間,但人還是要消費的,所以大眾的消費都會落到就近的周邊項目上,這反而為周邊中小型項目提供了寶貴機會。所以,該階段各項目應集中精力關注周邊,全力做好維護,留下好印象,同時通過會員建立長期聯系,強化周邊客群到店習慣;2. 會員。每到疫情時就會發現“會員體系的力量與重要性”,因為ta不僅是“紐帶與橋梁”,更是“窗口與引擎”。這段時間建議大家靜心研究會員體系與實踐,同時活動等方向“全面轉向會員”,通過開展會員日、會員搶購、會員直播等多維形式,不斷提升互動與粘性,指標也重點關注會員數據,這將會有極大收獲與長期效應;3. 周邊企業的挖掘與滲透。疫情之下,人還是要吃飯的,要吃飯就要工作,所以需求猶在,這時不妨拿出精力全面梳理、走訪周邊各企業并建立深度聯系,針對其需求定制專屬服務與政策,形成“大客戶團購體系”,高效且對業績有實際拉動,一舉多得;4. 集中精力規劃一次“大活動”。一次成功的大活動比數十次中小活動效果與意義都要明顯,所以應借助當下難得的“塊狀時間”集中精力規劃一至兩次勢大力沉的大型營銷活動,想全、想細、想透并不斷推演與完善,在疫情平穩之后來個“一鳴驚人”。換個角度想,如若不是疫情何來這樣充足的深度思考與規劃、研究時間呢?總之,天下萬事“一體兩面、相反相成”,有消極的一面、就有其積極的一面,且能量相等。所以,不能盲目樂觀或悲觀,亦不能因此躁動與盲動。就像“市場”,雖然看到的多是“塌方的(企業)”,但也有好的企業在“悶聲發大財”呢!難道不是嗎?望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