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IP是鄉村振興項目、操盤手、農民賺錢或資源變現的最好的工具。“村晚”“村咖”“村BA”“村播”“村超”“村馬”...一批“村”字IP的誕生,拉動了鄉村經濟,造富一批鄉村產業,并正逐漸成為促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新風口、新商業。
什么是鄉村IP
何為鄉村IP?鄉村IP是指聚焦鄉村文化元素、傳統底蘊或特色產業等,來打造的品牌或形象化空間符號,以此點燃農村的文化脈動、幸福生活、產業發展。
鄉村IP是基于自身的生態資源、特色產業、獨特的歷史文化、村落風貌等各類資源要素提煉出來的、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符號。
鄉村IP的影響力具有強大的輻射性,特別是“攜手”村特色產業后,可以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吸引更多周邊消費者前來吃、住、游、購、娛,打響本地產業集群化金字招牌。
當然,鄉村IP不僅僅是一個事物的“知識產權”,或者是代表性的、可識別性的東西;鄉村IP是基于自身的生態資源、特色產業、獨特的歷史文化、村落風貌等具有較強獨特識別性的 “形象”認知。通過特色鄉村IP打造,為每一個鄉村找尋屬于自己的魂,實現鄉村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
鄉村IP4大特征
每一個鄉村IP都擁有自身的獨特性和差異化,才會在商業社會里成長為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撐。其特征包含以下幾個方向:
1、地域性
鄉村Ip基因就擁有地域特征,其包括地域人文、地域環境、地域風俗等等,這些地域特性幫助鄉村IP培育和壯大。
比如,婺源篁嶺鮮花小鎮,將鄉村晾曬農作物的農俗現象,打造曬秋景觀IP符號,通過舉辦曬秋主題活動、攝影大賽等持續營銷活動,曬秋景觀IP不僅入選最美中國符號,也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紛至沓來。
2、獨特性
由于鄉村IP的地域性,要強化鄉村IP的獨特性和差異化。同時,鄉村Ip的獨特性,幫助鄉村IP的發展提供了差異化和吸引力,并為打造IP提供了基礎和原動力。
3、傳承性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每一個鄉村IP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當地的產業、文化、習俗相關聯,并相互依賴與傳承。比如,貴州苗繡,傳承了上千年的苗繡工藝和技藝,使得苗繡成為刺繡行業的寵兒。
4、產業性
鄉村Ip根植于產業,才會大放異彩。鄉村Ip與鄉村產業的發展形成完美的統一與互補,并成為鄉村產業的加速器,推動鄉村產業躍遷。
比如,新會陳皮村,以新會陳皮為主導產業,素有“陳皮之鄉”美譽,是中國國家地理地標產品,遠銷海內外,如今的新會陳皮,不僅是地方的金色招牌,還是實實在在的“一村一品、一鎮一業”。2018年,“新會陳皮”品牌價值為89.1億元。
鄉村振興的終極命題,或許正是如何讓“土”變成“潮”,讓文化符號成為經濟引擎。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5個爆款鄉村IP的底層邏輯。
壹:深挖在地文化基因,拒絕“千村一面”
核心邏輯:沒有獨特性,就沒有生命力。
鄉村IP的根,必須扎在本地文化的土壤里。無論是云南傣族織錦非遺衍生出的“織錦咖啡杯”,還是江西婺源以“曬秋”民俗打造的全球網紅景觀,其成功都源于對本土文化的極致提煉。
方法論:
從“三風”入手:風土(地貌氣候)、風物(特產)、風情(習俗)。例如湖北洪湖以“蓮藕”為核心,不僅開發全藕宴,更衍生出蓮藕飲料、荷葉咖啡,甚至“采蓮節”文旅活動,形成“一藕三產”的融合模式。
講好“三個故事”:歷史傳說(如錢塘江畔的圍墾文化)、人物傳奇(如英雄故里)、生活日常(如老農的耕作智慧)。浙江江東村通過漫畫IP《圍墾故事》,將移民歷史轉化為文化符號,帶動旅游收入破千萬。
案例點睛:
日本水上町的“工匠之鄉”,將傳統手工藝作坊(如人偶、陶藝)與溫泉度假結合,讓游客親手制作并帶走“有溫度的記憶”,年吸引游客超百萬。
核心邏輯:農產品溢價靠成本,文化符號溢價靠故事。
陽澄湖大閘蟹賣的是“地理標識”,而洪湖蓮藕賣的是“千年藕耕文明”。
前者是產品,后者是符號。
方法論:
從“賣貨”到“賣體驗”:
重慶某村將酸菜壇子設計成盲盒,隨機附贈“奶奶手寫腌制秘方”;
山東紅薯村推出“紅薯認養計劃”,用戶可視頻監控生長全程,年末收到“紅薯成長日記”。
“土味社交貨幣”:
云南某村蜂蜜包裝印著“喝完別扔!養蜂大爺手寫情書隨機掉落”;
村口石磨被包裝成“千年農耕文明沉浸式體驗裝置”,游客付費體驗后自發拍照傳播。
數據支撐:
洪湖蓮藕因文化賦能,價格高于全國均價15.5%;而“非遺+文創”產品溢價可達成本的30倍。
核心邏輯:單打獨斗死得快,三產聯動活水來。
鄉村IP若只停留在文旅層面,終將淪為“一次性打卡地”。
真正的爆款IP,必須打通一二三產,形成閉環生態。
方法論:
一產筑基:選擇“人無我有”的特色產業。例如湖北嘉魚縣憑借十萬畝連片菜田,雖種普通甘藍,卻以規模化優勢躋身“蔬菜大縣”。
二產增值: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洪湖蓮藕企業開發出藕粉、藕汁等46種產品,年加工產值25億元。
三產引爆:文旅反哺品牌。潛江以小龍蝦產業為核心,建成全國最大龍蝦主題生態城,單日客流量破10萬。
案例點睛:
浙江“南山楊梅”通過舉辦楊梅節、產銷對接會,將千年貢品打造成“品梅+民宿+文創”的產業IP,村民人均增收1.5萬元。
核心邏輯:沒有村民參與的IP,注定是空中樓閣。
錢塘江畔的文化特派員何劍偉,教會村民用畫筆代替鋤頭,創作出“河新新”IP形象;80歲奶奶直播納鞋底,村口大黃狗成10萬粉絲網紅——這些“素人力量”才是IP落地的關鍵。
方法論:
“合作社”模式:成立產業聯盟,避免內卷。例如草莓村負責采摘、養蜂村配套DIY蜂巢、手藝人組團開作坊,收益按貢獻分成。
“傳幫帶”培訓:開設公益課堂,如非遺面塑、農民畫創作,讓村民掌握IP衍生技能。
數據印證:
江東村通過村民共創的“河新新”IP,帶動文創投資8000萬元,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
核心邏輯:IP不是一次性雕塑,而是動態生長的生命體。
許多鄉村砸錢建仿古街、立牌坊,最終淪為“雜草比人高”的爛尾工程。
問題不在資源,而在運營。
方法論:
“四季有活動”:如婺源篁嶺春辦花朝節、秋推曬秋攝影賽,保持熱度不斷檔。
“全域IP化”:將IP符號融入道路標識、建筑形態甚至垃圾桶設計。西班牙藍精靈村將所有房屋涂藍,成為全球獨家IP地標。
“新媒體造血”:培養村民主播團,用短視頻記錄鄉村日常,讓IP“自我更新”。
反面教材:
陜西安康龍頭村曾耗資建仿古街,卻因缺乏產業支撐,一年后門可羅雀7。
總結
鄉村IP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城市人圍觀“鄉土奇觀”,而是讓農民重新定義“土”的價值。當酸菜壇子變成盲盒、老槐樹成為許愿IP、村民拿起畫筆創作時,鄉村便不再是地理坐標,而是一個個有溫度、有故事、能變現的文化符號。
故宮曾是“二手宅基地”,窮山溝也能飛出金鳳凰——鄉村振興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重新定義土的勇氣”里。